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孔子世家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
《2023年孔子世家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孔子世家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7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孔子世家读后感(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孔子世家读后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的仁爱、礼仪和君子之道早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儒家文化已深深的溶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但这样一位“至圣先师”,也是由一个平凡的人逐步成长起来的。 孔子诞生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十七岁时,母亲也故去了。后来,他到周去学礼,回来后门下的学生就多了起来。这时的孔子,一心一意想要推行他的仁爱、礼仪,在他三十五岁时,终于升任了大司寇,主管礼仪。齐鲁夹谷会盟时,孔子恰好监理典礼事务,临行前他建议鲁君带左右司马,以备不测。会盟时,齐方表演刀剑乱舞,孔子唯恐其伤及鲁君,立刻挥袖制止。
2、齐方又叫小丑和美女上台表演,他们对鲁君做出了轻漫的举动。孔子见状,怒斥伶人,司法官即将其腰斩。由于孔子胆识过人,义正辞严,令齐景公十分不安。为表歉意,齐国将之前占领鲁国的土地全部归还给鲁国。 然而,由于与当权者政见不合,又不满鲁定公沉溺酒色,孔子终于去职离乡,开始了漫长而坎坷的“周游列国”。“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深知自己“任重而道远”,他周游列国,是为了寻找与他政见相合的当权者,来传播仁爱和礼仪。他不为独善其身,而是为了“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在卫国,他因卫灵公爱慕美色、不理政事而失望离去;在宋国,被想加害于他的司马桓魅赶了出去;甚至在郑国,孔子与其弟子失散。有人对其弟子子贡说:
3、“东门外有个人,额像尧,颈像皋陶,肩像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地址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三寸,没精打采,像只丧家狗似的。”子贡听后非常生气,便将此事禀告孔子,没想到“至圣先师”孔子欣然笑道:“我的长相倒未必真像圣贤一样,但说我为推行仁爱、礼仪的大道,落得无处藏身,像丧家狗似的,这一点倒真的不错,真的不错!”只有伟大的人格才能拥有这样海纳百川的胸怀,才能具有这样荣辱不惊的境界。 经过陈蔡之难后,孔子终于回到了鲁国。而鲁国依旧不用孔子,他也无心出仕,遂开始修诗、书,定礼、乐,编春秋,又十分喜欢研究易。另外,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因材施教,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这些人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面有所成就,成为
4、当时知识阶层的中坚力量,并且汇集成了儒家学派。直至今日,还影响着中国人的方方面面。 推荐第2篇:孔子世家 读后感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说起来惭愧,这是我第一次读史记孔子世家。但毕竟是大学生了,此时读书少了以前的学习看故事的情节,多了些边读边想的境界,但因为文学天赋不高吧,我就浅谈一下我个人的小想法。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到今天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仍有很神圣的地位。但世界上有没有圣人,我个人认为是没有的,人无完人。但是人类需要神圣,需要一种信仰去引领我们的人生,所以,圣人大都是造出来的。究其原因,可能是人类自我感觉渺小,但本身人类思维已经足够灵活发达,需要而且有能力制造强大的伪装来自我安慰
5、。起初是一种心理安慰,久而久之,便会成为一信仰,在人们的心里与血液里流淌。在我看来,孔子就是这样一个神圣的存在,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里,熠熠生辉,指导者我们的人生方向。但是在司马迁笔下的孔子,还没有被完全的神圣化。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中国写通史的开山鼻祖,关键是其自成一家,而为后代一直效仿。众所周知,史记的体例分类是按照本纪、世家、列传、年表等,都是按照一定的规矩将人物分到各个项目里,也表示了作者对某某些历史人物的褒贬。最耐人寻味的要数载诸侯王“世家”类,司马迁列入了孔子世家和陈涉世家两篇,陈胜作为农民起义领袖成王,这无可厚非,但是司马迁却把连列传都勉强的孔子排入世家之列,我们便看出了孔子
6、在当时以及今后的两千年来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读孔子世家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的出色历史眼光和明锐,同时很庆幸看到他写的这篇孔子传记,完全是从对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描写,和以后上千年的鼓噪和神化的连篇累牍相比,司马迁笔下是一个最接近真实的孔子。司马迁和孔子年代并不久远,大约三百年,而且他亲自去孔子故里进行了实地考察,也没受后来孔子神圣化的污染,这文章中,司马迁连论语都没提及,他最后的评语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人。”司马迁的平和心态与后人提起孔子非圣既尊,非贼既犬的复杂心态相距何远。司马迁之后,为一偶像化孔子,和耶稣相近,司马迁笔下为真实孔子,我
7、们不妨当久远的朋友相识。从孔子本身出发,不考虑他的伟大的儒家学说,从他的个人行为来说,来谈谈他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孔子的音乐才能常因为推崇其思想而被忽视,他年轻就会多种乐器,吹笛子,吹笙,击磬,弹琴,他不但懂得声乐韵律,还会作词谱曲。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觉得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人家再唱一遍,自已认真的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史载“子无一日不歌”,“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甚至在游学中,“孔子游于匡,匡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在陈国路上,“陈蔡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可见其喜爱音乐的程度了。孔子世家所说的“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
8、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礼乐不分家,真实的孔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的音乐家。孔子对音乐的痴迷和对音乐的透彻理解让我们敬佩。孔子世家里记载了一段孔子学弹琴的生动故事,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世家记载的第二个孔子学音乐的
9、故事家喻户晓: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这里有个误解,人们常理解第一层,孔子听了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殊不知,韶乐是个大型歌舞,作为礼仪,用于祭典,还用于迎宾、宴乐等等。屈原离骚里也提到“奏九歌而舞韶兮,聊暇日以偷乐”。而孔子不知肉味,还包括了第二层的三个月刻苦“学之”。 孔子音乐造诣非常之高,他削诗三千余篇为三百五篇,并且为每一篇谱曲使之能歌唱,而且曲调都非常之高雅,符 合周朝的朝庙之音。而且他还能总结创作演奏音乐的主要规律是:开始的时候往往很平和,接着演奏下去就越发的圆润纯美、历历清晰。络绎不绝,这样一直到完。用孔子总结的音乐规律来欣赏现在
10、诸多流行音乐,乃至民歌,很多也还符合这个规律,可以说此规律即使百世而不能易矣。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天赋人人不同,但我们能从孔子身上学到的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孔子的不知肉味、三个月的刻苦“学之”才是我们要认真去学习的。在任何历史时期,不努力都是得不到成功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新一代的学生更要学习这种刻苦的精神,肯钻研的干劲,才能在我们的人生画板上留下绚丽光辉的一笔。 当然,人无完人,从孔子世家里我也看到了孔子失败的一面,这样说,并不是贬低孔子,而是在那个历史环境下,谁都无法避免。在实践恢复周礼的行动中,孔子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孔子世家记述的很详细。他希图利用周
11、朝的礼仪制度,解决春秋的乱世,只能是一种空洞的理想,和各怀野心和私利的诸侯,说礼谈教,当然对牛弹琴。如果是太平世界,礼教或尚可一补盛世,这也正是后朝帝王尊孔的原因。孔子生不逢时,只能到处碰壁。世家载,孔子去齐国说教,当时著名的大臣晏婴就评论说:“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闲。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齐王遂不理睬孔子。孔子去卫国,世家载:“灵公问兵陈。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孔子带着弟子长期周游列国,终未获用,可见他的礼仪救亡路线不合时宜。而从历史发展看,春秋乱战过后变成战国七雄争霸的烽烟,最后由秦
12、始皇到达暴力统一的巅峰,孔子的克己复礼何其可笑。世家记录了孔子对自己的理念在当时的失败的感慨,当时孔子一众被困郊野,“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孔子一生困顿不遇,无法按照自己的设想建设一个理想中的人间天堂,是跟但是的社会背景以及孔子个人的性格都有原因的。 一、孔子是有惊天的才华的,但是孔子是个理想主义者,无法降志辱身迎合统治者而获得施展自己抱负的权力。说实在话,孔子不是搞政治的材料。搞政治的人,要
13、脸厚心黑,可以忍受暂时的侮辱而获取权力,这一点,孔子做不到。在鲁国,孔子因为桓子接受了齐国女乐,又不致膰俎于大夫,遂出周游列国。受不了委屈和侮辱。 二、孔子似乎颇为胆小,在齐国,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就回鲁国了;卫国,卫灵公听谮,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威胁孔子,孔夫子就溜了,适陈曹郑等小国之间,在陈国三年,陈国遭晋楚相续侵犯,孔子就说:“归于归于!”由此看来,孔子胆子似乎不大,搞政治的人,为了权力,不怕天打雷劈不怕祸及三族,顾惜此身,如何成事? 三、还是孔子出身问题。孔子出身寒微,没有半寸封地,无凭无籍。如果孔子有个好出身,有一块祖上封地,说不定他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在封地上实践,竟能建设出一片人间乐土
14、呢。 四、或许如流行的看法,在春秋战国那种相互征伐相互吞并的年代,根本不需要孔子的思想。 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也许是成功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他是个失败者,从历史发展看,春秋的诸侯无论从自身利益和野心都没有服膺孔子的思想,而后出现战国七雄争霸,秦始皇一统天下,孔子的克己复礼成为笑柄。但是在相对比较太平的朝代,孔子的儒教逐渐被尊崇,他推行的仁义道德,在后世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但是从文字到实践也是一把双刃剑。鲁迅曾在狂人日记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正是对中华文明阴暗一面的
15、批判。即使孔子本人的经历里,也曾流露出从“仁义”到“吃人”的转变。统治者需要孔子,需要他的仁义道德儒教,不过是在孔子名下的综合文明, 孔子只是成为一个宗教的代名词,和孔子真人谬之千里,今天更不需要把论语当经读,应当本书看,也不要把孔子当圣,当个人。 司马迁笔下的孔子是个可爱的人,他在孔子死后三百年亲临他的故里,在曲阜,看到了孔子的宗庙厅堂、用过的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仍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他流连忘返以至不愿离去。司马迁感叹: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这么多人尊崇。当然司马迁没有想到,二千年后,孔庙前更加热闹。孔子自己更不会想到,
16、他在临死前悲哀地唱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边唱边哭。他告诉来看他的弟子“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於东阶,周人於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孔子做着回到祖先的梦凄凉离去,让孔子安息吧,其道远矣。 PS:孔子35岁在齐国的时候,听到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跟襄子学琴,竟然能于琴音当中准确地捕捉到此曲的作者是周文王,而且竟然在音乐里面看到了周文王的模样是“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汪洋,如王四国”。无怪乎师襄子佩服得避席再拜了。 推荐第3篇:孔子世家读后感 翻阅史记,心涌波澜 ,孔子世家读后感。 千年岁月,如在目前。 列国纷争,遍地硝烟。 权奸害国,朝代
17、更换。 时光推延,历史春秋。 孔子世家万事之圣。 河图出书,凤凰来仪。 尼山诞圣,泰山北斗。 阙里孔子,坎坷一生。 三岁丧父,少年丧母。 中年丧妻,晚年丧子。 人生不幸,未能压倒。 忆孔子昔,慈母垂教。 寻师问难,昼夜苦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年奋学,博古通经。 自强不息,终成大器。 千古美名,夫子贤圣。 布衣孔子,三十而立。 首办私学,济世救时。 设立杏坛,有教无类。 全民教育,名垂青史。 平等教育,彪炳于世。 至圣之师,千古孔子。 哦吁!孔子,倡举仁政。 以德育民,主张仁爱,读后感孔子世家读后感。 推崇礼乐,和谐大同。 伟大之举,令人嗟叹! 叹惜孔子,生于乱世。 礼崩乐坏,壮志难酬。
18、 周游列国,颠沛流离。 几遭不测,抱负不改。 嗟呼!孔子,辛劳一世。 倦鸟知返,晚年归里。 删改诗书,编订礼乐。 修整春秋,排序易经。 开先学易学之先河, 创先学易学之先声。 杏坛育人,桃李满园。 弟子三千,贤者七二。 中华人物,功盖千秋。 中华文化,名垂万世。 悲呼!孔子,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心中忧愤。 死前扶门,一曲悲歌。 催人泪下,太山环乎! 梁柱摧乎!哲人委乎! 凄凄惨惨,抱琴而终。 呜呼!孔子,名垂千古, 星移斗转,地覆天翻。 沧海桑田,泰山难憾。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再叹孔子,帝王之师。 臣民之师,天下之师。 推荐第4篇:史记之孔子世家读后感 读史记之孔子世家有感流水人生 孔子
19、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仁者何以乐山,智者何以乐水?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万物栖息之所;是仁者对生命的寄托,是智者对自然的依恋。这是孔子对天人相结合境界的最高体验。孔子的一生追求仁,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仁者,但是他更是智者。因为他更钟情于水。 孔子观赏东流的水,子贡问道:“君子只要看见大水都要观赏,原因是什么?”孔子答道:“因为大水流动永不停息,而且滋润世间万物却不自认为有功,就像人的德行一样。水有时在低处流动,有时在高处流动,这都有其遵循的规律,就像人的仁义一样。大水浩浩荡荡,永不枯竭,这就像人的道德一样。水流向百仞高的大山中而不惧怕,这就像人的勇敢一样。装满了却用不着用盖
20、子削平,这就像人的正直一样。水的柔弱无所不至,就像人的明察一样。水从源头必定流向东方,就像人的志向一样,所以君子看见了必定要观赏它。”孔子用滔滔江水比做人的德行,勉励我们进德修业应像奔流不止的河水昼夜不舍,永不停息。这不仅体现孔子的智慧,而且不也暗示了孔子的一生如流水一般吗? 孔子一生仕途不顺畅,如流水般曲曲折折。孔子35岁去齐国,见到齐景公。由于受大臣晏婴的阻止,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37岁返鲁。孔子从51岁起,先是做了鲁国得县官,后来官至鲁国的最高法官,并代理丞相。可是只有三个月的功夫,由于鲁王不听他的意见,孔子只好辞职,离开鲁国。在55岁到68岁这14年间,奔走列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
21、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厄困。于是又返回鲁国。 社会现实却是让人痛心。周王室统治微弱,“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崛起,伦理秩序失控,社会纲常紊乱。孔子想到自己的先祖弗父何禅让君位,正考父曾接连辅佐宋国三公,父亲叔梁纥勇猛震三鲁,母亲颜徵含辛茹苦地教育培养自己。孔子叩心自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像传说中的盘古一斧劈开混沌的世界,令天地分开、泾渭分流?为什不能像文武周公那样文治武功,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太太平平?自己虽没有君王之位来施展政治抱负,也没有威武之师可以征伐世上邪恶,但是自己有知识、有智慧,可以用教育开启人的心智,用“六艺”来培养“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改造这种“礼崩乐坏
22、”的社会现实,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太平盛世。于是孔子不怕困难,如流水般,坚持自己的信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他下定决心,走上杏坛,传先王之道、授六艺之技、育天下之才。 哀公三年,孔子当时60岁。孔子周游列国到宋,和弟子们在大树下“习礼”。桓魋扬言要杀孔子时,砍倒大树。弟子们让孔子快跑。孔子却安慰弟子们,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之后,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们秘密地离开宋国。等到桓魋得知孔子师徒出行的消息,派兵追赶时,孔子一行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孔子师徒先后来到新郑。当时孔子风尘仆仆、疲惫不堪,非常狼狈。子贡等人四处寻找孔子。有一位老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老头,长相不凡。脑门子像尧
23、帝,脖颈似尧时的名法官皋陶,双肩类似郑国大夫子产,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脊背微曲,又瘦又乏,累若丧家之犬。”子贡见到孔子后,便把老人的话学给孔子听。孔子听后,见大家失魂落魄的模样,不禁大笑,说:“说我形状像贤相,那可不敢当。说我像一只丧家之犬,倒是很像,很像!”像这种坦坦荡荡、从容不迫地对待挫折、坚持自己的信仰,孔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最后,假如将孔子和庄子相互比较的话,在主观上,我更向往庄子那样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但是在客观上,我更提倡孔子的处世智慧。尽管孔子曾提出“刑不上大夫”这一不平等的法律。但人生孰能无过?孔子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孔子的思想包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人处世的智慧,给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孔子 世家 读后感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