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完老子的道德经心得体会5篇.docx
《2023年读完老子的道德经心得体会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读完老子的道德经心得体会5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读完老子的道德经心得体会5篇 从某些事情上得到一些感悟后,记录在一篇心得体会中,心得体会就是将人生经验中进行的思索用文字书写下来的书面材料,以下是我细心为您举荐的读完老子的道德经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读完老子的道德经心得体会1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需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此刻很须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知给他的每一个人。告知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样样才能活得更好,更
2、许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我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
3、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改变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这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明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必需的方法去相识它、体验它、并根据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视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奇难测而又隐藏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行理喻的东西,
4、是不行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能够理解理解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看法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志向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
5、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看法。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定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
6、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我所需,觅求自我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困难,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苦痛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全部种种皆须要人自我内省不已,都须要自我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
7、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爽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一样,领悟的道就有区分。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一样人不一样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读完老子的道德经心得体会2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实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
8、、改变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敬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出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出名的,万事万物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常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
9、却有不一样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具体阐述了老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改变的,不为人所限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看法是“充分敬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实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究与思索,而这种探究与思索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安排、有科学依据的,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当,而违反规律会得
10、到大自然的惩处。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许多例证明敬重规律的好处。上天敬重规律能够澄澈,大地敬重规律能够安静,神灵敬重规律能够带来安静,河流敬重规律能够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敬重规律就能够生生不息,君侯大王敬重规律就能够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澄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担心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逝,河流没有水
11、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名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方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莫非不是以贱为根本吗?莫非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欲如玉如石。”这是对上方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漂亮,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非常敬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珍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此刻我们的唯物
12、论非常有帮忙,为之后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探讨奠定了一个非常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老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傲岸。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虚心,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加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学问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看法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13、关于无为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许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许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我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许久。所以说圣人把自我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我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我。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就应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14、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同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相宜的方法去变更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我和取得最终的胜利,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实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究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读完老子的道德经心得体会3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才智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
15、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宝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宝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峻。“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剧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意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非常渺小,力气非常微弱,人生非常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
16、。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退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孤独。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虚心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读完 老子 道德经 心得体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