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朗读这些诗歌名句,说说他们的相同点。(都描写边塞、大
2、漠的独特风光。) 出示课题及作者 简介作者及背景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后世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感知美 1、结合诗歌背景,课下注释,学生酝酿,自由朗读。 2、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3、教师范读。 1 / 4 4、学生朗读。 5
3、、教师阐发诗意,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朗读。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的大雁一般飞入胡天的上空。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学生酝酿,自由品读,感知诗歌内容、节奏、情感。 7、学生代表朗读。 8、全班齐读。鉴赏美 问
4、题准备: 1、王维既然是奉皇帝之命前往边境慰问,是否前呼后拥,浩浩荡荡?根据是什么? 不是,是轻车简从。根据:“单车”欲问边。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比喻。(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被排挤出朝的愤懑与抑郁。) 2 / 4 3、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5、的品析。 此联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此联写出了边塞的什么特点?(写出了边塞的荒凉以及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红楼梦第48回香菱评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千古壮观王国维 你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写得好吗?为什么?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边疆沙漠,
6、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归纳思想内容: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延
7、伸美 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春风又绿江南岸 几处早莺争暖树 青山郭外斜 红杏枝头春意闹 3 / 4 僧敲月下门 王维诗名句选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渭川田家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老将行 4 / 4 推荐第2篇:使
8、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3、教法选择:诵读法、讨论法 4、课型:新授 5、是否采用多媒体课件:是 6、教学时数:1课时 7、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
9、入: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介绍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边塞诗(见媒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出示教学目标(见上) (3)学法指导(媒体出示) (4)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动手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或心境(媒体出示)。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有“诗佛 ”之称。 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听媒体朗读后,反复读诗
10、(注意节奏和感情),然后学生反复读诗。 精读全诗,赏析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齐声朗读全诗,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明确: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积极发言(以鼓励为主)。 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自主探究、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并通过你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学生自主练习,然后互相检查学习效果。 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归纳总结,适时板书。 板书本诗写作特色: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蓬、归雁自比,点出春行之时令,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大漠奇观,非“孤”、“圆”不能形容
11、,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流畅。 板书本诗主旨:本诗通过描写大漠奇美瑰丽的美景,以“征蓬”正比诗人,而“归雁”反衬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出诗人的失意情绪和孤寂之情。 作业设置: 1、背诵全诗; 2、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推荐第3篇:24.1、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志仲 审核人:孙植荣 备课时间:2023.9.12 学生姓名: 诗词五首导学案 第十一课时: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维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品味诗中准确、精练、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使至塞上。“使
12、”,出使。“至”,到。“塞上”,边塞。题目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诗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背景资料:使至塞上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守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挤出朝廷。这首诗就作于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是激愤而又抑郁的。使至塞上,
13、意思是奉命出使到边塞。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交代出使的目的和经过。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诗人以“蓬”“雁”自比,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也暗示其内心的不平。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 而又苍茫的感觉。一“直”一“长”一“圆”,气势磅礴,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点明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四、教师小结: 使至塞上的 一、二
14、和 七、八句叙事, 三、 四、 五、六句写景。无论叙事还是写景,都准确而含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激愤而抑郁的心情。单车问边,连个随从也没有。行程遥远,要过居延属国,到西北边陲。虽行至萧关,却依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征蓬出塞,大雁难归,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也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难历程,通过描绘塞外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十二课时:泊秦淮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教学过程: 一
15、、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泊”,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即秦淮河。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晚唐诗人。有樊川文集。 2、背景资料:泊秦淮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 1、“烟笼寒水月笼沙”互
16、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2、“夜泊秦淮近酒家”由“夜”字可知时间是夜晚时分;由“泊”字可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泊于此;由“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处用了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 不以国事 1 备课人:吴志仲 审核人:孙植荣 备课时间:2023.9.12 学生姓名: 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不知”凸显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显了诗人的忧愤之切。 四、教师小结: 泊秦
17、淮诗的第一句用两个“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了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渲染出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第二句交代停船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为下两句的展开作铺垫。第 三、四句写诗人在船上听到对岸酒楼中歌女们演唱“亡国之音”后激起的无限忧愤。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涵着对世道的愤慨。 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五、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十三课时:无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对爱的深刻认识,体会诗句之外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8、 今天我们来自学习李商隐的无题。“无题”是无可命题,即意思不可明言。诗人常托无题以寄意。这首诗有表白两情坚定至死不渝之意。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有李义山诗集。 2、背景资料:无题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过多,意旨隐晦。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他写的无题共十多首。这首是爱情诗,抒写恋人之间的离别相思。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首句两个“难”字,表现两人情谊深厚。次句用暮春花落衬托感伤情绪,以景渲染、烘托离愁别绪。 2、“
1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颔联运用双关语不露斧凿之痕:“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巧妙。 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颈联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有相劝爱惜身体的意味。“但愁”“应觉”都是联想猜测之语,一种体贴入微之意在句中自然流露。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尾联是宽慰之语,借神话传说表达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思念,与诗开头照应。 四、教师小结: 无题首先写惜别是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来表达,而不平铺直叙。其次,写别后相思,运用了谐音双关、比喻的手法;写对方思念自己,通过细节来表达。写对方相思
20、,乃是由己及人的设想。末联是利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消息,以慰渴思。全诗表达出深沉的情思。 无题这首诗大约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十四课时:浣溪沙 教学目标: 1、了解晏殊及词牌,理解词句含意,背诵全词。 2、理解晏殊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点。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后用作词牌名,属小令。均双调,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共42字。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人。北宋大臣,词人。十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使至 塞上 教学 设计 精选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