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工作总结(精选多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工作总结(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工作总结(精选多篇).docx(9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水兵先进事迹 2023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水兵先进事迹 张水兵,男,1945年出生,湖南沅江市阳罗洲镇汀头村人,初中文化,1975年起从事乡村医生工作至今,2023年注册乡村医生。 张水兵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为改变乡村医疗卫生面貌尽心尽责,为乡村群众预防保健倾心服务,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得领导的信任和群众的爱戴,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并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为此,我们一致推荐他为全国优秀乡村医师,现将他的先进事迹介绍如下: 一、不辱使命,立志乡村医卫事业 七十年代中期,全国农村合作医疗蓬勃兴起,
2、张水兵同志就是那时由群众一致推荐,经村党支部、村委会批准走上赤脚医生工作岗位的。当年的汀头村是一个地处偏远的贫困村,村民生活贫困,医疗条件极差,由于缺医少药,群众有病难得治疗,特别是传染病流行时,更难对付。那两年光乙型脑炎就出现了三十多例,一部分人至今还留下后遗症。那时的张水兵也由于患胸椎结核被取掉了几根肋骨,他的走马上任称得上是受命于危难之中,自身少几根肋骨他可以不当回事,但毫无医学基础的他要独自挑起全村医卫工作的重担,他顾虑重重,彻夜难眠,的确有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他作出决断,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和群众的信赖,不辱使命,毅然走上新的岗位。为了尽快掌握医卫知识和技能,他一边开展工作, 1
3、 一边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博览古今医学书籍,求教四方名医高师,并挤出时间,积极参加医疗卫生部门组织举办的各类知识、技能培训和考核。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几番拼搏的张水兵取得了省卫生厅颁发的乡村医师资格证书。从此,他信心更足,决心更坚,为了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为了群众的健康幸福,他铁了心要一条道走到黑。张水兵坚守自己的信念,心系群众的安危,拖着半残的身子在乡村医生岗位上埋头苦干,这一干就是三十二年啊! 二、立足长远,努力做好预防基础工作 1、认真做好计划免疫预防工作。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贯方针,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重点。张水兵同志深明这一道理,始终把卫生防疫工作挂在心头。可防病不象
4、治病,不少人轻防重治,加之农民预防意识淡薄,要做好防疫工作,其难度相当大。如何落实好防治并举,防重于治的方针,张水兵为此付得有心血,他主动联系,努力争取村支部和村委会的支持,加大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村民大会等形式广做宣传,时常拉上村组干部及家人上门宣传、拦路宣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一次次列举生动的事例,身边的事例唤起人们对防疫工作的关注、了解、认识。他身体力行,迎难而上,有一身倔劲,不完成工作任务,不达目的决不罢休。70年代至80年代,疟疾流行,为了控制和预防疟疾,他将抗疟药亲自送到病人手中,然后看服到口,服了再走,通过努力,疟疾病象全省一样被控制下来了,二十多
5、年来汀头村从未发生过疟疾病人。2023年,镇村开展儿童免疫, 2 一组村民王志军夫妇因信奉基督教,不肯让自己的小孩接种疫苗,张水兵先后四次登门做工作,一开始,夫妇俩态度生硬,说他们的孩子就是病了或死了也不怪政府,不怪你张医师,甚至承诺以签字画押,张水兵当然不肯这么做,他一边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一边请来王的父母从旁规劝,施压,可谓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王志军夫妇最终同意让小孩接种。2023年,乙型脑炎疫苗接种,一组组长卜乐清的孙子跟随父母走亲在外,考虑疫苗不能久放过期,张水兵不厌其烦,三次电话,四次登门将其劝回接种。为了确保防疫工作任务完成,张水兵动了不少脑筋,费了不少心思,牺牲不少个人利益,对那
6、些交不起注射费的困难户,张水兵自己掏钱垫付,疫苗接种人数多的时候,张水兵向村支委提建议,由村上统一付费,既保证了接种率,又减轻了群众负担。在张水兵同志的努力下,汀头村卫生防疫工作呈现了新局面,六次大型防疫接种中,汀头村次次都超额完成任务。在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张水兵同志认真负责。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年年对本村所有农户进行一次逐门逐户的结核病人的普查排查工作,并在每个农户的门或墙上都明确记录好本户有无结核病例。历年以来,他每年积极推荐疑似结核病人5至6例,全程督导结核病人每年都有13例。在督导病人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看服到口,服后再走”的要求。在汀头村所有全程督导的结核病人中没有一个中断服药
7、或过早停药的。真正实现了“发现一个,治愈一个”的目标。在协助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他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认真协助上级血防人员搞好本村的查螺灭 3 螺,普查普治工作,每次都受到上级血防机构的好评,并赢得了汀头村百姓的信任。特别是2023年。“非典”肆虐全球,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打响,张水兵同志不计报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积极工作,既要抓宣传教育、爱国卫生,又要将体温在37.5摄氏度以上的病人进行监测,特别是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流动人口的管理毫不松懈。几个月的“非典”防治工作,张水兵消瘦了,累病了,但他无怨无悔。为此,汀头村得到上级的高度赞扬,张水兵当然受到表彰。 张水兵同志抓防疫工作称得上常年
8、不懈,高度认真,历年历次的疫情报表,疫苗接种情况,他总是按时按要求呈报,从不缺漏和迟到。汀头村历年的建卡率,人卡符合率均为100%,张水兵用辛劳换回了汀头村的美誉,村民身体素质大大提高,各种疾病、传染病大大减少,有的已绝迹。 2、切实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汀头村卫生室原设在张水兵自己家中,由于房屋面积小、环境条件差,加上道路不好走,村民就医不便。1998年张水兵下决心改善医疗环境,他花血本,出地租,自筹资金将卫生室迁建到村中心地域。环境大大改善,面积也成倍扩大,有药房24平方米,消毒注射室20平方米,新添制了中西药架、药柜、还专门设立了档案柜,规范了各类报表、文件、卡证及帐务管理。方便随时查阅。添
9、制了紫外线灯、冰包、冰柜等消毒设施,在历次卫生查检中均符合标准要求。 三、治病救人,情系乡村千家万户 三十余年来,张水兵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深得群众的赞誉, 4 而更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他那种不顾个人安危得失,呕心沥血为群众服务的忘我的精神。提起他治病救人的感人事迹,感人场景,村镇干部群众如数家珍,至今难忘:1 998年冬季的一天,四组村民、50多岁的刘秀英在提开水壶时不慎跌倒,滚烫的开水从她的胸口一直烫到膝部,惨不忍睹,送到益阳市医院因交不起每天三百多元的医疗、住院费用,不得不转回村卫生室治疗,患者家属抱的是听天由命的态度,可张水兵持的是千方百计治愈的决心。他不顾风寒雨猛,每天泥一脚水一脚赶到
10、卫生室,为患者洗溃换疤。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他用食油涂在纸上,再衬上薄膜,隔在患者肉体与被子之间,既防伤处感染,又保温暖。患者疼痛叫喊时,他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守候在身边,细心地涂抹止痛膏以减轻其痛苦。经过100多天的精心治疗护理,患者痊愈了,张水兵及患者亲属都露出了笑容。亲属们感激地说,在大医院治,不知要花多少费用,我们治不起,只怕命难保,感谢张医师救命之恩,而且只收了药物成本费,真是个大好人啊。2023年底,七组村民彭翠娥因失火,右大腿被烧见骨头,在益阳人民医院的治疗花去了5万元,也是钱空债累,只能回家治疗。张水兵同志为其换药护理长达14个多月,天天上门从不间断,同样免收各种费用,仅按调价
11、计算的几千元药费,张水兵也是至今还垫着。 汀头村人家大多经济拮据,如遇上天灾人祸和病痛,更是难上加难,张水兵熟知村人的状况,心系着村民的安危冷暖,他奉告的宗旨是治病救人、扶贫济困。凡一时拿不出医药费的患者,他自愿 5 给与赊垫,遇上特别困难的就全免或部分免费治疗。历年来免收特困户患者药费近万元。张水兵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医师,靠辛勤劳动创造微薄收入,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可他为患者排忧解难从不计罗得失,心怀大度,普献爱心,对常人而言,这是较难做到的。 张水兵的勤奋敬业不仅大大改善了汀头村的医疗环境,而且,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和实惠。近三十年来,从未出现过重大差错和医疗事故。去年春节,村民给卫生室
12、送来一副春联:“提壶济世,救死扶伤”这是发白干部群众内心的感慨,更是干部群众对张水兵同志的无声赞誉。 四、遵纪守法,十分注重医品医德 当今社会,常有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患者求医心切的心理,打着行医的幌子,吭蒙、拐骗,安排医托,贩卖假药,诈骗钱财,危害百姓,甚至连有些正规医院也千方百计变换手法,抬高收费,虚报药价,赚黑心钱。张水兵对此十分痛恨。他常说: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因此,他虽然也靠预防保健一般医疗收入过日子,却从不为钱动心,为钱丧德。从医三十余年来,他一贯自觉遵纪守法,从不违纪违规行事,决不多收一分钱。为了杜绝伪劣药品,他坚持购进的药品一定要是通过了药检部门检验的药品。由于他严守规章,
13、严格把关,几十年中,他在使用和销售药品的过程中,从未出现过质量安全事故,在历次地、市卫部门的检查中,均未出现过问题。 社会的发展进步,给乡村医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张水兵对 6 此有深刻的认识。他说:我的工作能取得些许成绩,靠的是党和政府的领导,上级卫生部门和地方干群的支持,多为国家出点力,为村民办点实事是应该的。他虽已年近花甲,仍然在岗位上奋斗不止,他有一个长远打算,要努力跟上时代的要求,满足群众的需求,添制更多更新的设备,创造更优更良的医疗环境。并着手培养接力人,逐步接替他的工作,为汀头村医卫事业的兴旺注入新的活力,为迎接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新一轮挑战作好充分准备。 推荐第2篇:全国优秀乡村医
14、生刘兴平先进事迹 -2023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刘兴平先进事迹 刘兴平,男,1965年7月21日出生,系重庆市云阳县蔈草乡斑竹村人,中共党员,中专文化,于1980年9月至1983年12月跟师学徒,于1984年1月起从事乡村医生工作至今,2023年12月取得注册乡村医生执业资格。 刘兴平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为改变乡村医疗卫生面貌尽心尽责,为乡村群众预防保健倾心服务,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得领导的信任和群众的爱戴,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2023年、2023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县级优秀乡村医生。为此,我们一致推荐他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现将他的先进事迹介绍如下: 一、不辱使命,立志乡
15、村医疗卫生事业 西阳村是一个地处偏远的贫困村,距票草乡卫生院20余公里,交通闭塞,村民生活贫困,医疗条件极差,由于缺医少药,群众有病难以得到治疗,特别是传染病流行时,更难应对。1981年至1983年乙型脑炎流行,一部分人至今还留下后遗症。那时的刘兴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决心学医,毫无医学基础的他拜名老中医李万国为师,从此走上了艰苦的行医生涯。他白天跟着师傅学看病。晚上在油灯下夜读医书,他学医三年后,根据组织的安排和群众的要求,被安排到西阳村卫生室工作,为了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和群众的信赖,不辱使命,为尽快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他一边开展工作,一边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博览古今医学书籍,求教四方名医
16、高师,并挤出时间,积极参加医疗卫生部门组织举办的各类知识、技能培训和考核。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几番拼搏的刘兴平取得了重庆市乡村医生中专水平考试合格证书,2023年取得重庆市乡村医生资格证书。从此,他信心更足,决心更坚,为了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为了群众的健康幸福,他铁了心要一条道走到底。刘兴平坚守自己的信念,心系群众的安危,在乡村医生岗位上埋头苦干,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啊! 二、立足长远,努力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1、认真做好计划免疫预防工作。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贯方针,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重点。刘兴平同志深明这一道理,始终把卫生防疫工作放在第一位。但农民预防意识淡薄,轻防重治,要做好
17、防疫工作,其难度相当大。如何落实好防治并举,防重于治的方针,刘兴平为此付出了心血,他主动联系,努力争取村支部和村委会的支持,加大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村民大会等形式广做宣传,时常拉上村组干部及家人上门宣传、拦路宣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一次次列举身边的事例,唤起人们对防疫工作的了解、认识、重视。他身体力行,迎难而上,有一身倔劲,不完成工作任务,不达目的决不罢休。2023 年,痢疾流行,为了控制和预防痢疾,他将预防药亲自送到病人手中,然后看服到口,服了再走,通过努力,痢疾病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 2023年,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时,一组村民邓中六夫妇因信祖,不肯让自己的小
18、孩接种疫苗,刘兴平先后四次登门做工作,一开始,夫妇俩态度生硬,说他们的孩子就是病了或死了也不怪政府,不怪你刘医生,甚至承诺以签字画押,刘兴平当然不肯这么做,他一边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一边请来邓的父母从旁规劝,可谓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邓中六夫妇最终同意让小孩接种。2023年,在乙型脑炎疫苗接种中,三组组长王怀清的孙子跟随父母走亲在外,考虑到疫苗不能久放过期,刘兴平不厌其烦,曾三次登门不辞辛苦,每次往返10余公里山路,将其劝回接种。为了确保防疫工作任务完成,刘兴平动了不少脑筋,费了不少心思,牺牲不少个人利益,对那些交不起注射费的困难户,刘兴平自己掏钱垫付疫苗成本费,免费接种达120余人次,为西阳村
19、的儿童健康建立了免疫接种屏障,提高了接种率,至今未发生过一例乙脑病例。在六次大型预防接种工作中,西阳村次次都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刘兴平同志认真负责。特别是在2023年。“非典”肆虐全球,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打响,刘兴平同志不计报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积极工作,既要抓宣传教育、爱国卫生,又要将体温在37.5摄氏度以上的病人进行监测,特别是对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流动人口的管理毫不松懈。几个月的“非典”防治工作,刘兴平消瘦了,累病了,但他无怨无悔。为此,西阳村得到上级的高度赞扬,刘兴平也受到了表彰。 刘兴平同志抓防疫工作称得上常年不懈,高度认真,历年历次的疫情报表,疫苗接种工作,他
20、总是按时按质按要求上报,从不漏报、迟报。西阳村0-7岁儿童建卡率100%,“四苗”接种率分别达95%;刘兴平用辛劳换回了西阳村的健康,村民身体素质大大提高,各种疾病、传染病大大减少。 2、切实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西阳村卫生室原设在西阳村4组,由于房屋面积小、环境条件差,加上道路不好走,村民就医不便。2023年刘兴平下决心改善医疗环境,他自筹资金6万余元建起了一个80平方米的规范化村卫生室。环境大大改善,新添制了中西药架、药柜、还专门设立了档案柜,规范了各类报表、文件、卡证及帐务管理。且添制了电视、消毒锅、病床、候诊椅等设施,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为规范化村卫生室。 三、治病救人,情系乡村千家万户 二
21、十余年来,刘兴平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深得群众的赞誉,而更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他那种不顾个人安危得失,呕心沥血为群众服务的忘我精神。提起他治病救人的感人事迹、感人场景,村镇干部群众如数家珍,至今难忘:1998年冬季的一天,四组村民、50多岁的刘有秀在提开水壶时不慎跌倒,滚烫的开水从她的胸口一直烫到膝部,惨不忍睹,送到万州三峡医院因交不起每天三百多元的医疗、住院费用,不得不转回家中听天由命,可刘兴平持的是千方百计治愈的决心。他不顾风霜雨雪,每天泥一脚水一脚赶到她家中,为患者洗溃换疤。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他用食油涂在纸上,再衬上薄膜,隔在患者肉体与被子之间,既防伤处感染,又保温暖。患者疼痛叫喊时,他象
22、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守候在身边,细心地涂抹止痛膏以减轻其痛苦。经过100多天的精心治疗护理,患者痊愈了,刘兴平及患者亲属都露出了笑容。亲属们感激地说,在大医院治,不知要花多少费用,我们治不起,只怕命难保,感谢刘医生救命之恩,而且只收了药物成本费,真是个大好人啊。2023年底,斑竹村4组村民张帮宣因患中风,左侧肢瘫痪,因家庭贫困无钱去上级医院治疗,刘兴平同志为其送医到家,经中医辩证施治治疗近1个月,对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治疗,患者已恢复到能够做日常家务活动,仅收药费800多元,免收出诊费、诊疗费、治疗费共千余元。 西阳村人,大多经济拮据,如遇上天灾人祸和病痛,更是难上加难,刘兴平熟知村人的状况,心系着
23、村民的安危冷暖,他奉行的宗旨是治病救人、扶贫济困。凡一时拿不出医药费的患者,他自愿给与赊垫,遇上特别困难的就全免或部分免费治疗。历年来共免收患者药费五万余元。刘兴平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靠辛勤劳动创造微薄收入,日子过得并不宽裕,至今家中房屋还没改建,可他为患者排忧解难从不计得失,心怀大度,普献爱心,对常人而言,这是难做到的。 刘兴平的勤奋敬业不仅大大改善了西阳村的医疗环境,而且,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和实惠。近二十多年来,从未出现过重大差错和医疗事故。 四、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服务为民 2023年在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他走家串户,积极宣传新农合政策,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0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全国 优秀 乡村 医生 工作总结 精选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