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





《2023年《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时间:2023年4月4日星期六 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郁达夫摄入本文的景物都是极普通,但又极富代表性的,写入本文的人物是一些市井小人物,人物之间的对话也都是口语俗话,然而正是这些普通景物,平凡人物、口语俗话,经郁达夫的妙笔点画后却给人一种不用寻秋而秋味自隽永的感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在浓浓的故都秋味中又寄寓了郁达夫特有的“清、静、悲凉”的感受。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现代散文的学习并不陌生,对散文的特点能够大致掌握,但是对于其中的情感把握和审美鉴赏还存
2、在一定问题。教授本课,要在带领同学们“美读”的过程中体味作者所寄予的情感,领会故都秋“清、静、悲凉”。 教学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教学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 2.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来的孤独悲凉的情感。 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 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
3、诵读引导法、探究谈论发。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通过诵读提示的方式,让学生注意把握本诗的朗诵情感和节奏,从而更进一步的品味散文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那么,著名的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呢?“秋”景如何?“秋”意怎样?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咏秋散文精品故都的秋。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
4、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9
5、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二.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 1.检查预习: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并附带完成正音、积累的任务。 混混(hn)沌沌(dn) 廿
6、(nin)四桥 一叶知秋: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师:大家都读过课文了,那么题目“故都的秋”中,“故都”指的是哪里?为什么作者用“故都的秋”做标题而不用“北平的秋”? 参考:北平,虽是北方地标性的城市,但太具象。北国,又太宽泛。二者都缺乏想象空间。还是故都的秋好。“故”,使人能想到故人、故园、故交、故乡等,觉得亲切,有一种浓浓的眷恋情,深深的向往感寄寓其中。“都”,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以故都的秋为题,将自然景物的描写附着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这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令人期待,容易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一见如故) 1.试一试 师:了解了这一
7、点,请大家在快速阅读课文,能不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故都的秋的总体特点。【清、静、悲、凉】 师: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知道作者是南方人,他笔下江南的秋有什么特点呢? 参考:一点清凉,秋味,秋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玩赏不到十足。领略秋的过程上,总是不合适的。 2.找一找 师:请大家找找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滴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师:那在请大家阅读课文,然后总结一下,文章中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明确:
8、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3.品一品 (1)“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联系背景】 参考: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
9、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哀愁”。 (2)学生讨论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秋槐落蕊”图:“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秋蝉嘶鸣”图:静处处蝉鸣声;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 “闲话秋凉”图: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静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 “秋果胜景”图: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悲凉西北风、
10、尘沙灰土的世界。 (3)为了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展开对景物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 色:碧空 蓝朵 黄中带白 青布 淡绿微黄(清)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声:高天的驯鸽声、扫帚声 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 人声(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味:破墙 疏疏落落 落寞 衰弱 凉风 微叹 清秋(悲凉)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 小结:声色味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 4.分一分 掌握了以上内容,基本上已经对文章有了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故都的秋 2023 故都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