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古代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国古代史教案.docx(9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中国古代史教案 中国古代史教案前言 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上、下两册,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23年5月第5版 引言: (一)编辑缘由 便于记忆,备战考研大业。 (二)缺点和不足 没有将社会生活史这一板块纳入编辑之中;结构不是十分固定;选材重点与教学大纲存在偏差;史实罗列的详略不一定得当等等。限于多方面的条件,纰漏百出在所难免,恳请指教和互相交流。 (三)凡列 1、本案的编辑仍是以时间为线连缀、空间为面铺开,从而展现各个朝代的历史。 2、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哲学基本理论贯穿其间。 (四)杂谈一些记忆与理解 记忆,应该是先记后忆。即不仅要将内容记下来,还要求能在过了一
2、段时间之后回忆出来,这样才算是完成了记忆。可是,记诵之后很容易就遗忘,过目不忘似乎只是个神话,但我们不必为此心灰意冷。在人类的繁衍、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学习创造和模仿能力居功至伟。因此,后天的学习方法和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先天记忆(天赋)能力的不足。 学习历史,最基础的就是去全面认识各个时期(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等。为了能全方位的把握这些基本的对象,掌握和使用结构学习法是十分必要的。整个大学生涯(师范生)都是受结构学习的训练和熏陶,因此作为师范生的我们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个人认为,最简单的记忆方法就是: 即总的方法论: 第一步,建立结构。 将各时期(朝代)
3、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一一罗列出来,使人一目了然的将各个时期(朝代)的历史了然于胸。这好比人要站得稳,必须得有健全的骨架。 第二步,添血加肉。 骨架既然已经建立起来,那么最基本的框架我们已经完成,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加丰满,我们必须适当的给它添血加肉。这好比一个人要想形象丰满、健全,就必须得有血有肉。 第三步,用思想(理论)贯穿其间。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此处之“尽信书”指的是身心都陷进书里,拔不出来,如是,大有被“书”牵着鼻子走之虞。在史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如果没有思想贯穿其间,那么历史就只是杂陈在历史长河中的碎片。 为加强记忆,这三部曲缺一不可,一步一步都得踏实的
4、做到。有记必有忆。记忆到了最高深处就应该是融会贯通。 1 无论选择何种理论作为支撑,都得切合实际,符合自己。 其他一些记忆方法: 1、比较记忆法 即将类似或同类的古今中外的事件拉在一起排比记忆。如中国历史上的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唐末黄巢大起义、清代天平天国大起义等等。如何去记忆他们? 我们去总结他们的爆发原因、过程、结局、历史意义和作用、其具体内容等等,然后再把这些放在一起排比领悟。这样,我们不仅能把史实记忆下来,并且还能透过字里行间将历史的发展轨迹或是趋势给总结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 比如他们的口号由“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均平”最后到“均田”的变化,透过这个史实我们可以总结出:
5、 (1) 农民起义逐步涉及到农业社会中的最根本问题,即以土地所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这表明农民强烈要求调整或是改变现有生产关系,以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与此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等方面的发展逐步出现。民主、科学、自由等等相继发展。即在此基础之上,社会出现局部或是全面的重组。 (3) 封建社会的制度设计本身存在不可调和的缺陷。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表现为土地兼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封建社会这个生产关系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改革(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或是革命(推翻封建社会)是在所难免的。(这里并不是否认在历史中出现的偶然性,但是偶然始终偶然,出现的
6、几率微乎其乎。此不考虑) 等等,这些都是字里行间所不能明明白白写出来的,需要我们自己去总结出来。这是历史大趋势的记忆与理解方法。 一般来说,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只有两种。即归纳和演绎。归纳,即总结,在此基础上演绎,即创新或创造性的学习。 2、划分句子的成分记忆法(具体句子的记忆) 在总结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候教材里有这么一句。(下册,第348页最后一段): 初步发展的手工作坊和工场受到封建国家的直接控制和政策限制,不能按市场需要自由发展,始终处于微利状态和较小的发展规模。 我们如是记忆: 主体,即主语(初步发展的手工作坊和工场)受到(谓语)原因,即宾语(封建国家的直接控制和政策限制(注:我们采用“
7、断句子成份的方式来记忆,下同) ),结果,即宾语补足语(不能按市场需要自由发展,始终处于微利状态和较小的发展规模。) 方法有很多,我们不能一一掌握或是使用。我们只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就足够了。 注:马克思主义指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 生产关系: (1)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2)分配方式,即产品如何分配;(3)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地位和相互关系 生产力: (1)劳动者 (2)劳动工具 (3)劳动对象 (五)结言 祝君马到功成! 赣州,六栋 2023年4月3日 癸巳年二月二十三日 注:余英时先生说“论学不立
8、门户”,读书治学最忌门户之见,“自是相非”,是淮南鸿烈评诸子学说时所言,如若“各执一端”,大有“役于物”之险,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其关怀是哲学的,但也可以用在史学的学习当中,面对任何学说,内心要开放,而决定应当慎重。 中国古代史教案 (先秦部分) 夏 1, 建立 (1) 时间,公元前2070年 (2) 性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3) 建立者,禹 2, 族源 夏族,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古老部落。姒姓,称为有崇氏。 主要事迹:与共工氏同为具有丰富治水经验的部落。 3, 禹的时代 (1) 大禹治水,因治水有功而被推举为部落首领。 (2) 巩固王权措施,A,征伐三苗 B,迁都阳城(今河南
9、登封告成镇) 后又迁往阳翟(今河南禹州市)C,涂山之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注意名词解释:涂山之会 4, 启的时代 (1) 杀伯益、剿绝有扈氏。“家天下”从此开始。 (2) 钧台之享,夏王朝的统治基础正式确立。 5, 统治状况 (1) 国家机器的建立 A,中央政权组织形式 夏王之下,为六卿。分管民事、军队等事务。六卿之下各有僚属和下属官吏,各自组成一定的统治部门。 B,建立军队、刑法、监狱 建立了一只有一定规模和比较严密军队 制定禹典,我国历史上第一步奴隶制法典 帝芬时造的“圜土”,早期监狱 以上事实表明,夏王朝作为一个国家已经形成。 (2) 经济状况 A, 夏人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
10、豫西和晋南。(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 3 B, 生产工具,以石、木、骨、角、蚌制品为主。金属冶炼已经开始。 C, 农业状况:谷物产量有所提高,夏代出现用粮食酿酒。 D, 手工业:出现了世代的专业生产者,如车辆制造。 E, 建筑业:房屋建造技术有了长足进步,房基采用夯筑。 F, 商业:二里头遗址发现有贝,当时作为货币之用,表明交换媒介出现。 (3) 文化成就 A, 天文历法: a,尧舜时期,便有义和、义仲观日月星辰以定四时的传说。 b,关于日食的记录:春秋鲁太史引夏书有“晨不集于房”。(经近代学者推算是公元前2165年,也有推算是公元前1948年。二者虽相差颇远,但都公认其为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11、。 c,流星雨的记载:竹书纪年有夏桀十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这是有关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d,干支纪日:夏代末期帝王有孔甲、胤甲等,都用天干为名,表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经普遍。 e,夏小正:保存在大戴礼记中,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根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 B, 文字 夏代文字尚在探索之中,可能已有文字和文献记载。(原始社会晚期各地遗址中普遍发现记事性质的刻画符号,以及殷商已有较成熟的甲骨文字和金文。)先秦学者经常征引的夏书、夏训等等书籍保存着有关夏代的典册。 6、夏王朝的兴衰 (1)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 A,启死后,太康即位。不久其五兄弟内讧,太康迅速挫败叛乱,巩固政权
12、,但很快就沉湎于享乐。有穷方伯后羿乘虚而入,一度夺取夏王室的统治权力。(名词解释,太康失国) B,仲康子相在帝丘(今河南濮阳县南)积蓄力量,准备复国。 C,少康联合夏臣伯靡,灭掉寒浞和有穷国,被拥立为王。 D,历史教训 历经三代人的辛苦斗争,终于成功复国。这一曲折而复杂的事实表明:国家诞生之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和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已不同程度的存在;民心的向背是一个政权得以维系的主要因素,任何暴虐的君主都难以长期统治下去。(此点可作为万金油,用于任一朝代灭亡时分析失败的因素及教训) (2)夏代中期的发展 A,少康后,其子杼继立为王。世本谓“季杼作甲”,他以制造兵甲出名。 B,季杼以后,直到胤甲
13、,共经五代六王。基本处于稳定发展时期。 C,疆域:夏王朝以伊洛为中心,东至大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长淮 (3)衰亡 A,胤甲继承人孔甲,荒淫暴虐,激起民众的普遍反抗,许多诸侯开始叛离。从此,夏王朝统治逐步走上了衰败。 B,孔甲三传到夏桀(履癸),其暴政终至内外交困。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从大禹到夏桀共传十四代、十七王。 商王朝 1, 兴起 (1)族源;商人先祖相传是高辛氏后裔,商人早期主要活动于东部孟诸泽畔的商丘附近。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以玄鸟为图腾。 (2)与夏的渊源; 其先祖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赐姓子氏。其传十四代至商汤立国,年代正好与夏王朝相始终。
14、 2,建立 (1)时间: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2)都城:亳(今河南郑州) 3,统治状况 政治上 (1)频繁迁都 原因:或许与王室内部的争斗有关 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行汤之政”政治局面出现。 (2)统治机构 中央政权组织形式:商王之下,文由尹、多尹或百僚、多宰或小臣;武由亚、服等组成一整套统治机构 统治阶级状况:这些人有商王亲信、近亲等组成,是商王朝的支柱,原始宗法制在商代有了初步发展。 (3)王位继承制度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商代中期,连续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立”的现象 到康丁后,嫡长子继承制度才逐渐确立 (4)刑法 汤刑,以肉刑为主,墨、劓(yi,四声)、剕(fei,四声,
15、断足)、刖(yue,四声,砍掉双脚或脚趾)、宫、大辟、鞭刑、活埋等。反应商法残酷 (5)军队 三师,商王直接统辖的军队。 商代后期,战车成为作战主力。每辆战车驾马两匹,甲士三人:一人御车,一人持戈或矛,一个操弓矢。 (6)疆域 A,区域:统治地区分为畿内和畿外,畿外是众多的方国、部族 B,班爵制度:侯、伯、子、男常见于卜辞中。(意义:规定了贵族的等级,明确了方国的地位,是国家组织形式日趋完善的表现。) C,统治状况:大小方国要定期向王室朝贡、提供力役、奉命征伐、遵守一切礼仪制度 (7)民族关系 以战争为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还未占据主流。 西北和北方游牧民族,如土方、鬼方、羌方 江汉有荆楚,江
16、淮有群舒 东部至淮水和山东沿海一带为东夷 东南的夷方和虎方 5 商对南方的统治,在后期已深入到湘赣一带。 经济上 (1)农业 A,生产工具:耒耜(leisi, 三、四声)普遍使用,仍以石、骨、蚌制成的斧、刀、镰等为主,间或有铜质器具(但不一定都用于农业生产) B,农田划分以及灌溉有一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主要有黍、稷、粟、麦、来(小麦)、秕(bi,三声)、稻、菽(shu,一声) C,商王及各级贵族都很重视农业,常有各类祭祀仪式见诸于甲骨。 D,蚕桑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畜牧业也有了一定发展,牛、马、羊、犬、豚等饲养数量极大。 (2)手工业 A,青铜工艺的高度发展 a,特点 有王室专用青铜器铸造作坊
17、。作坊分工细致、有世代从事铸铜的工匠。 当时工匠已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青铜合金的特点和性能 采用复合范浇筑 种类繁多 b,分布 江西商周铜矿遗址、新干大型商墓、四川三星堆祭祀遗址。 其中,江西瑞昌县铜岭的采矿井,是世界最早使用木支护进行地下开采铜矿的实证。 B、陶器 a,特点 规模扩大、内部分工明确 b,成就 白陶,代表当时制陶工艺最高水平,采用高岭土烧制。 原始瓷器,开始出现。 C、养蚕缫丝、绢帛技术 提花技术出现 D、建筑 都城规模宏大、布局规整 (3)商业 有专门从事贩运货物的商贾 出现早期货币,贝 科技文化 (1)文字 字体有陶文、玉石文、金文、甲骨文;文字结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
18、借,均已具备。 (2)天文历法 世界上最早的新星、火星、岁星、大星的观测记录 开始设臵闰月,奠定传统历法基础。 (3)雕塑、艺术 6 陶塑、玉石雕塑 音乐水平高超,有多种乐器。陶埙、石磐、铜铃、铜铙、鼓等 4、灭亡 (1)原因 第一,商代贵族是一个脱离生产、过着奢侈生活并享有种种特权的剥削阶级,这在根本上造成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是其覆灭的根源。 第二,商代法律残酷,人殉、人祭普遍。 第三,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激起民愤。 汤至纣,共传十七代,三十王。 西周 (一)、兴起 1、源流;西周先民居住在泾、渭一带,帝喾后代,姜嫄生后稷,后稷乃其周族第一个男性始祖。 2,与夏、商渊源 (1)是夏一个重要方国;
19、公刘在豳(今陕西栒邑县西)发展,成为商统治下一方国。 (2)传至第十代,古公亶父(后被尊称为太父)出现,开始“剪商”事业。 (3)幼子王季继太父位。展开对西北诸戎部落的进攻,取得胜利。 商王封其为“牧师”,成为西方强大的方伯之国。 (4) 子昌继王季位,是为文王。进一步联合各方国和部族,将周族势力向东扩展。 3、建国 (1)、文王时期, 励精图治,周社会经济有了大的进步、军事实力大增、逐渐成为一个较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基本完成剪商的准备。 (2)、武王克商 武王九年,大会诸侯于孟津(今河南孟津),是为“孟津之誓”。从此,众多诸侯听从武王指挥。 武王十一年,开始伐商。牧野之战,大获全胜,商亡,是
20、年公元前1046。 (3)巩固 封殷太子武庚于殷,统帅殷遗民。 分封管叔、蔡叔、霍叔。是为“三监”。领兵驻守在殷都附近 武王十三年,成王即位,周公辅政。武庚、三监联合东夷部落反叛,周公灭之。 (二)统治状况 1、分封制 (1)目的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内容 把一定土地和子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3)义务 服从周王命令、定期缴贡、随从作战 (4)分封情况 7 第一,周初,分封七十一国。 西边的关中平原,以镐京为中心,是为“宗周”; 东面的河洛地带,以东都王城为中心,是保卫宗周和镇抚东方的重镇,是为“成周”; 第二,周公东征,征服了广大的东土。再次进行
21、分封。 (5)性质与实质 是奴隶制国家的行政制度;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 (6)作用 (积极)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使周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国家; (消极)世袭的分封制,加强了诸侯离心力,随着诸侯势力的膨胀形成了春秋战国的争霸局面。 启示:勤政爱民,民心向背是国家富强、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 统治残暴、生活荒淫腐朽是亡国之路。 2、宗法制 (1)含义 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之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法家族制度。 (2)基本内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 (3)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4)特点 第一,周王既是最高统
22、治者,又是全体姬姓宗族的族长。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祀,掌握全国最高的政权和族权。 第二,天子才享有左昭右穆的祭祀列祖列宗的特权。 第三,依据嫡庶、长幼、亲疏等关系,确定奴隶主贵族的贵贱、大小、上下各种等级区别,这些区别形成奴隶制度的各种名分。这些名分确定伦理规范和准则,制定有关礼法制度 (5)作用 (积极)第一,构成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等级阶梯,形成我国奴隶社会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 第二,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夺位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第三,将奴隶制国家体制和奴隶主贵族的宗法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给各级奴隶主树立牢固的“敬祖”、“敬宗”观念,有利于社会稳定。 (消极)
23、第一,层层组织严密,对老百姓实行了最大限度的控制。有利于奴隶主加大剥削和压迫。 3、井田制 (1)含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周王所有)、产品如何分配(奴隶主贵族)劳动者地位及相互关系(奴隶)。这是一种奴隶制制度下的生产关系。即奴隶制的国有土地制度,其实质仍是土地私有。 (2)演变 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灭于战国 (3)内容 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新旧诸侯;诸侯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分封给士;最底 8 层便是奴隶和自由民。 (4)作用 (积极)第一,确立了生产所有制形式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关系和地位 第二,巩固了分封制下的国家,使得西周走向强盛。 (消极)第一,到了后期,极大的束缚了劳动力,从
24、而阻碍经济的发展。 4、政治 (1)统治机构的强化 政权系统:第一,周王至高无上;师保辅佐周王管理政事; 第二,成王时,周公以太师兼为太宰,太宰总览一切政务,是政府机构首脑。 第三,太宰之下,是众多卿士。 第四,官职很多世代相承,形成世卿世禄。 (2)军队 系统:虎贲、周六师、殷八师;此外,奴隶在军中服杂役 特点:军事编制与社会等级制度相适应,即各级军官,由地位与之相应的贵族担任。 “乘”:每辆车驭者一二人,徒兵十人 (3)刑罚 九刑,维护奴隶制度的基本法则和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 刑名繁多。 差别判刑:贵族犯法,可缴纳罚金以赎刑。 (4)礼乐 制度日趋完善,“周礼”形成。 周礼内容:第一;有
25、关政刑的各种制度; 第二;吉、凶、军、宾、嘉五礼等有关祭祀、丧葬、军旅、朝觐盟会和婚冠喜庆等各种典礼仪式,以及宫室、衣服、车马等礼仪等级规定 作用:一方面维系等级制度,规范各级贵族的行为;另一方面加强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 5、经济 农业 (1)生产工具 耒、耜、钱、镈(bo,二声)等 (2)农业技术 休耕轮作的方法出现 (3)耕作技术 深耕、熟耘、壅本等精耕细作;使用绿肥和制造肥堆;人工灌溉 手工业 (1)部门:各种手工业作坊,号称“百工”,由官府管理。 (2)青铜制造:产量巨大,种类繁多。新风格、新特色出现 实用性特色增加 (3)陶器:原始瓷器,烧成温度1200,是我国瓷器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
26、。 陕西岐山凤雏村岐周宗庙遗址发现有少量带有瓦钉或瓦环的绳纹瓦,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瓦。 西周中期,宫室屋顶已全部铺瓦,并逐渐有了瓦当。 9 商业 (1)具体情况 国家垄断商业,较大都邑中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民间交易活动,也已出现。 (2)货币 以“朋”为计算单位的贝;以鑀为单位的铜。 6、思想文化 (1)、敬天保民思想的形成 A、原因:长期阶级斗争的现实,使在新形势下取得统治权力的周王朝统治者,深刻的认识到民心向背对国家政权、社会安定的重大保障作用。 B、内容:将“天意”和“民心”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天意就是民心的集体体现;讲究统治者自我克制。 C、意义:反应西周时期统治思想在重
27、视天的前提下强调保民、德政的重要,比夏商时代有了重大进步。 (2)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 A、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在宗教思想还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一些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因素。 B、具体表现 “五行”、周易八卦 C、意义 虽然没有摆脱神学思想的束缚,但是其中萌芽的科学思维,对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3)科技 A、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B、表现 教育方面:周代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六艺” 天文历法:标注二十八宿,以确定天体的位臵和许多天象 “天再旦”公元前899年4月21日,懿王元年。这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日食
28、记录。 周公测影台,最早的装臵圭表的观测台。 地理:地图应用广泛,有专职官吏管理。 医药:食医、疾医(内科)、疡医(外科)等医学分科。 有关中医的理论基础,在此已基本形成。 有预防疾病的初步观念 (4)文学艺术 A、文学 重视文字工作;西周金文一般有较长篇幅。 保存的文献典籍丰富 B、音乐 乐器种类增多,音乐理论发展 五音十二律。 (5)社会生活 A、饮食服饰 周代主食为黍稷稻粱。稻梁是比较珍贵的美食,一般出现在贵族筵席 10 冠服制度完整(详见79页) B、居室、宫寝、成人、婚丧礼仪(详见80页) (三)衰亡 这里看似只列了原因,没有列过程。其实,这样安排是为了便于记忆。其衰亡的过程即包含在
29、原因之中。 1、原因 (1)社会矛盾加剧(内) (2)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和矛盾加深,原有的土地制度不断遭到破坏,社会由此不安定。(这是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的体现。社会地位的升降造成的社会动荡,可联系武唐时期来记忆) A、成、康以后,奴隶主贵族内部发生了社会地位的急剧升降起伏,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倾轧(ya,一声)。 B、对奴隶制国家的土地国有制的严重破坏,土地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了私有的性质。(有些趋于衰败的旧贵族,为维持生计,将土地出租或者转让给新的暴发户,这是土地典租或转让的现象。) C、贵族之间及其上下等级之间存在利害冲突,贵族中的诉讼纠纷不断增多,直接冲击奴隶制的等级制度。 (3)民众的反抗斗争
30、(阶级斗争) A、原因:周王朝的暴力统治和残酷剥削 B、平民类型:西周平民阶级是国人和野人。“国人”原是周族公社遗民,居住在城郭之内,具有一定的参政权力,有服兵役的义务;“野人”,又称“鄙夫”,是原被征服的商族等公社的成员,居住在郊外野,鄙(编者按:应该是偏远地区的意思)之中,以种田为生,随土地赏赐给贵族,但不会被任意屠戮。 除此之外,就是奴隶,社会地位低下,可以买卖和屠杀。 C、表现: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 原因:厉王暴政,激起民愤。(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群众暴动),共和行政出现(公元前841年,我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4)与周边各族的矛盾和冲突 A、昭王、穆王开始,东夷、淮夷便与周王
31、室矛盾加剧 B、昭王南征而不复,周王室控制南方的力量被削弱。 C、穆王西征,西北犬戎诸部便与周王朝断绝了来往。 D、穆王西征,东南的淮、泗之间的徐奄诸部乘机发动叛乱。 E、宣王“中兴”(加剧民族矛盾),诸侯国离心力不断加大。 原因:多次征伐少数民族,暴露统治力量的虚弱。 违反嫡长子继承制,强迫鲁国立武公少子戏为太子,引起鲁国内乱。他又出兵伐鲁,另立鲁孝公。 (5)幽王烽火戏诸侯,废申后和太子宜臼(jiu,四声)引发申侯联合犬戎诸部,攻破镐京。 春秋 总体时代特征:奴隶制经过夏、商、西周的发展,到了春秋时期已经处于瓦解时期。这是一个大变革、大分化、大动荡、大发展。涵盖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由
32、奴隶制到封建制,即政治方面)、封建典租逐步确立(由奴隶生产到典租 11 关系)、产品的分配(由无权保留到有权保留口粮),后两项即经济方面。)(按:生产资料所有制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如何分配等三方面。可依据这三方面去寻找、归纳和总结,更易于把握。)和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变革、发展。(按:生产力,主要是新工具和新技术的改进和使用。) 把握了这以深刻的时代特征,利于理解和记忆。 政治上 (一)春秋争霸 1、背景 (1)周王室衰微,诸侯离心力加强。(表现:周郑之间的矛盾,郑伯不满于周王的削弱,割了王室洛邑的庄稼。) (2)随着生产的发展,各诸侯国
33、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可类比于一战、二战爆发的原因,便于理解和记忆。) (3)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为诸侯国提供了发展军事实力的借口。 2、目的 掠夺土地、人口以及取得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满足奴隶主贵族的扩张和贪欲。 3、表现(五霸相继登场) 第 一、齐桓公称霸 1、条件 (1)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理论:人是社会进步最大的动力,人具有巨大的主观能动性。) 政治军事: A、基本维持“国”、“野”分治的制度。三其国、五其鄙。 B、各级设官治理,严格实行士农工商分区定居制。(企图使四民各有所务,以利于老少传习、安心生产。) C、“国”内采用轨(五家为轨,设轨长)、里(十轨为里,设有司)、连(
34、四里为连,设连长)、乡(十连为乡、设乡良人)的编制。 D、实行“作内政而寄军令”的政、军合一制度。 E、加强对国家常备军士的控制和定期操练;为开辟兵源,提高部分鄙庶人的社会地位。选拔其中“秀民”充当“士”。 经济: A、除维持“井田畴均”的奴隶制生产方式之外,对鄙野出现的大量私田,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 B、设臵官吏统一管理山林河泽,即“泽立三虞”、“山立三衡” C、出台鼓励贸易、促进生产的政策,即“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 (2)实用切实有效的策略 A、尊王攘夷;联合燕国打败山戎,联合宋曹等国制止了狄人的扰害。 B、存邢救卫;为邢、卫两国修筑新的城邑,树立威信。 C、灭
35、掉谭(今山东历城)、遂(今山东宁阳)等小国,扩充国土。 (详见94页) 2、标志 (1)召陵之会 时间:公元前656年(周惠王二十一年) 事件:齐桓公联合八国讨伐楚国,双方言和,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订立盟约,取得霸主地位。 (2)葵丘之盟(正式取得霸主地位的标志) 时间:公元前651年(周襄王元年) 事件:葵丘(今河南兰考)之会,周天子派人参加,正式确立霸主地位。 第二,晋文公称霸 1、条件 (1)晋献公的铺垫(公元前676651) A、削除了一批同姓宗族,重用有军功的异姓卿大夫,加强了公室权力。 B、积极开疆拓土。领地发展到黄河西岸和东岸,成为据有殽山、函谷关天险的大国。 (2)晋文公励精
36、图治 政治:选贤任能,重用狐偃、赵衰(音“崔”)等人。大力推行改革,实行“明贤良”、“赏功劳”、“举善援能”的用人政策。 经济:推行“弃责薄敛”、“救乏振滞”、“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免债轻赋、救贫济弱、发展农商事业的经济措施。 军事:扩充军事编制。 外交:约会诸侯,平定王弟太叔带的叛乱,赢得“尊王”美名(可见,诸侯还无法绕开周王直接称霸,表明当时周作为天子对诸侯至少仍具有道德上的约束力);全力与楚争霸(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 2、目的(诸侯之间争霸,其目的几乎类似,故不赘述。) 3、标志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 公元前632年
37、冬,晋文公大会诸侯于温(今河南温县),周襄王被召赴会。晋霸主地位愈加巩固。 第三,秦穆公独霸西戎 过程: 1、嬴秦在西周仅是一个“西陲大夫” 2、平王东迁,秦襄公护送有功,开始封为诸侯,划岐以西为封地。以后与戎狄不断战斗,巩固和扩大地盘,都于雍(今陕西凤翔) 3、秦乘晋文公去世,意图插足中原,不料屡次均以失败告终,遂转而进军戎地,取得西陲独霸地位。 第四,楚庄王称霸 1、背景 (1)城濮之战后,楚北上再次受阻,转而向东发展。 (2)楚庄王即位,任用鄙人孙叔敖为令尹,进行改革。 政治:选贤任能,讲究得失。平定贵族若敖氏叛乱,平服百濮、群舒等少数部落。 经济:修建芍陂(que bei ,四一声,今
38、安徽寿县)(按:已知中国历史最早的人工水库) 2、过程 13 (1)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庄王问鼎,史称“楚王问鼎”。 (2)楚觊觎中原,公元前597年,围郑,破郑都,晋救郑。与晋、郑宋(晋附庸国)大战于邲(bi,四声,今河南荥阳东北),大败之。楚庄王饮马黄河,雄踞北方。 (3)公元前595年,围攻宋国。宋屈服,晋力不从心,;鲁、宋、郑、陈诸国皆相继依附楚国。 3、弭兵之会 (1)背景 晋、楚争霸,双方筋疲力尽。受牵连的中原诸国也无力再战,于是出现“弭兵”的活动。 (2)第一次“弭兵之会” A、时间:周简王七年(前579年) B、具体情况:宋国执政华元发起,约合晋楚,与宋相会。订立互不使
39、用武力,互助、共同讨伐违命反抗的诸侯的盟约。 (3)第二次“弭兵之会” A、背景:仅仅三年之隔,楚国撕毁盟约。(可见,诚信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时多么的微不足道,一切只为利益。这种思想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发人深思。) 具体情况: 周简王十一年(前575年),晋楚战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 周灵王十五年(前557年),战于湛阪。 两次均以楚失败而告终。 B、具体 宋大夫向戎发起,与晋楚等十四国在宋都(今河南商丘)西门举行弭兵大会。 楚人暗中藏甲,在会上争先歃血,晋无力阻挡,只好由楚主盟。 C、结果 原来晋、楚的属国变成双方共同的归附国,对两国尽同样的义务。 D、意义 (消极)晋、楚利用此次大会,以牺
40、牲中小国利益的办法,瓜分霸权,形成均势。 (积极)客观上营造了长达四十年的和平环境,为生产的发展和新兴势力的夺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五,吴越先后称霸 伍子胥改革 政经改革:建造城郭、设立守备、充实仓癝、整治库兵;任用孙武,袭扰楚国边境。于公元前506年打败楚军。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范蠡、文种,积极从事改革。 政治:实行亲楚、结齐、附晋和孤立吴国。奖励人口增殖。 经济:垦殖土地、发展畜牧、充实府库、采矿晒盐。 军事:加强剑戟习射训练,执行严格纪律。 4、大国争霸意义(客观意义) 第一,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各国的争霸,各自在局部实现了统一。这种集权 14 趋势的加强,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41、制的建立,起了奠基的作用。 第二,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大国争霸,在不同程度上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实力。为封建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种趋势到后期愈加明显。 第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争霸促使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交流。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各族之间互通有无、相互通婚,有力地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经济上 主要特点: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一)农业 1、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的发展 (1)铁制农具比较多的使用 (按:我国铁器的使用,可以上溯到西周晚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开始于春秋。) 促进了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2)新的耕作方式牛耕 牛耕的运用,
42、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的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耕作效率。 (3)水里灌溉事业的发展 中原地区:桔槔 楚国: 芍陂 郑国子产 “田有封洫” 分析: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劳动效率极大的提高,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力。使得生产力得以质和量的增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有了发展的可能。这就为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发生动摇,为实现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发展结果: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1、背景 (1)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按:这里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生产关系是水平线,生产力是挂在水平线上的砣。他们的大体状态是
43、相对静止。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变动,必定会影响生产力发生变化,当有新的工具和新的技术采用以及社会的动荡等等因素的出现,使得生产力发生变化。总体来说,生产力是向前发展的,因此一旦生产力发展了,以前的相对静止状态就会被打破。生产关系必定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又是社会的基础。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必定动摇和影响社会的变化、发展。) (2)由公田到私田的土地制度的变化,土地私有得到事实上的承认。 2、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1)背景 伴随着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封建依附关系开始产生、发展起来。 (2)新的剥削方式(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 佃租关系;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享受大部分产品,允许劳动者保留一部分产品。 (3)新的阶级 劳动者封建农民; 私田主人封建地主 15 (4)赋税制度的变化 齐国首先采用按土地多寡肥瘠征收贡税(前685年) 晋国实行爰田制(前645年) 鲁国初税亩(前594),作丘甲(前590年) 楚国书土田、量入修赋(前548年) 郑国作丘赋(前530年) 详见105页 (5)结果 各国的赋税改革,主观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兵源;客观上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 结论:一个更大却似乎更隐秘的大风暴即将到来,即奴隶制的瓦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