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9 古诗两首.docx
《2023年29 古诗两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29 古诗两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29 古诗两首 29 古诗两首 一、教材简说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
2、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二、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自己说说古诗大意。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等民间故事。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古诗意境的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有关的 民间故事。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流程: 第一
3、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民俗节日丰富多彩。各个节日都蕴藏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传说,有趣的习俗还有人们心中美好的祈愿。翻开发黄的书卷,在古人的诗作、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节日的场景,感受古时节日特有的喜庆气氛,领略传统节日的非凡温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个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 2、同学们,对这个节日你有哪些了解呢? 3、揭题:同学们对这个节日了解得还真多。是的,七夕是在农历的七月初七,又叫乞巧。(板书:乞巧) 4、读题释题:有谁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借用“资料袋”中的内容解释。 二、初读感悟,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这首诗是唐
4、代诗人林杰所写。他精书法棋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但是仅到了17岁,所以他的诗留存的比较少,全唐诗只两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一首。 2、学生自由诵读:提示读准字音,注意生字自形。 3、检查读,正音。引导“宵霄”形义上的区别。 4、指名读诗,相机提示节奏。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5、感知诗意,质疑解疑。 同学们,你能运用工具书,联系课文的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吗?有哪些地方没弄明白?先同桌交流交流,讨论讨论。 三、品读诗句,想象诗境,体味诗情。 1、出示图片,引导品读七夕所见。(板书:所见) 这是
5、七月初七的晚上,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想象并说说什么是“碧霄”吗?在点点繁星中,两颗星特别耀眼,他们就是在银河两旁的牛郎织女星。他们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晚上才能相聚。诗人林杰不禁吟到:(出示诗句)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你能读好这两句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看着这幅图和这两句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2、结合资料,引读乞巧时的所做。 是啊,在这样一个夜晚,人们又会做些什么呢?(板书:所做)读读诗句。 出示诗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出示资料:介绍乞巧节民俗。(资料袋内容及相关图片) 从这两句诗里你读出了古人是怎么过乞巧节的吗?想象一下,说一说。 是啊,数不清的红丝
6、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慧巧手,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美强烈而美好啊!让我们再来体会这种美好读读这句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范读,齐读) 四、再次体验,背诵全诗。 同学们,简简单单的四句话,却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好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牛郎织女的纯洁的令人感动的爱情,我们也看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聪明智慧的向往和追求。这么优美的诗篇,你想把它收录到你的脑海中吗?给你3分钟,看谁背的快,背得好。(自由背诵,指名背,演绎背,开火车背,齐声背)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也同样用自己的诗篇来描述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像寒食元日
7、清明等等。大家可以课后去搜集有关的古诗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六、识字写字巩固 书写指导:乞 巧 霄 渡 “乞”不要多写一横,“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板书设计: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所见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所做 第二课时 一、故事激趣,了解人物,揭示课题。 1、谈话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民间故事,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丛林,来看看早在远古时候就已经登陆月球的美丽的女神嫦娥的故事。(板书:嫦娥) 2、谁知道关于嫦娥的故事?(学生讲,教师适当补充)这个美丽的故事在我们唐代大诗人,与杜牧齐名的李商隐笔下的
8、嫦娥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先读读诗吧。 二、诵读诗句,拓展想象,品读感悟。 1、指导诵读诗句: (1) 注意节奏:回忆乞巧节奏,确定嫦娥节奏。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2) 独立朗诵:大声、合作、轮读等,把诗歌读正确、流利。 (3) 指名诵读:个别逐句检查读两句检查读分组轮读四句连读。 2、过渡:同学们很会读诗,把这首诗读得像模像样的。请你们再好好读,边读边自己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难题,看谁能把诗靠自己的力量读懂。 3、交流感悟,品读想象: (1)同学们,你还有什么困难刚才没解决,妨碍你理解诗句的有没有?生质疑问难。 重点帮助理解: 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年29 古诗两首 2023 29 古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