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z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30.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z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3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z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30.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z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30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胡玲玲 历史文化学院 20232111104 【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到这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 2.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3.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阅
2、读教材的有关资料,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 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除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
3、峰。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了顶峰,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教学方式】 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合。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资料,材料可以包括史实资料和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通过前三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夏、商、西周、秦汉、隋唐、宋元的政治制度。我们先主要回顾一下秦
4、汉、隋唐、宋元的政治制度。秦朝在中央设立了皇帝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初,王国问题影响了中央集权,经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至汉武帝采取专制措施,形成“大一统”局面,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在中央,重用皇帝身边的人。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保证皇权。地方上,隋实行州县二级制,到唐则进一步完善,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北宋则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元朝为加强统治与管理,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地方设行中书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前面各朝代,是将地方分权逐步集权于中央,那又是
5、怎样进一步集权于皇帝的呢?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历史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讲授新课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明初丞相权势过重 师:明初沿袭了元朝的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可是宰相制度自秦设立之初,从最初的“无事不领”,到后来的“事有专注”,其权限不断缩小,地位不断下降。可是,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却一直都存在。尤其在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后,立左、右丞相,其权力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宰相制度的存在就会导致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社会动荡,明太祖朱元璋对丞相的使用一开始就存有戒心。请同学们
6、阅读一下课本16页“历史纵横”与第二段的文字。归纳一下明太祖采取了哪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2.明太祖采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在地方,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与提刑按察司,分管一省的行政,军政与司法监察,其长官分别为布政使,都指挥使与按察使。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的权利就集中到了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因此,在中央,朱元璋也必须削弱宰相的权利。洪武十三年(1380年),爆发了“胡惟庸案”,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明太祖借此杀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亭等,株连三万余人。从此,中书省和丞相废而不设,将相权分与
7、六部,并提高六部的地位,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自此,秦汉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了,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一个人独裁。 3.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与影响 师: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到了皇权。历史原因:元丞相权势过重。直接原因:胡惟庸娇姿擅权,胡乱作为。 师:任何事都是存在着两个方面,废除宰相制度也是如此。同学们可以现在阅读以下第16页“资料回放”,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丞相制度的废除可以集权于皇帝,维护皇权,避免丞相权势过重,导致政局动荡。但废除丞相后,其积极作用也自然消失,会造成怎样的弊端呢? 学生:回答 师:我们都知道丞相有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管行政的积极作用,明太祖废除
8、宰相制度,其用意是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之间的矛盾。但废除宰相制度以后,期积极作用也自然消失,会造成怎样的弊端呢?请同学们阅读以下第17页“学思之窗”的内容。在废除宰相以后,所有国家大事都是由明太祖一个人处理。在当时,明太祖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处理政事400多件。而且从“学思之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由于过分集权于皇帝,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更加严重。 二、内阁的出现 师:宰相废除之后,全国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他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处理这么多的国家大事。于是,在明朝就建立起了内阁制。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阁制的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1.内阁的设立与演变 师:明太
9、祖最初设置四辅官进行辅佐,他们来自于民间,朴实醇厚,没有政治背景。但他们缺乏政治经验,无法起到作用。于是明太祖下令废除四辅官的建制,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时期,选拨翰林院官员做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参与军国大事的讨论,并且明成祖征求他们的意见,有意识地吸收他们参与讨论国家机密,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属官与衙署。 明宣宗以后,内阁政治地位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掌握了“票拟”之权。(所谓“票拟”,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给皇帝批示之前,由阁臣替皇帝指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笔书写,帖在各个奏章上面,称为“票拟”,然后呈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年z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30 2023 第四 明清 君主专制 加强 3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