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物理典型错误分析及教学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初中物理典型错误分析及教学策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初中物理典型错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典型错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摘要:研究发现初中物理学习中易犯的错误主要是因为:生活经验、错误干扰,先入为主、理解片面,脱离实际、纸上谈兵,思维定势,推理无据,照抄照搬公式规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的相应策略是:采用“比较法”来加强对物理单位的感性认识,培养良好计算习惯,培养良好物理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尝试错误法,教师故意出错法。 关键字:初中物理 易犯错误 教学策略 一、背景 一方面他们的分析判断。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一半是青年,一半是儿童”的特点加之不同的学生成长的步伐不同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其思维依然缺乏严谨和
2、全面甚至表现出混乱。不入门致使在学习当中出现这样那样不该出现的错误。下面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举例说明,以期对老师的教学工作或学生今后的学习能够有所帮助。 究其原因除了与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关外,最常见的还跟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因种种内在因素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的学习障碍(思维错误)有密切关系.下面就初中学生学习物理中的几种常见思维错误进行解析. 二、初中物理学习中易犯错误 1 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干扰造成错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知识的增多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有时各种知识间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相互干扰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观念,是形成物理概念的基础。但是概念不同于直觉,它反
3、映了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如果日常经验对物理概念的形成产生负迁移作用,就会阻碍和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物理概念,这些因素是学生学习物理产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例如,鸡蛋撞石头的现象,学生会自然而然的认为鸡蛋给石头的力比较小,而石头给鸡蛋的力很大。这与牛顿第三定律中相互作用力大小相同这一观点是相互矛盾的。再比如马拉车前进时,只看到车前进并不见马后退,当马停止用力时车也停下来,于是有的学生认为只有马对车有拉力的作用,而车对马没有拉力,并且认为受力作用的物体才运动或受力作用物体就必运动无疑,这些日常经验不加以正确认识,会对正确形成力的概念和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产生障碍.而已有知识的干扰带来的消极影响,表现为学
4、生用原有的知识来理解或取代新概念和规律。如,受数学中求平均值的影响,物理中求平均速度也用 (V1 + V2)/2的方法来计算等等。 2 先入为主、理解片面造成错误 所谓“先人为主”,就是把先前已有的印象或观念当成是正确的,并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心理倾向,不易改变原来的印象或不易耐心听取其他意见,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可见“先人为主”实际上是一种成见,这种成见在物理学习中导致的学习错误主要有: (1).表现为 机械记忆,片面理解物理概念.如书中说:“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有的学生由于“先人为主”的心理倾向,在理解时只
5、注意了“运动”、“举高”、“使”等关键字,于是认为动能、重力势能只跟物体运动速度大小、被举高的高度有关,只要有电压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而忽视了物体质量、电路要闭合的因素,所以难怪有的学生说直升飞机在高空水平匀速飞行不断投掷救灾物资中其动能和重力势能不变.那种认为:“铁总比棉花重”,“合力一定大于分力”等也同属如此。 (2).表 现 为在学习某些概念和解决问题时张冠李戴.例如,学生常常将“做功”与日常生活中的“做工”混淆不清;将“机械效率“与日常生活中的“工作效率“混为一谈.在思考有关浮力问题时,总会不自觉地想到这类问题中的液体就是水,所以有学生会认为实心铅球投人液体中一定会下沉,无疑是把液体当
6、作水看待了,如果是水银其结果会不一样.这实际上是因字音、字义相近和生活习惯影响所引起的一种“先人为主“性错误。 (3)错误地用公式中的数学关系来替代物理意义由于物理概念中绝大部分是相关的物理量,可以用公式定量表达,因而物理学中经常凭借数学的抽象来表述概念.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只从表述物理量的数学公式表面去看待问题,而忽视了物理本质,以致得出了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学生根据P=m/V认为物质的密度跟物质的质量成正比,与物质的体积成。 3 脱离实际造成错误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注意分析实际情况,没搞清楚物理规律,只停留在公式和数字上.例如,2 kg木炭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有25%
7、被50k g,25 的水吸收,问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温度可升高多少摄氏度?很多学生根据Q,a=25% Q放,得t=80,即水温可升高80。从解题过程表面分析并无过错,但结合实际再考虑会发现水的末温t=25+80=105是不可能的,因为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温升到100就沸腾了,故水温实际只能升高75,而不是80.显然,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只从纯数学角度注意了过程计算的正确性,而忽视了问题的隐含条件,脱离了实际情况以致造成结果错误.4 由思维定势致错 由于头脑中已形成的“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有些同学解决实际问题时不注意审清题目,拿起题来一看就先想到和哪道例题或做过的题相似,然后就机械模仿乱套公式去做.
8、殊不知每道题都有其具体条件,这样硬套常常会碰壁或有所失误.例如:有一个物体重4.5 N,体积为0.5 dm如果把这个物体投人水中,静止后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不少同学审题后会这样做:F浮 =P水gV排=1 000 k/ mx9.8N/kgx0.5x10dm =4.9 N.出现这样的错误,显然是硬套例题,没有做到仔细审题,忽视重要细节所造成的.- 333问题中的“静止后”就是题中的关键性词语,只有首先确定该物体的状态(上浮、悬浮还是下沉),然后才可以综合考虑进行计算.5 推理无据想当然造成错误 学生往往根据直观知觉基础上的体验,根据以前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想当然地进行推断从而造成错误.例如,分析人
9、乘坐汽车时的惯性现象,学生认为车忽然起动时,人向后倾斜,刹车时人向前倾斜,这些都是由于人的惯性,而车静止或匀速直线前进时人不会倾倒,人就没有惯性了。在学习内能概念时,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内能就越大,但当物体温度为0时,认为0意味着没有,故推断此时物体的内能为零,这些都是毫无根据的.6不理解物理意义盲目照搬公式造成错误 记忆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死记硬背盲目照搬不可取,也行不通。 例如,(1)质量为0.6 kg的铝壶里装有2.5 kg100的水,若它们的温度降低了40,则水放出的热量是多少?很多学生错解为:Q =C水m水(t-to)=4.2x10J/ (kg)x2.5k
10、gx(100-40)=6.3x10J ;(2)一足球运动员用100N 的力踢足球,足球前进了10m远,则队员对足球做的功为多少?有的学生错解为W=FS=100Nx10m=1000 J。学生盲目地将100和10 m硬套公式计算,这就反映了某些学生学习时只注意死记硬背物理公式和概念,而不理解公式中各字母的含义是什么,似是而非,盲目照搬而造成错误. 三、相应的教学策略: 1。采用“比较法”来加强对物理单位的感性认识。 有一类题目考察学生对物理单位大小的感性认识但是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感到茫然失措无从下手。例如。 选择:(1)下列几种动物,其重可能是30N的是( ) A、一只鸽子B、一只老母鸡 C、一
11、只成年羊D、一头老年 (2)常见的热水瓶,其容积大约为( ) A、200ml B、20CL C、2L D、20ml 对于(1),学生对“牛顿”大小的感性认识不强,但是对“斤”都比较熟悉而“斤”与“牛”之间又存在着关系1斤:05千克。l千克对应于约10牛所以1斤对应于5牛,那么30N就对应于6斤,显然应该选择B;对于(2),我们知道,实验室有一种烧杯,其容积是500ml,而一个暖瓶的容积大约为其4倍即2L,故应选择C。在这里我们一方面要求学生注重实践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方法,即采取把不熟悉的东西设法变成自己熟悉的东西然后再以熟悉的东西为参照物,进行对比的方法。此法我认为非常行之有效。 2、掌握计算
12、题的解题“学问” 对于计算题最好采取步步为营分步求解的方法。而不要图省事把所有的物理过程5“杂烩”到一个式子中去。否则如果其中某一个环节出错将会造成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失去整个题的得分的“悲剧”。例如,有一题目为:一辆集装箱长为30m,以7ms的速度通过一座桥所花时间为20s求桥的长度。此题解的过程可以分为两步: (1)车在20sl为通过的路程为S1=vt=70ms x 20s=140m (2)桥的长度S2=140m一30m=llOm,有的学生将(1)、(2) 两步合而为一,并且由于失误,将(2)中的“一”号写成了“+”号这样在要求严格的教师手下将会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一分不得。而如果分步求解
13、则将分步给分。 3、要培养良好物理思维方法。 用物理头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方法的应用不如数学方法显得轻车熟路遇到某些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时,不会用物理方式去解决,而是表现出惯性思维采取纯数学方法。例如:在一只空心铁球内充满铅总质量为2690克。体积为300厘米。这只金属球含有铁、铅的体积之比多大? P铁=78x10千克米、P铅=113x10千克米。) 学生解:设铁、铅的体积分别为x、Y。则据已知条件有: x+y=300 78x+113y=2690 解方程组得:x=200v=100 答:铁、铅之比为2:l。 这样用x、v来表示某些物理量。把物理问题纯粹数学化,就容易忽略物理量的意
14、义。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物理头脑。教会学生在理解各个量的物理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和书写物理过程用物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4.尝试错误法。 当学生产生了某些失误或偏差,教师一般的做法是给予改错、讲评、指正,但是往往难以奏效。这时,不妨让学生自己在偏差的思路上“碰一碰南墙”,在错误的泥潭里拔一拔双脚,切身感受陷入错误的滋味,然后老师再拉一把,给予点拨和引导,“吃一堑,长一智”,从山穷水尽的困境走向柳暗花明的坦途,享受成功的快乐,这种“先试错,再纠错”的做法很有效。比如,在解决与摩擦力有关的问题时: 例如:小明向右用力推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张桌子,但未推动,这是因为( ) A桌子质量太大 B推力小于桌子
15、与地面的摩擦力 C推力等于桌子与地面的摩擦力 D桌子的重力大于推力 (1)试错:先让学生自己解答,暴露错误:学生首次遇到这样的问题,多数同学存在的错误前概念是:桌子没推动是因为摩擦力太大,大于小明对桌子的推力。让学生谈自己的解题的想法时,发现产生这一错误的原因如出一辙: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 3 33 3(2)教师提出问题:因为此时桌子在水平方向只受摩擦力和推力,根据同学们的思路,桌子没推动是因为摩擦力大于推力,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分析一下,桌子应处于什么状态? (3)纠错:当我们遇到一个情境比较熟悉的物理问题时,首先应想到用相关的物理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生活经验,尤其是当由生活经验所
16、推出的结果与由物理规律所得结果矛盾时,应以后者为准。 5师生互动法,通过学生的讨论与对话引发观念冲突。 每个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对事物的理解有的较全面,有的较片面,有的深刻,有的完全错误。在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会产生不同观念的对立、交锋,从而引发观念的冲突。此外,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可以超越自己的认识,当看到他人的观念比自己的更合理时,学生开始对自己的观念产生不满,迫切要求改变原有观念,接受新的正确的科学观念。大量的实践已证明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对转变错误观念的有效性。 例如:体育课上,小明匀速爬杆,小刚匀速爬绳。若两人的体重相同,有关他们受到的摩擦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17、( ) A因为爬杆时手握杆的压力大,所以小明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 B因为绳子粗糙,所以小刚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 C小明和小刚受到的摩擦力一定相等 D若小明的体重大,则他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 6课堂中教师有意“出错”,引发学生创新火花的迸发。 物理教学中会用到很多实验器材。如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等。一般情况下教师则考虑安全、保护仪器等原因,都会仔细地讲解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案例3:在弹簧秤如何使用的教学时,教师通常情况下也要先讲弹簧秤的结构。再让学生检查指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以及介绍如何使用等,然后才放心让学生去实验。教师教学时,每小组发2只弹簧秤(事先对其中一只进行不调零处理),一个50克钩码。然后同组同学共同合作。分别用两弹簧秤称出50克钩码所受的重力。结果学生测同一钩码的重力出现了明显的不同值。这就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合作交流设法找到问题的原因。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由于教师充分有效地利用了“错误”资源教学就在生成过程中很好地引起学生创新火花的迸发。 初中物理典型错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微 初中物理导入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探讨 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新思考 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的选择 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