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对比赏析-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对比赏析-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对比赏析: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两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在2023年版的教材中,两篇文章是以一文两则的形式出现的,后分成两课。答谢中书书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淌的山水诗,语文精炼且生动。记承天寺夜游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实而含有深长的意味。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不用典雕琢,行文清爽隽永地抒发对江南风景的赞美之情,可以和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比美。陶弘景在文中写了山水相映之美、色调协作之美、晨昏改变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对江南的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
2、象融情于景的表达了赞美之情。文末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观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全文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方、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说不完无限情趣、道不完朝气盎然,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文章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平和自然、立意高远;“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50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动物跃然在目,鲜活如生。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夕日欲颓”势在必定;“沉鳞竞跃”改变突然。全文结构杂而不乱,结合有序。尤其是
3、高山流云、青林翠竹等,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而另一篇名作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官于黄州期间,在元丰六年十月里一个一般的夜晚,苏轼刚要入睡的时候,看到了照进窗户来的月光。这月光引发了他千愁万绪,于是他“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晏殊蝶恋花词中说“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对于遭遇过陷害,险些失去性命的苏轼来说,能够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潇洒心态的人终归是少数,大多数人一入夜都早早安歇去了。农历十月份的晚上,确定已是颇有些寒意了,并不是漫步的好时间,可苏轼不但有这份雅兴,更有闲情漫步到承天寺,应当缘于内心的不安静吧!我们揣测被贬后的闲散
4、,或许并非苏轼所乐意的,苦闷压抑的他要找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而张怀民与苏轼同是天际沦落人,此时应当是最佳人选。苏轼在孤独时在找寻知音,张怀民虽然被贬,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行清超群逸的人。这样的一个人,当然是苏轼的知音。韦应物有首小诗云“怀君属秋夜,漫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一样的夜,一样的漫步,一样的清冷天气,甚至一样的怀念挚友的心绪,舍他其谁?苏轼出门的时候,想的应当也是“幽人应未眠”吧? 两个沦落天际的人此刻共同观赏着月色。今夜月光如此的皎洁,以至于让他们在错觉中以为那庭院中洒落的不是月光,而是一地澄澈透亮的水。全文
5、的结构是先叙事,再写景,后抒情。千古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至今为后人琢磨。这是描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喻庭院中月光的澄澈透亮,“藻荇交横”喻月下漂亮的竹柏倒影。隐喻手法的运用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清澄的水中交织着藻荇的清影,把隐喻又推动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两句之间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区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亮境界。这个透亮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正大、胸无尘俗的襟怀。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闲逛的悠然尽在其中,五味杂陈。比较两篇文章,相同之处都是作者不满于现状,寄情于山水之间,相同中又不尽相同。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连发两问,却无需回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行多得啊!其中包含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苦痛中又得到某种安慰的余甘。而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他将谢中书当作能谈山论水的挚友,渴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当他发觉自己能从山川之美中发觉无尽的乐趣时,骄傲之感油然而生,期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所以本文更加多体现的是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陶弘景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前者因为内心有欲望,是苦痛的;而后者却将一切放下,多了一份仙风道骨的禅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