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1].3研究物体的沉浮条件教案(沪粤版).docx
《2023年9[1].3研究物体的沉浮条件教案(沪粤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9[1].3研究物体的沉浮条件教案(沪粤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91.3研究物体的沉浮条件教案(沪粤版) 9.3物体的浮沉条件 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设计 【课题】物体的浮沉条件(1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和密度等知识联系密切。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
2、3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首先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以一个引导性问题直接引入主题, 然后通过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在此基础上,教材在“你知道吗”栏目中给出了通过比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来判断物体浮沉的方法。最后,教材为了让学生明确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专门安排了浮沉条件的五个应用实例,即轮船、潜水艇、热气球、密度计与飞艇。 4.教材的特点:第一,注意纠正学生有关浮沉条件的错误观念;第二,注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第三,注意了学生物理学习的差异性,加强了内容的选择性;第四,突出浮沉条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5教材处理:(1)鉴于本节内容的综合性、资源
3、的丰富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同时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本节内容宜分两部分来处理:一是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探究物体密度、液体密度和物体浮沉的关系。本教学设计只涉及第一部分内容,第二部分作为下一课时的内容。(2)适当调整教材的编排顺序,把浮筒打捞的原理提前到潜水艇的浮沉原理之后来讲,使得整节课更有整体性和逻辑性。(3)充分地挖掘教材以外的资源:有机地融入了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问题更加直观,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在解释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时,教材是以文字和图片来阐明的,显得抽象。本教学适当运用flash动画,把问题具体化,直观化。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兴趣:八年
4、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过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密度等相关的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学生的认识特点:一方面,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已具备一些有关浮沉现象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对物体的浮沉现象还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念(其中最典型的是:有的学生会认为“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并不了解浮沉的实质,也不能理性地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际的浮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切入点,
5、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对物体的浮沉条件有本质、正确的认识。在解释潜水艇和浮筒的浮沉原理时,由于学生不知道它们的结构特点,所以感觉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运用动画、图片等,向学生介绍其结构特点,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启发学生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 (2)了解潜水艇、浮筒浮沉的工作原理; (3)应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2)通过师生互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潜水艇、浮筒的浮沉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研究 物体 沉浮 条件 教案 沪粤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