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关于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报告.docx
《2023年关于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关于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关于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报告 2023-07-16 14:46 近些年来,我市逐渐成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重要流入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我市后,基于自身在族属、传统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素质、生活技能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城市生活的适应中遇到了很多难题,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缘由,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进一步搞好我市的民族工作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 最新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当前,我市共有少数民族51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约12
2、.7万人,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人口约11万,约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7.7%。每年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有6万,以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为主体。现根据我们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体的调查,就其流动类型、就业情形、居住方式、居留倾向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做如下详述。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类型。我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第一,按照其在流入地的时间特征分类,可分为过往型与居留型两种,超过一天者即为居留型。前者又可分为当日往返型与交通中转型,后者可分为短期居留型和长期居留型。具体说来,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很多属于交通中转型(即过往型)流动人口,其在城市停留时间
3、较短,对城市的影响较小。长期居留型又可以称为暂住人口,对城市的影响较大。 第二,根据其流向可分为流向城市者与流向农村者,以及流向国外者与流向国内其他省区市者。其中,流向我市的国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主体,流向农村者与国外者的情况在我市还比较少见。 第三,根据其流动的动因可分为劳务型、经营服务型、公务型、文化型、社会型等,或简化为经济型与非经济型两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最主要的目的是寻找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改善自身生活,他们以务工、经商等多种形式出现在城市中。对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分类,我们更多地依据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动因将其划分为经济型与非经济型两类。 第四,由于宗教纪念活动、宗教传
4、播活动以及宗教学习活动的开展而出现的相对规模较大、局部影响较深远的宗教型流动人口,包括宗教活动参与者、宗教职业人员以及宗教活动学习人员三种亚型。宗教型流动人口既不完全类同于文化型流动人口,因为其在进行宗教活动时还伴随有探亲访友、治病疗养、经商等活动;也不能简单列入其他类型,因为其数量巨大,影响较大,应该单独列出以示重视。我市目前共有清真寺和拱北等宗教场所83处,其中66座主要分布在回族人口较多的城关区和七里河区。这显然会吸引周边各县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群众进入我市从事宗教活动,从而使得我市基于伊斯兰教形成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类型的特色突出。 关于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报告
5、2023-07-16 14:46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情形。我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职业选择天然性地与清真饮食行业产生联系,加上我市作为甘肃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区之一,己有的清真饮食行业可以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因此,相当一部分人主要选择在清真食品行业(其中以清真餐饮业为主)就业。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23年底,我市共有直接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和个体户2888多家,经营面积392840.8平方米,从业人员20233人,年营业额约在27.88亿元以上,除此之外,还大量存在一些未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临时摆摊设点经营清真食品的个体经营人员。目前,牛肉面和清真食品的制作、加工和零售
6、等相关行业已成为我市少数民族经济主要分布的行业,是我市少数民族经济的主体,也是吸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的主要行业。 除了依托民族身份与民族文化实现在民族特色经营行业集中就业外,我市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民族特色缺乏的大众行业从事某些文化要求不高、科技含量较低、待遇较差、保障较少的那些被学术界称为“三D行业”( Dangerous、Difficult、Dirty)的工作,如建筑业、废品收购、维修业、装卸搬运业、拆迁业、个体运输业等。比如东乡族流动人口,多在房屋拆迁与建筑工地上从事“抡大锤”、“收旧家具”等工作。有研究者曾在我市的废弃物品处理场所和拆迁工地做过调查,发现每一处工地都有东乡族农
7、村劳动者,而且都是结伴从业。在七里河区西园、西湖街道暂居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其从业领域基本都分布在装卸、拆迁、建筑、蹬三轮车、跑摩的、废旧回收等低收入行业,很多人生活处于贫困状态。 (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住状况。进入我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了保持民族生活习惯,更方便地开展宗教生活,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种围寺而居的民族心理以及同族、同教与同乡意识,其选择聚居主要出于经济生活需要、维护共同利益、“同类呵护”、保持“同质文化习俗”以及抗“同化”的考虑,这种聚居形式可以使同一民族的人在感情上得到支持,在生活上彼此照应,减少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因而,相对聚居成为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8、居住格局上的显著特征。其聚居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如“金城关、西关、南关、徐家湾、李家湾、龚家湾、小西湖、西园、皋兰山、伏龙坪、五星坪、桃树坪”等地。同时,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出于谋生与就业的需要,分散居住在我市的各个角落,以散、杂居的形式出现在城市中。 具体说来,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聚居既有工棚式又有村落式。一般说来,采取工棚式聚居的主要是城市中从事建筑行业的流动人口和在新兴的工业企业,特别是在私营和三资企业里打工的流动人口。村落式聚居比较典型的是“广东村”,即来自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广河县与东乡族自治县,现居住于七里河一带的广河人与东乡人的相对集中居住区域。除此之外,像西园街道的柏
9、树巷、工林路以及西湖街道的骆驼巷、小西湖等地则是我市世居少数民族与外来少数民族人口交汇的相对聚居区。 (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倾向。流动人口在城市滞留时间的长短,是反映其活动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学者曾在2023年对聚居于西园街道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兰州的暂住时间、城市认同、留居意向等问题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暂住时间超过1年的人占总数的60.3%,超过3年的人占总数的41%,超过5年的人占总数的29.7%,超过10年的人占总数的14.3%。可以看出,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滞留时间与居留倾向均较明显,同时说明在我市存在着为数不少的、不改变家庭长久居住地的流而不迁或者称之为长久性定居式的少
10、数民族流动人口。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在七里河区的小西湖、柏树巷、工林路以及城关区的金城关一带有很多外来少数民族人口建筑房屋定居,虽然他们没有城市户口,也不享受城市户籍者的一些优厚待遇,但其己经成为城市的“事实移民”,甚至有人己经定居达20余年,并打算终老兰州。还有些人修建了房屋不仅供自己使用,而且依靠房屋租金维持生活。 二、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及分析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到陌生的城市后,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以及语言、文化迥异等因素的影响,其在适应城市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碰到很多问题。具体来说,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工作、生活期间所遭遇到的相关问题主要包括: (一)社会歧视
11、问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农民工群体的一个有机构成,具有农民工和少数民族双重身份,他们在城市中的名义社会地位与实际社会地位相差甚远,其在城市中备受歧视是不争的事实。具体来说,许多市民对进入城市的少数流动人口怀有一种概念化的印象,总认为他们落后、野蛮、不讲卫生等,甚至在没有接触和交往之前便对其产生了偏见,进而导致在语言上藐视,在行动上则有意回避,在就业中有意排斥等歧视行为。 (二)就业困难问题。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目前的就业形式主要有务工和经商两种类型。对于务工类型的人,除了一部分在清真中高档次饭店和清真食品相关行业就业之外,大多数人从事的是“脏、累、危、低”性质的工作;对于以自我雇佣形式通过经
12、商做小生意的人,主要从事的是烤羊肉串、卖羊杂碎、卖水果、摆地摊贩售小商品、摩托车载客、收旧家具家电等工作。加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具有的民族性和在宗教生活方面的特殊需求,使得其就业面更窄,就业机会更少。所以,从总体上来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比较艰难。 (三)工资拖欠与克扣问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我市后因为前述原因不太容易实现就业,虽然有很多人在城市中做小生意维持生活,但还有部分人依靠乡缘、地缘、族缘的初级关系找到了工作,他们像通常意义上的农民工一样,多以打工形式分布在建筑和餐饮行业。与汉族农民工一样,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同样面临着工资克扣和拖欠的问题。 (四)贫困问题。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关 兰州 少数民族 流动人口 现状 调查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