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7短文教案.docx
《2023年27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27短文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27短文教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封丘县留光镇第一初级中学 李卫丽 何卫华 预习内容: 1.学生自读读课文 2.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试着翻译课文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2重视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及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品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
2、课时答谢中书书 教学要点:赏读背诵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道出了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了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了其雄奇险拔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受一番。 (板书课题:答谢中书书)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3解题 二、读课文 1初读通文句。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
3、字音,读出停顿,读准节奏。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聆听学生的朗读,及时纠正学生读不到位之处,指导学生的疑难之处。 (2)检查朗读。选一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教师强调朗读节奏: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根据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4)全班齐读课文。 2再读明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 (2)同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认为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班级交流时解决。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三、品美点 1.品一品 语言美 四字骈句 整饬生动 清丽明朗 2.品一品 结构美 首尾呼应 层次分明 生读课文,理清
4、本文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课文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具体写景的句子了吗? 使学生明确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3.品一品 意境美 你能选择一个角度,说说文章意境美体现在哪里 ?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静 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动 相衬至美 4.品一品 情感美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感。 5.背诵 四拓展及作业 1.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常见于古代散文、诗歌中。请你找出记承天寺夜游 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2.作业:背诵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要点:学习背诵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文中写景文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一、导入 1月亮,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意象之一。古往今来,一轮明月
6、往往会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也有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苏轼这一大文豪在月夜还发出过什么感慨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苏轼一起去游赏承天寺的月夜美景。 (板书题目:记承天寺夜游) 2题解 3.走近苏轼,了解背景 1)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
7、杰出的大家之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76)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1073)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 法四大家” 苏轼评论自己的文学创作的一段话 原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译文:“我的文采就像有一万斛水的泉源一样,(随时)随地都会涌出。(如果)在平地上,文思不断如
8、汩汩流水,即使一天流淌千里也不算难。等到它随着山势石型弯曲,随着(遇到的)事物变换形式,却不能知晓。能够知晓的,通常是(在我的文思)应该继续的时候继续,(在我的文思)不能够停止的时候停止,就是这样罢了!别人,即使是像我一样(有文采)却不能像我这样了解自己啊。”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
9、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自读、同桌互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断好句子、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一)找生字、读准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柏( )藻荇( ) 2.看注释、通文意 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无聊,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夜游为何去“承天寺”? 提示:你头脑中浮现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有没有问题想问问苏轼?你能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27 短文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