2023年1到5加法的教学反思7篇.docx
《2023年1到5加法的教学反思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1到5加法的教学反思7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1到5加法的教学反思7篇 教学反思是老师们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撰写教学反思能够增加老师的教学实力,以下是我细心为您举荐的1到5加法的教学反思7篇,供大家参考。 1到5加法的教学反思篇1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采纳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反馈练习三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环节利用课本上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导入,得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探究新知环节,让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沟通时发觉算式结果相同,用等号连接,得出56+28=28+56,然后又让学生仿照举例,最终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反馈练习环节学生的主动性很高,本节课的教学特别顺当,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觉得本节课的学问太少,能不能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合并成一节课讲解呢,在以后教学本节课时我打算在“交换律”这节课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供应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老师应在敬重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另外在材料呈现的依次上,变更了教材编排的依次: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然后教学乘法交换律交换律和结合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探讨。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行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依次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敬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
3、。本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视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学问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获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奇,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究的爱好。 (3)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独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干脆影响新学问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然后是交换律和结合律的
4、应用,接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安排律。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相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觉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相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1到5加法的教学反思篇2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驾驭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阅历,让学生亲身经验这一规律的发觉过程,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新课标指出,让学生经验有效地探究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激励学生动
5、手、动脑、动口主动探究问题,促使学生主动主动地参加到“倾听故事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过程。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爱好本节课以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为切入点,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留意力,自然而然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同时,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老师设问:“故事讲完了,你想说些什么?”水到渠成地引出数学算式“3+4=4+3”,进而提出猜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设计,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主动思索,发觉规律,为举例验证埋下伏笔。 2、组内沟通探讨,举例验证猜想老师引导学生思索举出怎样的例子去验证猜想?应当举多少个?意在渗
6、透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多数”的概念。 在小组探讨的同时,老师刚好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举出如下例子: 1、3+6=6+3,4+5=5+4,7+8=8+7 2、1+2=2+1,12+13=13+12,100+200=200+100,20xx+3000=3000+20003、0+5=5+0,1|4+2|4=2|4+1|4,1.02+2.03=2.03+1.02小组汇报后,让学生评价各小组举例,真实体验“举例验证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3、练习层层深化,巩固所学新知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学问,为学生供应了充分的练习内容。让学生利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填空即可,使学生即时运用驾驭的学问。
7、本节课使学生由简洁应用到敏捷应用的练习中,驾驭本节课的基础学问,同时又培育了数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创新,打破了传统教学视察得结论的方法,而故事引入,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和学校提倡的“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相吻合。同时,也适合本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认知规律。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的缺点和不足,如下: 1、在引导学生思索举怎样的例子来验证猜想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够恰当。不是学生不会思索,是老师的设问指向性不够明确。比如,可更改为“我们是不是可以再举一些加法算式的例子来验证呢?”,让学生明白举例是指举加法算式,然后交换他们的位置,看和是否相等。 2、在让学生体验“无穷”思想
8、时,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时,当学生举了大量的例子之后,老师询问是否可以验证我们的猜想时,有的学生还是坚持认为不行以,肯定要举多数个例子才行。此时,可自然连接,引入用字母a和b可表示随意数。这样,我想比老师生硬地说明,刻意地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效果要好得多。 3、在引出加法交换律时,要明确强调这一规律中,变的是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他们的和。让学生反复地说,a和b可以代表哪些数? 4、在课堂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回顾我们在哪里用到过加法交换律。可利用课本31页第2题,将新学与旧知奇妙地结合。另外,要将每一个习题的设计意图,充分地挖掘出来。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预期的教
9、学效果。学生不但驾驭了加法交换律,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为下节加法结合律以及乘法运算规律打下很好的基础。 1到5加法的教学反思篇3 得:(1)通过仿照举例,渗透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 学生依据仿照,学会了依据结果相等,将两个算式写成恒等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学问,其实也就是在经验等量代换的过程。而这一数学方法对接下来要学习其它各种运算定律,及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列方程解应用题等都非常重要。 (2) 通过对大量数学事实的对比,发觉其中的规律,学习不完全归纳发。 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在全班范围内沟通发觉的规律,得出结论:不管两个加数的位置怎么交换,它们的和都不会变更。师引导:同学们所举的
10、全部例子都能写出这样的结论,可见我们的四则运算中有一个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精确地概括一下?从个别到一般,把对特例的发觉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性质,这就是小学阶段的“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经验这一归纳过程,体验结论的科学性。 失: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对处理“用字母表示定律”这一环节有些不足。在学生例举字母表示定律后总结出用a+b=b+a公式来表示定律后,没有进一步拓展,如问:三个数可以怎样表示呢?这个规律还适用吗?这样环节设计,会让学生对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更为熟识,从而培育数学思想,更能强化目标。 在今后的数学中,留意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并针对重难点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拓展,尤其对稍差的学生更
11、应当重复强化,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 1到5加法的教学反思篇4 本节课的学问点相对来说比较简洁,因此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驾驭的还是比较好的。本节课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己用喜爱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两个班的学生在本节课中都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想到了好多不同的方法来表示交换律,这期间当然也有我想要的字母表达式。教学任务全部完成,同时也体现了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这也是本节课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完成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可取之处仍旧是我们接着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探讨中得出想要的结果,而且还能得到充分的熬炼,熬炼孩子们能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熬炼他们用标准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规律等等。本
12、节课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这项工作了。 然而,教学总是有缺憾的,今日的课支配的不是很充溢,课程上完了还有将近五分钟的时间,我的设计意图也是这样,想利用这五分钟的时间跟学生一起做一下今日的作业,一方面他们回家以后作业就没有那么多了,另一方面作业中的一些稍难一点的题我也能够做一下指导。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又能说明本节课设计的还是不够充溢,没有拓展方面的题让学生在课上训练,尤其是对于五班的同学来说,这节课几乎是吃个半饱,假如本节课能针对五班学生的特点再加入一些提高性训练的话,这节课应当会上的更完备,换句话说,本节课中分层教学又体现的不是很充分了。 总之,假如再次教学本课的时候,应当针对本节课学问点简洁的特点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加法 教学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