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诗情画意【郑板桥的诗情画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诗情画意【郑板桥的诗情画意】.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诗情画意【郑板桥的诗情画意】 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板桥道士,晚年署名板桥老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卒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他曾是康熙时期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曾因“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辞官后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郑板桥是以“诗书画三绝”闻名的名人画家。他的绘画题材以兰、竹、石为主,在绘画中融入书法用笔,绘画笔融多参隶意,他的书法,自称“六合半”,又融入了兰竹的画法,书体与画法相协调。郑板桥的诗有感而发,抒写性情。郑板桥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
2、有情。在中国绘画史上,他是将诗书画完备结合的画家之一。徐悲鸿曾评价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其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慈爱于奇异,尤为古今日下之难得者”。1693年,郑板桥诞生,其父郑之本是一位廪生,以授课为生,生活艰辛。板桥三岁丧母,由其祖母的侍女费氏抚养长大。郑板桥在其乳母诗序中回忆“乳母费氏,先祖母蔡大儒人之侍婢也。燮三岁失母,育于费氏,时值岁饥,费自食于外,服劳于内,每晨起,负燮于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间有鱼飧瓜果,必先食燮,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费氏勤劳和善的一生,对郑板桥无私的关爱,都对郑板桥的思想感情影响很
3、大。“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就是郑板桥对乳母感情的真实体现。此后的郑板桥,家境日渐衰落,亲人相继离世,生活更加困苦,参与科举考试相继失利,对其打击很大,以致他行为更加放荡不羁,每日高谈阔论,针砭时弊,过着“乞食山僧素,缝衣歌伎家”的生活。绘画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艺术,但郑板桥的画,都加上题写的诗句,这样就更加突出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相互融合,直达题意。他在潍县做官时画了一幅墨竹图送给他的上司,画面中两枝健壮的长满叶子的竹子,下方是两支瘦小的竹子,再题上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支一叶总关情。”由风吹竹叶的萧萧声,想到民间
4、百姓的疾苦,这说明郑板桥的心中装着百姓,心里想着百姓。虽官为七品,但立志造福一方。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状况下,挽救百姓于苦难之中,实现自己济世爱民的志愿。由此可见画面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加上题画诗,使画面的立意更加深刻,在绘画中融入了自己的真挚的感情,绘画作品更有感染力。作品的艺术性也更加剧烈!身居仕途的郑板桥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他历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勤政爱民,深受群众拥护。乾隆十一、十二年,山东潍县等地连年灾荒,发生了人吃人的惨案。郑板桥违背上级吩咐,让百姓写借条开仓借粮,救活了上万人的性命。秋后歉收,郑板桥又将借条尽悉烧毁,百姓称颂,万民感恩。1753年,郑板桥辞官离开山东潍县时,
5、三头毛驴一车书,两袖清风而去。临行前画一墨竹告辞潍县绅士民众并题诗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作者在诗中对于乌纱帽毫无留恋,而以做了一个清官,好官而骄傲,冷静而潇洒地表示,这官不干了,干脆画取一枝瘦竹,制成鱼竿。在秋风里,长江边悠闲垂钓,多么超脱、豪迈的精神啊!这种精神就和那清瘦而坚挺的竹竿一样,清奇喜人,涤人肺腑,一个豪迈、可人的倔强老头的形象,跃然而出,让人油然而生的钦佩!郑板桥不是画竹,而是画人,画的是一个人的人品、精神。乾隆十八年(1753年),辞官后的郑板桥回到了扬州,依旧以卖画为生。此时的郑板桥和扬州的文人学士,诗朋画友往来频繁,常常在一
6、起,作诗绘画,切磋画技,创作渐入佳境,思想性、艺术性也更加成熟。这时期的作品极多,流传甚广。初返扬州后,郑板桥画第一幅竹子,并题诗云“二十年前载酒饼,春风依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照旧淮南一片青。”弃官归里,重回扬州,这是郑板桥重返画坛的宣言书,官不足惜,艺术世界天地广袤,就像我画笔下的扬州之竹一样,“照旧淮南一片青”。在艺术的天地里,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更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和黑暗官场的决裂,这是走向艺术天地,重获新生的呼喊。另一幅墨竹图中题诗云“宦海归来两鬓星,春风高卧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照旧淮南一片青。”“画根竹技扦块石,石比竹技高一尺,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这正
7、是他主动向上的心情的体现。愈老尤勇,愈老弥坚,这种精神尤为珍贵,必定开创艺术的新天地!郑板桥是率直、孤傲的。他在一首自遣诗里写道“束狂入世犹嫌放,学拙论文尚厌奇。看月不妨人去尽,对花只恨洒来迟。”他的纯真、直率必定和官场格格不入,必定和封建社会的保守思想发生碰撞,无人方看月,有酒才赏花,多么孤独孤独啊!郑板桥是清高的、脱俗的。“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竹子一般不开花,一旦开花,便要死亡。郑燮抓住这个特性,告知世人,不与世俗为伍,我自自命不凡,特立独行。“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里长精神。芳香一片萧萧竹,里面阶层终绝尘。”好一个“芳香之竹”,好一个“阶层绝尘”。这使我想起
8、了陋室铭之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此时的郑板桥愈发飘逸潇洒。郑板桥的思想境界是崇高的、高尚的,这从他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郑板桥平生喜画兰、竹、石,其中一首题画诗写道“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青翠色。”另一首写道,“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为四美也。”因为这些题材都具有象征意义。他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思想感情。郑板桥是一位“怪人”,“扬州八怪”之一怎能不怪呢?怪在绘画,怪在文字,怪在性情。对于那些随风附雅的盐商和暴发户,纵出千金也难购其片字,不兴奋时还要骂人,颇有骂名。这样一位怪人,自然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怪之必定。郑板桥还是一位
9、具有抗争精神的斗士。他在竹石图画中题诗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百炼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写出了竹子的坚韧生命力和坚毅不屈的抗争精神。做人不也是这样吗?只要身子正,站得稳,只要不屈从于邪恶势力的外来压力,任凭风高浪大,依旧闲庭信步,立于不败之地!此时的郑板桥思想与画技炉火纯青,心中有数,俨然大家风范。郑板桥画画以物言志,借题诗发挥,诗、画、情三者完备结合。看似寥寥数笔,三枝二叶,却别具匠心,到处充溢了诗情画意。这正是郑板桥的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不同于前人之处。郑板桥的诗画情的结合,给予了花鸟画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的思想意境,使花鸟画亦具有了思想性、抒情性。他的作品充溢了思想性和创建性,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美丽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了文人画的传统。他从清朝中期起先,始终影响着中国画坛,所以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成就是不行磨灭的。参考文献:1郑板桥,潘茂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2薛锋.谈扬州八怪的诗画结合J.美术探讨,1983(11).3周桂锋.题画诗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邳州炮车中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