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后姿势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
《2023年最后姿势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最后姿势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1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最后姿势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盱眙县希望小学朱 教材解读: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上的一篇新课文。它是根据2023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事件所写的。全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作者还引用了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老师的敬意。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
2、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对于教学写人的文章,对话的前提是深入品味文本的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引起共鸣。本课的教学设计,以细节描写为抓手,以“爱与责任”为贯穿始终的情感主线,以四处“环境和场景描写”及描写人物言行的语言文字为切入口,读中悟情,读中品文,读中懂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
3、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查询,并认真阅读。 教师:制作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渲染气氛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谭千秋老师,谁来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面对死亡,谭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世界,解读他的师魂。 【设
4、计意图: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说和读,迅速唤起同学们对谭老师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以此作为了课的开始。】 二、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老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展开讨论:学生可能会从“给女儿洗漱、穿戴”“带女儿散步”感受到他是个关爱家人的人;还可能从“早早地赶到”体会到他是个热爱工作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的感悟往往是分散的,更缺少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因此,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如果要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要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言行,从细微处入手,那样才能真正读透一个人。 虽然这
5、一小节不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但我却愿意花上一点时间带着孩子来学,目的是通过这段内容的学习,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借助语言文字去深入解读人物。】 三、品读文字,感悟人物精神 (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照应课题的一句话。 1指名回答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齐读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堂伊始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训练学生浏览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等于找到了解读文本、品味文章的金钥匙,并以此为线索,展开课堂教学。】 (二)“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谭老师生命永恒的瞬间。在这危急万
6、分的时刻,谭老师是怎么说? 1指名答 2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引导抓住“来不及多想”“大声喊”“大家快跑”体会 真是一个临危不惧、以学生为重的好老师,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向我们展现出来?指导有感情朗读 (三)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1指名答 2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谁再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引导抓住动词“拉”“撑”“护”体会谭千秋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2)正是谭老师的奋不顾身、舍己救人,保全了4个孩子的生命,却让自己的
7、生命在这一刻定格,让自己最后的动作成了他一生(指读课题),谁来读好这句话? (3)指导感情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此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字眼、词眼来谈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活动中,紧扣文本谈理解、说感受,让学生对人物精神世界的体悟更有依据,更实在。】 过渡:刚才我们从谭老师的语言、动作中感受到他是一位爱护学生、忠于职守的好老师,这样描写人物的方式在写作上我们称之为正面描写(板书:正面描写)。接下来,让我们从侧面,也就是他人的语言、介绍来感受谭老师崇高的精神品
8、质。(板书:侧面烘托) 四、借助文本,迁移写法。 1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那画面,让多少人垂泪低泣,让多少人为之震撼!教师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指名学生朗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在学生交流后,教师作一个总结与提升,教给学生一个写作方法。 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美丽的画面:展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紧急时刻飞扑向孩子的画面;指挥学生们逃离现场的画面。三个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 3在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烘托与侧面烘托的作用后,请学生回忆自己认真
9、阅读过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事情,学习这一写作方法,也来写上一小段。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的。所谓“前置性作业”就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认真阅读。阅读时,要求学生关注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赞美和评价。这种将第二天学习的内容提前学习、准备,顺应了“先学后教”的理念,转移了教学着力点,改变以前步步为营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这样的教学起于文本,但不止于文本,它顺应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五、课堂练笔,倾吐心声 同学们,请你们拿起自己手中的笔,对远在天国的谭千秋老师一诉衷肠吧! 1出示:谭千秋老师,我想对您说 2生自由练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集
10、体评议(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将自己所写的文字朗读出来) 4谭千秋老师的英勇事迹感动了你,感动了我,感动了所有人。他被评为“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一起来读读评委会对他的颁奖词(CAI出示) 5生配乐齐读 【在读写结合中,读是写的基础。课文读到这里,学生对谭千秋老师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找准动情点,适时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他们的倾吐欲望,使学生真情勃发,至此练笔,水到渠成,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
11、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正面描写 谭千秋爱与责任 侧面烘托 推荐第2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洛南县永丰镇马洼小学吴伟国 一、教材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23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
12、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二、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以读代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并抓住课文的情感线索,从而加深对课文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感受到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 本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抓住课文情感主线,把握人物形象。由于学生对“512”地震了解不是很多,为了让学生获得对四川汶川地震的直观感受,在第二课时中,安排学生观看关于汶川地震的图片、视频,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地震的情境中,切
13、身体会到灾难的无情,人性的美丽。 三、进行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512”地震的有关资料,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德育目标:在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受到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四、教学重点: 1 / 5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五、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六、教法选择: 1、自
14、主探究法 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自读自悟 让学生自由、反复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引发自主思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3、自主圈画批注式 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 为了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本篇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5、合作
15、探究法 文中有三处关于对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的描写,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并反复品读这几句关键语句,引发思考: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你觉得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七、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语言、动作描写去感知人物形象的学习方法。 2 / 52、指导学生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讨论。 八、进行准备: 搜集“512”地震有关图片,视频。 九、教学过程: (一)温习主要内容,直进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二)电脑播放有关汶川地震的图片
16、、视频。 (三)学习第一段。 (1)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四)、学习第二段(27),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捉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学生交流。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
17、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3 / 5(2)“忽然,课桌摇摆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摆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摆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让学生读这些句子并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五)学习第三段(810),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假如往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
18、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有关语言、动作描写有感情地朗读。 (六)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布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第3题的处理。(为什么说:“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题目的探究,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三处提到的这一姿势,这一姿势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正是这一自然姿势拯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
19、他在危难之际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布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这一姿势已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所以说是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 (七)课堂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搜集“512”地震中其他感人的事迹讲个别人听。 4 / 53、写一篇读后感,抒发你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十、教学反思: 针对这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是脉络清晰,主线明显。本课的教学重点十分明确,即对谭老师精神的感悟。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这一情感呢?经过细读文本,我发现文章为了更好的烘托人物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重点抓住环境描写让学生感悟,同时
20、让学生抓住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去了解谭千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一来,学生学得轻松,也较好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二是重视朗读,尊重个体。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是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还是齐读,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因为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次听他们读完后学生又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收获与成功。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课文的整体把握,面对新生问题的处理机智等,
21、如何更好地解决,终将成为鞭策我前进的动力。 5 / 5 推荐第3篇:最后姿势优秀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谭千秋老师的精神。 2、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体会,对文本情感的深入品读有一定难度。 3、学生对环境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没有接触,理解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1、让课堂成为学生和文本交流的平台。 2、以读促讲,让学生在文本品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人物。 3、合理运用课外补充材料,辅助文本教学。 课程资源 1、2023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离我们时间并不遥远,学生记忆较深刻,电视等媒体对此渲染较多,对学生学习本课有着较大帮助。 2、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最后 姿势 教学 设计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