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孟子二则》大学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孟子二则》大学语文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孟子二则大学语文教案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
2、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论孟子“不动心” 摘要: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到了“不动心”这一概念,也是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所谓“不动心”和孟子的“性善观”、“养勇”、“浩然正气”等等概念是有着必然联系的,从而构成了孟子哲学体系的基础。 一何为“不动心” “不动心”是孟子有关人性以及人格理想的重要论述。这个概念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篇。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有人说孟子的“四十不动心”是
3、对孔子“四十不惑”的继承和补充。作为儒家思想又一集大成者、孔子为学方面继承人、思孟学派核心人物之一的孟子,他的思想必然是兼具儒家思想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同样是对于人生四十岁这个阶段的解读,孔子说过:“吾四十而不惑。”对于“不惑”的含义,朱熹论语集注解释为“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无所事守矣”;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解释为“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钱穆论语新解解释为“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等等。 从上述具有代表性又颇具认可的几家注释可以看出,孔子的“不惑”首先要具备一个前提就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从而达到的通达境界。而孟子的“不动心”更多地是直接从人心人性就方面阐释其人格
4、理想,即不动摇其本心。和孔子一样,孟子的这一思想也是对人格理想、人生境界提出的阶段性要求,只是提出的方式不同,本质是有着相通之处的。 何为“不动心”?我们需要弄清楚孟子有关“心”的概念。现代的观点来看,心的外延是极广的。那么孟子哲学思想中关于“心”的定义究竟侧重于哪一方面?杨泽波的孟子评传中有这样的一个界定:“作为性善论基础的心,只是良心”、“作为性善论基础的心只能是道德之心”。其实从孟子的哲学体系看,他提出的一切概念都应是为其“性善”、“义利”“仁政”等核心命题服务的,他的理论强调的就是一种道德约束力无论是对君王还是平民百姓。所以孟子的“心”如果来进一步明确的话,也应为道德之心。“不动心”即
5、“不动摇本善之 心、道德之心”。而像认知之心在孟子的哲学体系中基本是没有位置的。 二“不动心”的实现途径 孟子公孙丑上篇中,孟子提出了“性善四端”的说法:“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理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应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我们又将此“四心”概括为“仁、义、礼、智”道德四端。“仁、义、礼、智是人格理想的基本规定,而在孟子看来,这种规定一开始便以萌芽的形式存在于每一主体之中,并构成了主体自我实现的内在根据和出发点。” 孟子的哲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人性本善的潜在性和规定性。所以性善四端也必然构成了“不动心”的心理基础。进
6、一步说,也只有具备了这四心,具备了性善的先天性与潜在性,在生活中才能够真正做到不动摇本心。倘若本心压根不具备,自然也就谈不上动摇不动摇的问题了。 (一)正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7、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翻译: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则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害怕同情的心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想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同情。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能称为人;没有羞耻心的
8、,不能称为人;没有谦让心的,不能称为人;没有是非心的,不能称为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重要)。有了这四种品质却不能推演到日常生活行为的人,那是自己损害自己的品性。说他的君主不能推演的善行且不帮助改正的人,是陷害他的君主。凡是具有这四种品质的人,都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像刚刚燃烧的火,刚刚开始涌出的泉水,扩大充实则无所不至。如果能将这四种品质扩充,就足可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则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词语解释:(引自汉语常用字字典及赵岐注) 1、“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乍:暂也。 孺子:
9、未有知之小子。 怵惕:(1)害怕,提心吊胆尚书冏命“怵惕惟历”(历:祸害)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四:“行人皆怵惕”(2)惊惧,戒惧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杜甫北征诗:“拜辞诣厥下,怵惕久未出”。 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首也。 首:初、始,开头老子:“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贼:害墨子非儒:“是贼天下之人者也”(这是还天下人的做法)。 4、“谓君不能为善,而不匡正者,贼其君使陷恶也”(赵岐注) 匡:正,纠正左传襄公十四年:“善则赏之,过则匡之”。 v 在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四心四
10、端”,请从文中找出原句。 所谓“四心四端”,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v 请归纳出人与非人的主要区别? 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区别于“非人”,就是因为人有“四心”及在此基础上扩充的“四德”仁义礼智,而“非人”则没有。这便是孟子“性善论”的具体内容。 孟子曰:“子路(1),人告之以有过则喜(2)。禹闻善言则拜(3)。大舜有大焉(4),善与人同(5),舍己从人(6),乐取于人以为善(7)。自耕、稼、陶、渔(8),以
11、至为帝(9),无非取于人者(10)。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 (1)子路: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2)以:把。过:过错。(3)禹:夏朝的圣王大禹。闻:听说。拜:拜谢。(4)舜:夏禹之前的圣王。大:伟大之处。(5)善与人同:有善而跟他人共有而不私有。(6)舍己从人:在自己未善的时候,舍弃自己而依从别人。(7)乐取于人以为善:在别人有善的时候,乐于将他人之善学习过来,而去做善事。(8)自:从。稼(jia4):种庄稼。陶:制作陶器。渔:打渔。(9)为(wei2)帝:成为帝王。(10)取于人:向别人学习如何达到善。 译文: 孟子说:“孔子的弟子子路,如果别人把他所有的过错告诉他,他就很喜悦。大禹听到善言就会拜谢。大舜有伟大之处,在于有善而跟他人共有而不私有,舍弃自身的不善而依从别人的善,乐于把别人的善学习过来而去做善事。从耕田、种庄稼、制作陶器、打渔,以至于成为帝王,无不是学习别人的善。学习众人之善而去做善事,这是跟别人一起行善的做法。所以,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跟别人一起行善。” 孟子二则大学语文教案 寓言二则的语文教案 语文寓言二则教案 大学二则 梦溪笔谈二则初中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