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邓中甲讲稿(共575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方剂学-邓中甲讲稿(共57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邓中甲讲稿(共575页).doc(58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方剂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邓中甲教授 主讲 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
2、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 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 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 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 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 28、
3、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 第四章清热剂 清气分热 白虎汤 31、竹叶石膏汤。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 小结 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
4、饮 38、清暑益气汤。第六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袪寒、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一)39、吴茱萸汤(二)第二节:回阳救逆、四逆汤、参附汤 40、第三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及附方、阳和汤 41、第七章:补益剂 第一节:补气、四君子汤及附方、补中益气汤(一) 42、补中益气汤(二)、生脉散、玉屏风散、完带汤(一)43、完带汤(二)、第二节、补血、四物汤及附方、当归补血汤及附方(一) 44、当归补血汤及附方(二)、归脾汤45、第三节:气血双补、炙甘草汤剂附方 第四节:补阴、六味地黄丸及附方(一) 46、六味地黄丸(二)、左归丸、大补阴丸及附方47、一贯煎 。第五节:补阳、肾气丸(一)48、肾气
5、丸及附方(二)、十补丸、右归丸 。第六节:阴阳双补、地黄饮子。第八章:固涩剂 49第一节固表止汗 牡蛎散 第二节敛肺止咳 敛肺散 第三节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 四神丸 50、第四节:涩精止遗 桑螵蛸散 第五节:固崩止带 固冲汤、固经丸、易黄汤(一) 51易黄汤 第九章安神剂 第一节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 第二节滋养安神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 52、第十章:开窍剂 第一节:凉开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53、至宝丹 第二节:温开 苏合香丸 54、第十一章:理气剂 第一节:行气 越鞠丸、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55、半夏厚朴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 第二节:降气、苏子降气汤(一) 56、苏子降气汤(二)、定喘
6、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57、第十二章:理血剂、第一节:活血祛瘀之桃核承气汤、气滞血瘀之血府逐瘀汤 58、气虚血瘀之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59、温经汤、生化汤、失笑散60、桂枝茯苓丸 第二节:出血止血、血热出血之十灰散、咳血方61、小蓟饮子、槐花散、黄土汤62、第十三章:治风剂 第一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小活络丹 63、牵正散、玉真散、消风散、小结 第二节:平息内风概述64、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一)65、镇肝熄风汤(二)、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66、第十四章:治燥剂 第一节:轻宣外燥、杏苏散、桑杏汤67、清燥救肺汤 第二节:滋阴润燥、增液汤、麦门冬汤(一)68、麦门冬汤(二
7、)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 第十五章袪湿剂 第一节:燥湿和胃、平胃散69、平胃散及附方、藿香正气散 第二节:清热祛湿、茵陈蒿汤(一)70、茵陈蒿汤及附方、八正散、三仁汤71、三仁汤(二)、甘露消毒丹、连朴饮、当归拈痛汤 72、二妙散 第三节:利水渗湿、五苓散及附方、猪苓汤(一) 73、猪苓汤(二)、防己黄芪汤 第四节: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74、真武汤及附方、实脾散(一)75、实脾散(二)、萆薢分清饮 第五节:祛风燥湿、羌活胜湿汤及附方、独活寄生汤(一)76、独活寄生汤(二)第十六章:祛痰剂 第一节:燥湿化痰、二陈汤及附方、温胆汤(一) 77、温胆汤(二)第二节: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 第
8、三节: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78、贝母瓜蒌散(二)第四节: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79、第五节:治风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 章结 第十七章:消食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80、健脾丸、章结 第十八章:驱虫剂、乌梅丸81、总结、方剂学的性质和任务、中西医对药理的认识之差别82、中医用药量的特点、剂型举例、煎服方法、配伍特点、中医方药毒副作用分析及控制 1. 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方歌类型有三:(a) 以汤头歌诀为代表的(即是以)汪昂的汤头歌诀的编写方法为代表的这一类方歌,它有方名,功用,主治,药物组成,简明扼要比较全面、比较实用。成为人们首选。(b) 以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为代表的方
9、歌编写方式。它把药物的用量比例,或者是绝对用量,都编在里面。 对于深入研究经方,研究张仲景的方,以在临床运用中深入体会,是比较有效的。很多人在初步学习以后提高的阶段,喜欢背陈修园的这类方歌。它没有方名,时间久,方背得多了以后,就互相混淆起来。比如有的方还好说,酸枣仁汤,按照长沙方歌括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佐之良,芎二甘一相调剂,服后恬然入梦乡”。药量比例都有,安神方面的功能也反映出来了。幸好第一味药君药酸枣仁,大家容易背出来。但是换一个方,“泽胶猪茯滑相连,咳呕心烦渴不眠”,时间久了,这是个什么方呀。就想不起来猪苓汤这个方名了。(c) 趣味方歌类,只适用应付考试,后面的效果很差的。例:暖肝煎
10、“乌龟狗肉香又香,加点茯苓和生姜”。到后来香又香都是什么香呀,早就不知道了。 使用注意1. 辨清病邪的性质。 现在,尤其我觉得当年我们读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很强调,风寒风热这个最基本的阴阳先要分清楚,然后兼挟气滞、挟湿、挟食、挟饮等等不同的情况你再来往下。首先阴阳属性你要搞清楚。但这一点现在随着辨证论治这种特点,在临床的逐渐淡化,辨病成分的增多,辨病不是不辨,我主张辨证辨病结合。你辨证当中和辨病的关系,反映在辨证为主,辨病可以为辅的。我们辨证强调对病的关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同病异治嘛,异中还有同。异病同治嘛,同中还有异。这才是完整的病治异同。 首先作为辨证病邪性质,光辨病往往都不分属性,在
11、临床上会给病人造成很多,今后久远的影响。往往病人还不清楚。因为在临床发现多例这种情况。比如说风寒外感,临床上还是很多的。但是在现在产生的,特别是前期,几年前那个时候,新药开始搞时大量出现的,比例较高的就是治疗外感的药。辛凉、苦寒的成分居多。那个时候很不规范,而在城市里工作比较紧张,很多特别是工作忙一点点,一看认得字,拿来就吃。风寒感冒吃这种成药的辛凉苦寒成分,会造成什么后果呢?你不分病邪性质的话,其中辛凉成分透散一下,会有透表散邪的作用。吃了以后可能它会起作用于身体。有的微微出点汗,舒服一点。感冒好了,或减轻了,会有这个感觉。但是其中辛凉的凉,和苦寒这成分,进一步加剧了肺气的闭郁。后面这两个后
12、果加剧肺气闭郁,肺气输布阳气到体表的这个能力更弱了。卫外力量更差了。更容易感冒。更主要的呢,肺气加重闭郁以后津液凝聚不布,由失宣到上逆,所以常有的病人就会说这个医生挺好。开两瓶药,我吃了感冒就好了。我现在就是咳嗽很厉害,又来找他。他这种感觉是这个医生治感冒治得很凶,很好。我现在又咳嗽很厉害,我又来找他。他不知道这咳嗽是医生治疗不当留下的。特别严重的是反覆吃。 我遇到过一个病人,工程师,工作很忙。他后来找医生说我能不能吃成药,给他吃感冒退热冲剂。明明风寒感冒,平常常坐着设计,坐着工作的。本身阳气也不大足,后来因为他吃附片吃到二两了。那一两年当中经常感冒,最后到什么时候来吃汤药呢?别人介绍来的时候
13、。慢性咽炎到了声音开始嘶哑,喉咙出血,当然其他凉血止血很多,有的医生还在用。那一年我们学校刚好办过全国师资班。学员跟着临床看看病,也在附院看病。这个病人来了。我说大家讨论,这个病人是肯定感冒退热冲剂有问题。他说我感冒退热冲剂我说吃多了,他吃四包一次,开始一包,后来两包,以后两包不管用了,增加到四包。以后经常感冒,最后变成慢性咽炎。到最后咯,咽喉很不舒服,咯出血丝出来。那怎么治呢?反过来,长期重用辛凉苦寒,更加损伤阳气。温化、温散。所以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都调了很久。量逐渐增大,他那数量吃到二两。附子都用到二两,白附片二两。你将芍药量加大,制约它。一般不会有什么的。这就是一种没有辨清病邪的性质
14、所造成的后果。这是使用当中,在目前最需要注意的。因为感冒当中不分风寒风热,随便用成药,辛,该辛凉的,用了辛温,那可能出现口干舌燥,但不会那么严重。该用辛温的,你用辛凉,闭郁肺气,当时不感觉,有的时候感冒可能还好一点,咳嗽加重了,也更容易感冒了。时间长了,表阳更虚。肺气不宣,闭郁更重。带来一些不良后果。病人不知道是治疗当中引起的。 2. 中病即止,慎勿过量。 汗法使用注意是中病即止,慎勿过量。这个带学生实习也好,指导实习,包括研究生,都非常强调。当然在医院的院长、药房他不高兴,你强调的不高兴。我看到有个城市调查,药品使用价格的调查,找几个大医院,记者装作感冒病人,跑去看病,看了四个有名的大医院。
15、报上开出来的处方公布,几乎全是成药,而且一算那个量,长的一个礼拜都吃不完。每样至少两盒,有的四盒。治感冒药要中病即止,你看张仲景用治感冒的方,他运用中密切观察,中病即止,适度为止,这思想非常的突出。规定这个方吃几道,一个时辰吃一下,好了,就停后服,止后服。不好呢,再吃。一剂吃完了不好,再吃。一句一句地关照你。充分体现了密切观察,中病即止。现在我们在临床上,当然医生工作也很忙,很多开完方子拿给病人,医嘱也不是因为感冒关照他说得这么细。药房一看这个方,也不见得都是解表的而关照他,中病即止,病人回家吃了一付药,第一道熬了,吃了。微微出点汗,很舒服,嘿,这个药不错,那两道接着再吃。更加上有些医生,一开
16、给你三付,第一付吃了就挺好,那两付不吃可惜了,再吃。这时后的药,药过病所,徒伤正气。所以今后就更表虚了。所以这类是医生非常重要的,在我们历来的方书里,用法那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在临床直接涉及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不是仅仅在记住这个方功效、这个方组成、甚至于用量这些。一般用法里边那些不管它的话,有些发挥不了作用。这方开对了还起不到治疗作用。后面我们在很多方里,可能会体会到这个问题。所以一定要注意这类的中病即止,慎勿过量,特别再用汗法的时候。 3. 兼顾兼夹病证。 在使用当中要注意那种兼夹病证。像解表方法的每一节前面,它都谈到一些配伍组合的一些基本结构。但这基本结构往往针对在这种病机下,外邪束表的,
17、或外寒,或风热,这种病机下产生的兼挟的次要病机。有主证,有兼证。这类兼证要照顾。后面还讲到兼证里,重要兼证、次要兼证当中的一个差别。 4. 不宜久煎。 这个是煎服方法当中非常影响疗效的。因为药物功效发挥方向,它有多种因素在控制,中医通过配伍,要控制它药物功效的发挥方向。一个药是多种功效。我们学过的中药,中药学上的,几乎大多数都有多种功用。单功效的很少。多种功效你开在方子里,病人吃下去,你是什么样的一种措施,在控制它的功效发挥方向?那应该说是煎服方法,是个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这类解表剂,特别是辛凉解表,辛温也不适合久煎。特别是辛凉的。一个药有多种功效,比如说银花,银翘散,银花从功效来讲,辛凉透
18、表,轻清宣透,是它的一个方面的功效,它的主要功效是苦寒清热解毒。它有辛散特点,同时有苦寒清热解毒的特点。在清热解毒药当中中药学它排在第一位。而且历来叫它是治疮家之圣药。这又是一个功效,它还有芳香避秽的特点。那你说你在这方里需要它去辛凉透表,你写个银花,它就知道人家喊我来辛凉透表,没喊我来清热解毒。有些学生我问他这个问题,他很奇怪,他好像我心里想什么,它该去什么就是了。我们多功效药很多,病人脾胃不好,开了个益气健脾方,这病人一了解他还情绪不好,两胁不舒,那些包括硕士研究生在临床就给人家柴胡也写上了,我问,你写柴胡干嘛?疏肝理气呀!这个方他作为一个次要兼证,加减个柴胡不就行了?我问他柴胡多少功效?
19、他背都背得很清楚,发散表邪,升举清阳,疏肝理气,对吧?以行气了。我说你就这么一写它就知道去疏肝理气,它不去升举清阳,它不去发散表邪了?他听了很奇怪,我说你想两天再来。有的时候和炮制有关,有的和配伍环境有关,有的和用量特点有关,有的时候是和煎服方法有关。有的时候是结合运用。这就是中药控制功效发挥多功效的单味中药功用发挥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手段。这个没学到,临床你学什么动手能力?背死方子,那个药怎么听你指挥呢?这个随意性非常大。 过去的方剂学当中,我认为缺少个很重要的环节,后面我们还要讨论到,这里就谈到不宜久煎。我们就拿银翘散作例子,三个功效,为什么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强调,非要取轻清,不能过煮?他
20、认为沸三五沸,开三五开,你看好短,“沸三五沸,香气大出即取服。”非要取轻清,那过煮怎么样?“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味厚就走气分,中焦。所谓味厚就是轻清宣透的,芳香发散的,挥发掉了,剩下的就是清热解毒的苦寒成分。你给病人好心开了个辛凉解表的方,他吃到嘴里是治长疮的一付药,你能取得效果吗? 所以八七年第一届方剂学研究会,在哈尔滨开的时候,大家都引起讨论了个议题,银翘散的疗效比较差了,五六十年代大家很重视,很好。七十年代、八十年代,那个疗效差了,当时我的想法,我就说,并不见得这个方差了,我跟他们开个玩笑,现在的药都集体用了,有哪个医生关照病人,你得沸三五沸即取服呢?沸腾一下,香气大出就吃了呢?哪个
21、药房,它会每个方子煎服方法仔细告诉你呢?没有了。病人没有这个知识。拿回家里再缩短吧,五分,十分钟,开了还再熬吧,满屋子香气,全家人都享用了。最后到他嘴里,吃了一付治长疮的药。你能保证它的疗效吗?更不要说做成那种丸药,或者其他剂型。剂型不同,功效方向又变了。我们后面还要举一个剂型变化的例子,都是那几个药,最后治的病不一样的了。还名之为剂型改革,你治子宫肌瘤的桂枝茯苓丸做成汤药,不是催生方,还有下死胎方的药是一样的。所以像这种临床我们都看到,这样的一个结果,形成大出血以后这个结果,你剂型变了。所以这个服法,在讲汗法的时候,就强调这点。这是很重要的。虽然你方开得很对,但这些又是很重要的方面。2. 吐
22、法 (第三等)定义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吐法,把它划成第三等,但这要了解一下,八法当中的一部分。应该要了解一下,这个吐法作为定义来讲,就是其三个对象,三个部位,吐,吐什么?通过涌吐方法,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吐出的一类治法。三个东西,痰涎、宿食、毒物。从部位来讲,中焦以上,偏于上部,咽喉、胸膈、胃脘。这个方法现再运用较少。我在农村里,有的喜欢到基层,带研究生下去看病,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前期,基层跑得多。那里病很典型,大家在那里提高很快。看到当地医生,吐法还在使用。有的时候,能够解决一些问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比
23、我从当学生的时候,毕业了才两三年的时候,遇到的两个病例,使我感觉到治法还是多种多样好一些。我记得当学生毕业实习阶段,当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当时叫北京中医学院,老师们带着,当时实习西医了,到河北赵县。有个小孩子玩圆珠笔,塑料的,那是个塑料圆珠笔,还挺时髦的,丢在嘴里玩,一下卡下去了,呼吸困难,咯出血来。当时你说用什么方法?因为跟着西医实习,西医这种情况没法治,要做手术。赵县的医院要送石家庄,交通还不便,路挺颠的。到处找,找了一个大卡车。我坐在车里,抱着小孩子,还有个同学就在车上面。电话打了,拼命的开,开到那里,做了手术,取出来的。而且小孩憋得已经是都很危险。我印象中一辈子记得很清楚。当然那么动过手
24、术,挨一刀会带来一些影响。后来在七十年代初,又遇到一例,很相像,卡的东西是一个五分的硬币,咯了以后,还有点往下走,是我成都的一个亲戚家里的一个小孩子,正好上海医学院第一学院毕业的一个我们同事一起,都在他家住。突然那个小孩子,六七岁了,在咯,也出血丝丝了,不敢说,等发现以后那赶快送医院,上海第一学院六七级毕业的拿着这个看,说这要做手术呀!赶快打电话联系成都这方面比较好的医院,这边的老太太她不管,小孩坐在她的房子里,坐在那里很难受。她就用老办法,趁大家在忙着找车,她就把做饭的淘米水给他灌了一肚子,她是民间的方法,灌了还是没有吐,还是没有解决,车来了,送到医院,我们都到医院去了,到了医院,医院赶快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方剂学 邓中甲 讲稿 575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