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管理体系.pdf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化融合管理体系.pdf(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要求 (试行)(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一四年I 目 录 前 言 . I 引 言 .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与定义 . 1 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 2 4.1 总要求 . 2 4.2 文件要求 . 2 4.2.1 总则 . 2 4.2.2 文件控制 . 2 4.2.3 记录控制 . 3 5 管理职责 . 3 5.1 最高管理者 . 3 5.2 管理者代表 . 3 5.3 以获取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 3 5.4 两化融合的方针 . 3 5.5 两化融合的目标
2、. 4 5.6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 . 4 5.7 职责与协调沟通 . 4 5.7.1 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 . 4 5.7.2 协调与沟通机制 . 4 6 基础保障 . 4 6.1 总则 . 4 6.2 资金投入 . 4 6.3 人才保障 . 4 6.4 设备设施 . 5 6.5 信息资源 . 5 6.6 信息安全 . 5 7 实施过程 . 5 7.1 总则 . 5 7.2 策划 . 6 7.2.1 总则 . 6 7.2.2 策划的输入 . 6 7.2.3 策划的输出 . 6 7.2.4 策划的评审与批准 . 6 7.2.5 策划的更改与控制 . 7 7.3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
3、优化 . 7 7.3.1 优化方案 . 7 7.3.2 实施与执行 . 7 7.3.3 监督与控制 . 7 7.4 技术实现 . 7 7.4.1 技术方案 . 7 II 7.4.2 技术获取 . 7 7.4.3 监督与控制 . 7 7.5 匹配与规范 . 8 7.5.1 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匹配性调整 . 8 7.5.2 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 8 7.6 运行维护 . 8 7.7 数据开发利用 . 8 7.8 动态调整 . 8 8 评测与改进 . 8 8.1 总则 . 8 8.2 评估与诊断 . 9 8.3 监视与测量 . 9 8.4 内部审核 . 9 8.5 考
4、核 . 9 8.6 管理评审 . 9 8.6.1 总则 . 9 8.6.2 输入 . 10 8.6.3 输出 . 10 8.7 改进 . 10 8.7.1 持续改进 . 10 8.7.2 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 10 附录 A(资料性附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基础 . 11 A.1 概述 . 11 A.2 导向与原则 . 11 A.2.1 导向 . 11 A.2.2 原则 . 11 A.3 框架与方法 . 12 A.3.1 基本框架 . 12 A.3.2 建设步骤 . 13 A.3.3 过程方法 . 13 A.3.4 系统方法 . 14 A.4 最高管理者 . 14 A.5 评
5、估与审核 . 14 A.5.1 两化融合评估与诊断 . 14 A.5.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审核 . 15 A.6 持续改进 . 15 A.7 与 GB/T 23020-2013 之间的关系. 15 A.8 与其他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 . 1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实施指南 . 16 B.1 概述 . 16 B.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 16 B.2.1 总要求 . 16 B.2.2 文件要求 . 16 B.2.2.1 总则 . 16 III B.2.2.2 文件控制 . 16 B.2.2.3 记录控制 . 16 B.3 管理职责 . 16 B.3.1 最高管理者 .
6、 16 B.3.2 管理者代表 . 17 B.3.3 以获取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 17 B.3.4 两化融合的方针 . 17 B.3.5 两化融合的目标 . 17 B.3.6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 . 17 B.3.7 职责与协调沟通 . 17 B.3.7.1 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 . 17 B.3.7.2 协调与沟通机制 . 18 B.4 基础保障 . 18 B.4.1 总则 . 18 B.4.2 资金投入 . 18 B.4.3 人才保障 . 18 B.4.4 设备设施 . 18 B.4.5 信息资源 . 19 B.4.6 信息安全 . 19 B.5 实施
7、过程 . 19 B.5.1 总则 . 19 B.5.2 策划 . 19 B.5.3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 . 21 B.5.3.1 优化方案 . 21 B.5.3.2 实施与执行 . 21 B.5.3.3 监督与控制 . 21 B.5.4 技术实现 . 21 B.5.4.1 技术方案 . 21 B.5.4.2 技术获取 . 22 B.5.4.3 监督与控制 . 22 B.5.5 匹配与规范 . 22 B.5.5.1 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匹配性调整 . 22 B.5.5.2 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 22 B.5.6 运行维护 . 22 B.5.7 数据开发利用 .
8、22 B.5.8 动态调整 . 23 B.6 评测与改进 . 23 B.6.1 总则 . 23 B.6.2 评估与诊断 . 23 B.6.3 监视与测量 . 23 B.6.4 内部审核 . 23 B.6.5 考核 . 24 B.6.6 管理评审 . 24 B.6.7 改进 . 24 IV B.6.7.1 持续改进 . 24 B.6.7.2 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 25 参考文献. 26 I 前 言 本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指导委员会主任:苗圩。 本规范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杨学山、田世宏、李德成。 本规范指导委员会委员(首批) :徐愈、韩俊、戴红、方欣欣、洪
9、京一、柏东海、谢少锋、曹淑敏、赵波、张金如、孙家广、张入通、王文京、王民、王勇、王竹民、周晔珺、马玉山、李新社、王建伟、盛喜军、孙维、李伟、甘小斌等。 本规范专家指导委员会顾问(首批) :刘源张、吴澄、柴天佑等。 本规范专家组组长:王安耕。 本规范专家组成员(首批) :高新民、蒋明炜、杨海成、王普、奚家成、杨国勋、漆永新、苗建军、田雨华、唐晓青、朱森第、宋晓刚、柴邦衡、郝淑芬、陈月根、张志檩、于明、詹俊峰、魏福源、陈小洪、刘丽文、黄津孚、姜奇平、孙静、金达仁、李林、刘爱军、虞旭清等。 本规范起草单位(首批)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企业联合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产品可靠性与
10、环境试验研究所、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浙江省企业信息化促进会、用友股份有限公司、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河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承德分公司、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等。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首批) :周剑、张文彬、赵国祥、郑永亮、于秀明、李清、黎晓东、陈杰、宋茂恩、刘小茵、王志林、王涛、李君、柳荣梦、周平、曹志月、张启亮、肖琳琳、郭利、杨宝刚、李忠福、傅正、陈希、丁惠珍、窦伟、马冬妍、陶铮、凌大兵、李俊宏、李亮、周翼、孙洁香、罗皓、郭伟等。 II 引 言 当前, 全球范围的新一轮技
11、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 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 紧紧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期出现的新机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事关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选择。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 ,基础在企业,结合点也在企业。企业两化融合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企业围绕其战略目标,充分挖掘资源配置潜力,不断打造新型能力,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 两化融合不仅涉及到技术的融合, 更是一个管理优化的过程。 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已
12、取得长足进步,但管理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两化融合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通过总结提炼企业两化融合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形成一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 可有效引导企业以融合和创新的理念推进两化融合, 推广先进管理经验, 全面推动企业持续创新, 实现行业、区域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从而加速产业升级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企业系统地建立、 实施、 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覆盖企业全局,可帮助企业依据为实现自身战略目标所提出的需求,规定两化融合相关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以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要求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提出基于以下工作基础
13、和实践经验: 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中积累的技术应用成果和管理创新经验; 依据GB/T 23020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在一万多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所提炼的方法和规律;在推广质量、环境、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安全、能源、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形成的工作基础和应用环境。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提出了九项管理原则,包括: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战略一致性,领导的核心作用,全员参与、全员考核,过程管理,全局优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创新引领,开放协作。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包括数据、技术、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四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涵盖管理职责、基础保障、实施过程以及评测与改进
14、四个相互作用的管理域。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包括要求、 基础和术语、 实施指南、 评估规范、 审核指南等。为进一步指导标准应用, 可依据行业特色和需求制定行业实施细则, 给出典型企业应用案例。 本规范由术语与定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管理职责、基础保障、实施过程、评测与改进等章节,以及附录A和附录B组成。附录A给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础,附录B给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施指南。 1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通用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企业: a) 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应
15、用和持续改进,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b) 通过内部或外部(包括认证机构)评定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证实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具有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000-2008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GB/T 23020-2013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3 术语与定义 3.1 新型能力 enhanced capability 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企业整合、
16、建立、 重构其内外部能力,实现能力改进的结果。 注:新型能力的载体是企业整体,是在企业成长历程中积累产生的,并随企业业务发展、环境变化等因素动态改变。新型能力相对于已有能力,可以表现为量的增长,也可以是质的跨越。 3.2 技术 technology 为实现某一目的所需的技能、方法、手段、工具、知识或规则的组合。 注:如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服务技术等。 3.3 业务流程 business process 企业(或企业的一部分)在追求给定目标过程中,为了实现某一期望的结果,所执行的企业活动的部分有序集。 注:源于 GB/T 16642-2008 以及 GB/T 18757-2008,经修
17、改。 3.4 组织结构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安排。 GB/T 19000-2008 2 3.5 业务流程职责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process 业务流程的工作目标、 范围和任务, 以及在业务流程各环节相关任职者完成这些任务所需承担的相应责任。 注:相关任职者应包括企业所有职能与层次中与该业务流程相关的人员。 3.6 信息资源 information resources 在业务活动和过程中所产生、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数据、信息、知识等的总和。 3.7 企业两化融合 integration of
18、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for enterprises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 企业围绕其战略目标, 将信息化作为企业的内生发展要素,夯实工业化基础,推进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充分挖掘资源配置潜力,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过程。 注:源于 GB/T 23020-2013,经修改。 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4.1 总要求 企业应按照本规范的要求,建立、实施、监视与测量、保持和改进文件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企业应界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管理范围和边界
19、,并在相关文件中予以明确。 4.2 文件要求 4.2.1 总则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至少应包括: a)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 b) 两化融合方针和目标; c) 两化融合管理手册,包括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表述,以及相关文件的查询途径; d) 本规范所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 e) 企业为确保对两化融合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与记录。 注:文件的形式包括电子、纸质及其他。 4.2.2 文件控制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予以保护和控制。 企业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 以规定: a) 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和适宜的; b) 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
20、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3 c) 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标识; d) 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相关版本; e) 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 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g) 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某种目的而保留作废文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4.2.3 记录控制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记录,并对其进行保护和控制。记录的标识、存储、保护、检索、保留和处置所需的控制措施应形成文件并实施。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5 管理职责 5.1 最高管理者 最高管理者应承诺建立、实施和保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通过以下活动予以落实: a) 向全员传
21、达本企业推进两化融合以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 在企业战略层面统筹推进两化融合,制定两化融合方针和目标; c) 任命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 d) 建立健全两化融合的职责与协调机制; e) 组织两化融合管理评审; f) 确保基础条件和资源保障到位。 5.2 管理者代表 最高管理者应在本企业管理决策层中任命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 应赋予其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 提出本企业两化融合相关的决策建议; b) 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 c)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改进需求; d) 提升企业全员对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意识; e) 应用
22、信息技术推动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优化、创新和变革,持续提升数据的开发利用能力。 5.3 以获取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最高管理者应以增强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目的, 确保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取对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见7.2和8.2)。 5.4 两化融合的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两化融合的方针: a) 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 b) 围绕获取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 c) 兼顾利益相关方的诉求; d) 包括对满足本规范要求及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e) 提供制定和评审两化融合目标的框架; f) 在企业内得到沟通和理解,获得员工普遍认同
23、; 4 g) 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 5.5 两化融合的目标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建立两化融合的目标,推动企业围绕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 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目标应是具体的、 可测量的、可实现的且有时间要求的,并与两化融合方针保持一致。 5.6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a) 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满足两化融合的目标以及4.1的要求; b) 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变更进行策划和实施时,保持其连续性和完整性。 5.7 职责与协调沟通 5.7.1 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 最高管理者应围绕两化融合的方针和目标,确保相关的:
24、a) 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得到合理划分、规定和沟通; b) 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的协同机制得以确立; c) 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得到有效执行。 5.7.2 协调与沟通机制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a) 在企业内建立适当的协调机制,并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进行协调; b) 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 6 基础保障 6.1 总则 企业应识别两化融合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所需要的基础条件和内外部资源, 并保证其与企业战略以及两化融合方针保持一致。 企业应确保有效提供、配置、评估、优化和维护这些基础条件和资
25、源。 为确保基础条件和资源的持续提供, 企业应识别和评估这些基础条件和资源不合理所产生的风险,并寻找改进的机会。 6.2 资金投入 企业应: a) 确立两化融合资金投入的长期制度安排; b) 确保两化融合资金投入的合理性、适度性和及时性; c) 确保两化融合资金使用过程监管的有效性。 6.3 人才保障 企业应: 5 a) 确保员工理解其职责和活动在两化融合过程中的意义及重要性, 以及如何为实现两化融合目标作出贡献; b) 建立、保持和改进相应机制,确保员工充分参与; c) 确定从事两化融合工作的员工所需的能力; d) 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帮助员工获得所需的能力; e) 基于对员工在两化融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融合 管理体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