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华社实习小结.docx
《2023年新华社实习小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新华社实习小结.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新华社实习小结 新华社实习小结 德语系刘梦扬 在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德文编译室3个星期的实习很大地锻炼了我的德语语言能力和新闻素养,近20000字的德语翻译工作虽然繁重但很锻炼人,极大增强了我的语感和丰富了我在国际关系问题上的认识。 新华风貌,唯物维新 首先我全面了解了参考消息报社的工作流程和大致情况。参考消息作为“外媒说”,主要工作在于翻译和编辑。其中翻译源来自全球1000多份报刊杂志网站,几乎遍及全球各个国家。翻译们每天早上很早开始选报,从本专业语种最近的各大报刊网络中找寻有新闻性和代表性的文章,将主要内容翻译成中文。各报刊,如参考消息、参考资料以及网站的编辑就通过浏览这些选报进行
2、二次挑选,完成“订货”。最后经各选报人将被选定的文章送译。训练有素的翻译们经过精心的翻译和修改,最终按新闻的类别,如财经、社文军体等传递至编辑,由编辑编辑之后定稿,最终上报印刷。 3个星期的实习也让我感受到了新华社特殊的人文氛围。退休员工和家属们闲适自由而有节奏的生活;新闻人严谨忙碌的上班生活,堪称一流的业务能力以及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都使人印象深刻;高高的写字楼,耸入云天的电视塔,古色古香的会堂走在新华社,如同走入了风云际会的当代世界,走入了高尚而忙碌的新闻空间。每天刷卡进入新华社的大门,一股自豪感就油然而生,浩然之气充盈心中,仿佛风云在手,天地在我心中。 翻译不易,臻入化境 编译老师严谨的专
3、业精神给我体会很深。数据是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要素。而作为新闻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报道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新闻报道中的数据要准确可靠,相关事实力求真实,有所依据。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原语种文章的数据并不一定可靠。编译老师和最后完成工作的编辑们会认真对每一个数据进行核实,就相关争议进行交流,为保证准确甚至有时不得不删去没有相关来源的数据和信息。重重把守,层层把关,使最后出来的编译作品准确客观,权威真实。读者一览而过享受信息盛宴的背后是翻译和编辑们多少的苦心和心血! 关于翻译理论的讨论也为我打开了思路,提高了对翻译的认识。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争。上一学年在张健教授的课上我已经有较深体会,课后
4、我阅读了大量张健教授的书籍,张健教授主张“该直译时直译,该意译时意译”。我也深表赞同。而张健老师主张的几招:长句变短割喉,位置微调,表达要具体,适当放大或缩小语义,在实践中给了我很大帮助。然而引起我思考的是,参考消息主张“原汁原味”,翻译力求直译,力图在每个细节全面表达作者的意图。有时这令我感到十分困惑,有时候翻好的文章加入了一点意译和稍许发挥,自己觉得使全文明了流畅,但最后都被翻译老师改成了严格按照原文的直译。有时觉得自 己苦心发挥和精妙创造被毁于一旦。不过事后细想,个人认为,翻译是当以直译为第一选择。意译无非是迫不得已,有时候按照原话读者难以了解,翻译者也觉得颇为别扭。说实话,无非是功力不
5、到。有的翻译翻出来的就是严格按照原文,又读起来无比畅快舒服,真的如张健教授所说“像原文作者用中文写出来的一样”。我的带教老师给我举了北大德语教授张玉书的例子。张玉书教授对茨威格作品的翻译可谓已入化境。中德文严丝合缝,语言上又不失作者特殊的风格,如紧紧跟着原作者的步子一样。要达到这种程度,需要多少功夫!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到知识的重要。有时如果不了解当今事件热点事件的来龙去脉,就会对文中说的事情摸不着头脑,纰漏的产生就不可避免。例如我在翻译一篇德国和波兰关系因乌克兰危机备受考验的文章时,对很多事件的来龙去脉不清楚,搞不清时间的主客体,以及很多具体的知识,第一遍读文章可谓备受煎熬。第二遍看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新华社 实习 小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