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历史教案八年级下册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历史教案八年级下册6篇.docx(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历史教案八年级下册6篇 教案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务必要留意逻辑思路清楚,制定教案是我们开展教学工作前的首要任务。我今日就为您带来了历史教案八年级下册6篇,信任肯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教案八年级下册1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驾驭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自主预习 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袭取镇南关。 3、1911
2、年,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主动谋划起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终结。 三、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行侵扰的天子扳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改变。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胜利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改变?改变的缘由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胜利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随堂演练 1、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 ) A、
3、萍浏醴起义B、浙皖起义C、镇南关起义D、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起义是( ) A、萍浏澧起义B、浙皖起义C、黄花岗起义D、镇南关起义 3、辛亥革命爆发前,同盟会所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挫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动性 C、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革命发展的进程 D、扩大了革命派的群众基础 4、20世纪初,导致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的根本缘由是( ) A、革命党人未发动和依靠群众B、发动武装起义的条件不成熟 C、革命党人未提出明确的纲领D、武装起义的安排不周密 5、下列说法符合辛亥革命爆发前武汉的史实有: 民族资
4、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资产阶级学问分子群;反帝斗争不断高涨;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了较长的起义打算 A、B、C、D、 6、武昌起义依靠的主要力气是( ) A、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C、湖北新军D、农夫阶级 7、武昌起义的客观有利时机是( ) A、20世纪初开展的收回利权的斗争 B、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宣扬、组织工作 C、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反清的武装起义 D、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8、下列武昌起义胜利的缘由中,最主要的是( )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D、立宪派变更策略乘机附和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萍乡、
5、浏阳、澧陵萍浏醴起义 2、广西起义 3、文学社共进会 4、君主专制制度 三、合作探究 (1)改变:民主、同等意识增加。缘由:辛亥革命。 (2)观点:不对;理由: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变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性质(或: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 四、随堂演练 1、A2、C3、C4、A5、D6、C7、C8、C 历史教案八年级下册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驾驭: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
6、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峻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相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冲突是民族冲突,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详细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相识不清,反映了农夫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育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实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峻危害,以培育学生综合、分析实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相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汹涌澎湃的农夫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抗拒斗争是使中国
7、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缘由。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冲突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斗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相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详细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
8、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记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斗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冲突的改变以及19世纪末民族冲突和阶级冲突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冲突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实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阔群众参加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
9、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限制、利用,最终歼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相识不清,一起先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学问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峻,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老师指出,紧接着农夫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 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
10、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老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相识鸦片斗争后中国社会主要冲突的改变,特殊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冲突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冲突。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冲突异样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终以课堂探讨的形式引导学生相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斗争相比有何不同? 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义和团运动的失
11、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改变,相识到:不管实行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限制、利用直至歼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相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狠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加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老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驾驭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终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相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
12、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洁的呈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当包括历次侵华斗争、不同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实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实力;培育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纳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化以及培育学生概括、分析历史
13、问题实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协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夫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 从义和拳到义和团:依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干脆、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义和
14、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索后):山东受侵略最严峻。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索、争论):日本、德国、英国。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说明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白什么问题? 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历史教案八年级下册3 教学目标 学问实力 1、驾驭火车和轮船、有线电视、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改变。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实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和探究实力。 3、通过“旧闻播报”、学习成果汇报、“设身处地
15、”等环节,培育学生的表达实力和与听从沟通的实力。 4、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同古代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培育学生的历史比较实力和思维实力。古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情感、看法、价值观 5、相识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相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这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 6、相识工业文明的传入改造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促进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以培育学生的社会进步观。 7、相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 8、相识物质文明的改变是最根本的改变,引起精神领域的改变。 9、相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
16、技革新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并体会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促使中国社会在各领域所发生的改变:近代交通通迅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改变等。 教学难点 1、分析改变现象背后的缘由及影响。 2、物质文明的改变是最根本的改变,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潜移默化中渗透物质确定意识的初步的唯物史观。 3、理解近代社会生活改变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的想法 一、导入:“旧闻播报” 出示两则新闻太空旅游和烹饪机器人“那么,100年前的中国社会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呢?”引出课题 二、视频观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那时的中国社会生活给你留下了哪些
17、印象? 三、小组合作学习 1、分组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社会生活的改变? 强调社会生活是应有尽有的,除了书本介绍的内容,它还包括了其他方方面面。 分成四组。并提出各组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a、改变体现在哪里?b、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改变?c、改变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给每个组发相应的补充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非常钟)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着眼于三个方面给于指导: A、调动成员间的沟通、合作。 B、指导学生整合信息(书本、老师发下的补充资料、个人的学问阅历),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结论。 C、指导学生如何实行新奇、生动、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3、学习成果汇报 老师赐予点评和总结
18、。 四、情景纠错: 五、设身处地: 六、有话大家说: “博客留言版” 学生以新闻播音员的身份主动的“说”新闻 学生观赏描述 归纳:(交通通迅、文化生活、社会习俗) 学生探讨、合作 各组派代表上台 参加嬉戏 培育学生的现场语言组织实力和表达实力,使学生自然生成相识;科学技术使社会进步、生活改变。 形成感官上的初步相识。为课堂深化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供应资料,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有椐可依。 引导学生驾驭“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育学生方案策划实力、合作意识和思维创新实力。 表达和协作 学问的反馈和巩固 通过详细情境角色扮演,更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改变及其局限性。 随意谈体
19、会,提出问题。课堂并不局限于45分钟,将课堂内容向课堂之外延长。 历史教案八年级下册4 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学问面较广,特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主动思维赐予充分确定,奇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念。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动身,他们对簇新的、好玩的事物有剧烈的新奇心。因此本课要供应大量的学生感爱好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斗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
20、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斗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斗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峻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燃眉之急。也正是这场斗争,促成了自鸦片斗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化相识甲午斗争这一重大历史事务并从中吸取教训是特别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
21、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学问与实力、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学问:甲午中日斗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实力培育: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斗争清军战败的缘由,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 (2)培育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实力。 (3)通过深化探讨甲午斗争的影响,熬炼学生的思维实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仰慕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
22、挨打的主要缘由。 四、教学方法: 1、托尔斯泰说过:“胜利的教学须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动身,启发诱导学生思索、探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看法赐予充分确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供应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洁的学问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依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供应平台给学生展示和探讨,利用多媒体协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加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建良好的教
23、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斗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支配如下: 斗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依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劝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相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好玩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
24、意思?学生回答后,老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斗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斗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斗争的缘由,你有什么相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斗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斗争的看法,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斗争的经过。斗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斗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驾驭要点,启动思维,深化学问。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索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
25、军战败,割地求和”。 4、斗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探讨,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斗争影响。老师引导:甲午斗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斗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主动思索,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相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实力。 教训与启示。从斗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日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相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相识。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历史教
26、案八年级下册5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使学生驾驭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学问。 2、实力目标: (1)引导学生思索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2)通过探讨“变法失败的缘由”,培育学生运用历史学问综合分析问题的实力。 3、情感看法与价值目标: (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相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峻的状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相识。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学问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挽救民族危
27、亡为己任,奔跑呼号,宣扬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应当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状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驾驭“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气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缘由,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组学导,多媒体协助教
28、学。 教学渗透点: (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训练学生依据史实,驾驭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备: (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心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表演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化。 二、新课讲授: 出示图片黄海激战,出示视频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斗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全国人民感到耻辱,义愤填膺,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呼吁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
29、 假设:我们都生活在19世纪末这个动荡年头,我们都是酷爱祖国、关切中国前途命运的学问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挽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总结:和同学们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苦的探究,今日我们就学习当时最闻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历史教案八年级下册6 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状况;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简述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改变;分析近代社会生活改变的特点及缘由。 过程与方法: 采纳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爱好和学习历史的主动性;通过中国
30、近代社会生活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育学生的历史思维实力;通过合作探究,培育学生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 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相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些改变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同时这些改变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进一步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教学重点 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改变。 教学难点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改变的缘由。 教学过程 导入: 最近央视拍了一部历史剧社
31、会生活的改变,该剧一经播出,观众反响热情,收视率一路飙升,这部电视剧主要讲解并描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在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三个方面的改变,剧情是围围着祖孙三代人的经验绽开的,了解剧中人物。 人物介绍: 张人骏(18471927),1868年考中进士,历任漕运总督、山西巡抚、两江总督等。 张制夷(18661940),张人骏之子,商人,从事玉石买卖。 张启燊(18921967),张人骏之孙,毕业于两江师范高校(现南京高校),后留校做老师。 新授: (一)找寻改变、初步认知 在了解了人物之后,我们一起熟识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看书,找找当时社会上出现了的新事物、新改变,用笔把关键词圈出来。 学生
32、自学教材,对课本做一个整体感知,找出近代中国出现的十二个新事物,新改变,并用笔圈出。 (二)感受改变、记录改变 1、交通通讯 (1)1868年秋,张人骏要去京城赶考,千里迢迢,他该如何前去呢?马车、轿子、木船、骑驴等。 (2)到了京城,他要告知苏州的家人平安到达,又该怎么办呢?写信、信鸽。 (3)1908年,张制夷从上海到昆明去收集玉石。他有没有比他爸爸更好的选择呢?火车、轮船。 看视频:找找视频当中说到的中国的两条惊奇的铁路,找找铁路的名称、惊奇之处。 看剧照:找出四种新式交通工具、一种传统交通工具。 (4)到了昆明,又有哪些新的方式,跟家人报平安呢?电报、电话。 小结一:记录改变:近代交通
33、工具火车,轮船;近代通讯工具电报、电话。 2、文化生活 (5)1905年,张制夷前往京城做生意。想起父亲当年的缺憾:未能把京城风景带回,与家人一起观赏。他会有什么好方法呢?照相。 (6)在北京,制夷偶遇到了一件簇新事活动照相,看京剧大师在画上表演。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定军山。 (7)1912年1月2日,70多岁的他辞官在家,依旧关切国家大事,他想了解昨天的大总统上任的事,他该怎么办?报纸。 (8)看完报纸,他顺手又拿起了一本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书籍,这个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小结二:记录改变:文化生活照片、电影、报纸、出版机构 3、社会习俗 (9)那天,
34、老爷子以前官场上的挚友,现南京市长来探望他。在交谈之际,老爷子那激进的孙子张启燊回来了,老爷子一见他,气就不打一处来。这个孙子是怎么惹恼了老爷子? 看视频,结合时代背景,猜猜孙子会做什么事情惹恼了老爷子。剪发、易服。 (10)老爷子气的不仅是小孙子的装扮,更气的是孙子带回的女挚友与他心目中的人选相去甚远,这是为什么呢?服装:剪发、易服、不裹小脚。没有礼貌:称市长为先生、行握手或者鞠躬礼。 小结三:记录改变:剪发辫、易服、废缠足、改礼节。 (三)探究改变、分析缘由 (11)历经这么多的改变老爷子感叹道:这辈子经验的种种改变其实挺好。你知道问“好”在哪里么? 交通通讯便利快捷;生活丰富多彩,人民民
35、主同等。 (12)电视剧的最终老爷子陷入了深思:为什么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改变呢? 伴随列强入侵,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13)那一年,老爷子带着儿孙回安徽老家祭祖。遇到了许多困难,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这又说明白什么呢? 农村没有新式交通工具、习俗未变更等。城乡差别大。 (四)畅谈改变、延长拓展 从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三方面谈谈现在跟近代又有何不同。通过探讨学生感受到改变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进步,也学会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五)嬉戏:大家来找茬 通过历史情景剧,找错误,让学生把学到的学问娴熟运用。 情景:清末民初 一天,小明接到的外公的电报,说要从昆明做直达火车到上海来看探亲。于是小明一家去火车站接外公,随后用数码相机照了张全家福,留下了纪念性的一刻。下午,全家一起去电影院看了定军山,妈妈对男主角雄浑的声音大加赞许。晚饭过后,小明拿了份上海最闻名的报纸扬子晚报与外公一起阅读,但报纸上许多字小明不识,外公让小明查艺文印书馆出的字典。这时隔壁邻居王阿姨家吵得很厉害,开门一看,原来是王阿姨要给女儿缠足,女儿不愿,王阿姨还威逼她,假如不缠足,以后就嫁不出去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