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诗两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古诗两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
2、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
3、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4、。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望天门山,谁来背诵一下?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
5、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
6、古诗的意思。 3、大家对这首诗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思。)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
7、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教学小结: 好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两首古诗或绘画或悟理意境深远,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诗篇,课后我们通过背诵来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二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
8、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三、学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
9、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6、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二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
10、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特别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用张开的手来帮助理解“横看”五个手指像五座山峰;侧看就是一座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要想象:远处看到的可能是什么样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近处看到的可能是一座或几座山峰;高处看到的可能是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头;低处看到的可能是悬崖峭壁,仰头看那山是十分雄伟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
11、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
12、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
13、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 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
14、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
15、、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四、加强感知,看图片或录像 附:板书设计 3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缘”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赞美之情。) 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
16、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 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
17、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 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 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