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级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级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级反思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具准备: 蜡块、酒精灯、蒸发皿、蜡烛、火柴、干燥的烧杯、盖玻片、干抹布、生鸡蛋、碱块、白醋、可乐罐、澄清的石灰水、烧杯、塑料管、白糖。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像今天今
2、天的课堂,就和以往不同,那位细心的同学观察到了,有什么不同?(举起手中的粉笔,)像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如果这支粉笔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咱们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升入小学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 生:身高增长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变化。(板:变化)我们借助什么来研究呢?(出示蜡烛)我们就先从蜡烛开始来认识物质的变化。(板:蜡烛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去,以饱满的热情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出示课题) 二、探究蜡烛的变化 1.加热蜡烛的实验研究
3、: 展示加热蜡烛的实验图 问:“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 生观察后回答(蜡烛、酒精灯、三角架、白瓷碗、火柴) 师提醒注意点:酒精灯使用要小心,边做实验边完成实验记录。 学生四人一组实验,师巡视。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小结:加热蜡烛,蜡烛由固体变为液体(形态发生了变化) 冷却后,蜡烛有什么变化? 2.点燃蜡烛的实验研究 师:怎样来研究点燃蜡烛后的变化现象呢?(依次展示书30页的三个实验) 提出注意点,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实验并认真填写实验记录。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交流 小结:通过点燃蜡烛的三个实验,我们发现点燃的蜡烛在燃烧时产生了小水珠、二氧化碳、黑色的物体,说明蜡烛已经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
4、产生了一些新的物质。 3.比较“加热蜡烛”和“点燃蜡烛”两个实验,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三、继续探究 1.学生分组实验,任选一个按要求完成并作好记录。 2.学生自主探究并记录。 3.请每组同学把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大家共同分享,同学们认真倾听。 4.通过这几个实验让学生说说物质变化的分类。并说明理由。 四、生活拓宽 1.现在让我们走进生活,看看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2.学生自己练习。 3.交流、订正。
5、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蜡烛的变化,说说你的收获。 其实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变化,飘扬的雪花、缤纷的烟火,所有的物质同唱一首变化的歌曲,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课后继续研究关于变化的主题! 板书设计: 蜡烛的变化 加热 固体-液体 形态变化 液体-固体 点燃 水、二氧化碳、黑色碳 产生新物质 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成功之处: 1、任务驱动下方有实效 在本节课的核心过程推进中探究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是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实验观察现象。效果相当不错,学生在有向任务的驱动下不会乱做,而且观察地有针对性,因此也就能发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能够准确地辨析物理变化和化
6、学变化。 2、能对教材中有些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加以改进。 课前我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仪器准备、课件制作等。也把本节课学生实验亲自操作一遍,发现教材中燃烧蜡烛的第二活动: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 上方,来检验燃烧蜡烛产生的二氧化碳,我觉得实验效果不明显。通过改进后,用点燃的蜡烛伸入盛有少许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中,用盖玻片盖灭后,摇晃广口瓶, 实验现象很明显。学生发现了广口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创设一定的情景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引起学 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学生都能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都能动手实验,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
7、,表现出发现新问题的兴奋和 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技能;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本课教学不足之处: 1、对实验前的要求讲解不到位,学生实验数据分析不到位。 记得有一小组汇报:用干燥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有雾状物出现,他说“烧杯内壁雾状物是由于受热的空气遇冷凝结成了小水滴”。当时我只是否定, 并没有向那位学生解释清楚(烧杯内壁雾状物是蜡烛燃烧产生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另外,烧杯内壁出现雾状物现象是瞬间产生,我巡视时发现,有个别 小组没有按要求进行实验,烧杯罩的时间过长,不能发现烧杯内壁有水雾。显然是我实验前的要求讲解不到位。 2、评价语言稍嫌单调,我开课班级是信大附小比较好的班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实验中发现比较多,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点评不到位,没有用多种形式的语言激励学生。显然是我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的缘故。 本节课给了我很大思考:在科学活动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何处理课堂中的一些细节?这都是我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级反思 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优秀 51.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