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宋诗选注读后感.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宋诗选注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宋诗选注读后感.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宋诗选注读后感 钱钟书笔下的“宋诗” 读了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之后,你会发现虽然宋朝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不是很太平,但是在宋朝却出现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文人骚客,如苏轼、欧阳修、寇准、范仲淹、王安石、岳飞、文天祥、沈括、辛弃疾、朱熹、李清照等。如此简单的罗列出来,可能有的人会不明白,就以一个事情为例,“在古今中外最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就占了六位之多,”由此可见,宋朝当时的文化是何等的辉煌! 此外,还因为当时宋朝正好收拾了残唐五代的那种混乱的割据局面,使人民获得了比较长时间的统一和稳定,促使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百姓也因此获得了物质上的满足,开始了精神上的追求。于是便出现了后来“诗”和
2、“词”,( 词自唐末兴起,经五代至宋已经达到全盛,因此有唐诗、宋词、元曲等并称)。有大量的文人学子开始了诗歌的创作。北宋有沈括、辛弃疾、朱熹和李清照等;南宋有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和尤袤等。 纵观历史,可以说“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在宋朝时期,人们把对“诗”的诠释提升到新的层面 一个更加大众化的普及层面,一个更加自由的格律层面,宋朝虽然是“词”的全盛时期,但是同时是一个“诗”的国度。 在宋诗选注中,钱钟书先生对宋诗的评价,我把它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诗”和“史”的不同 二、宋代的五七言诗反映部分真实的社会现象 三、宋诗所存在的缺点 首先,钱钟书先生认为诗史的看法是一偏之见。在他看来,诗是有
3、血有肉的活东西,史诚然是它的骨干,然而假如单凭内容是否在史书上信而有征这一点来判断诗歌的价值,那就仿佛要从爱克司光透视里来鉴定图画家和雕刻家所选择的人体美了。通过以下几个例子可以来说明,历史资料只是局部说明诗歌内容上的真实性,但并不能作为衡量诗歌的唯一标准。 1、梅尧臣的田家语和汝坟贫女和注释引了司马光的论义勇六札子来印证诗里所写当时抽点弓箭手的惨状。 2、王禹偁对雪的注释里所引的李复兵馈行。 3、范成大的州桥,注释引了范成大自己的以及楼钥和韩元吉的记载来说明诗里写的事情在当时并没有发生而且也许不会发生。 另外还从书写时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程度不同,说明了“诗”和“史”的不同。萧立之的送人之常
4、德,就可以说明这一观点,作者在诗中引了方回的逸诗作为参照,说明宋末元初有些人的心理是:要是不能抵抗蒙古人的侵略,就希望找个桃花源去隐居,免得受异族的统治。 简而言之,史料只是把一件事叙述的详细而已,但是诗歌却在经过一番提炼和剪裁,就能够把一件事情表现的更集中、更具体、更鲜明,产生一种既强烈又深永的效果。诗歌是具有一定的艺术特性的,而并不只是简单的反映历史。 后来因为诗人的出生地位发生了改变,观念发生了改变,致使后来的五七言律诗的题材也发生了改变。譬如后世哄传的宋江“聚义”那件事,当时的五七言诗里都没有“采著”,而只是通俗小说的题材,像保留在宣和遗事前集里那几节,所谓“见于街谈巷语”(周密:癸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诗选 读后感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