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的教学设计(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的教学设计(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七言律诗的特点。2、了解杜甫诗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3、背诵并积累名句。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二,教学重点、难点1、 感受、品味诗歌意境2、 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点拨法教学过程:1、 有关律诗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2、律诗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中间两联必须对
2、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二、如何读懂诗歌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
3、调。2、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3、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4、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
4、”,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5、明典故 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齐梁文学用典太多,晦涩难懂,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6、抓尾句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三、诗歌鉴赏指要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 基本要领:朗读吟诵,整体感受。披词入情,激发感情。展开想象,探究意境。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
5、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感受韵律,品味语言。四、有关杜甫(一)杜甫生平: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二)关于
6、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他与李白合称为“李杜”。秋 兴 八 首教学目标1.感受悲剧美:了解杜甫生平和写作背景,把握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2.品味意境美:品味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把握诗歌触景感
7、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体会涵泳美: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一、导入古有很多悲秋之作,也有颂秋的作品,所以可以结合题目“秋兴”二字,让学生说说对秋的感触,进而走进杜诗秋兴八首(其一)秋天里的情境。二、知识积累1、关于作品: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 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
8、的爆发(755)已十一年。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2、解题:大历元年( 766 年)作秋兴八首。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秋兴,因秋感兴,即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诗人不免触景生情。写此诗时,杜甫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
9、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组诗。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三、研读诗歌1、一读诗歌,找出全诗感情的基调孤独抑郁、凄凉2、再读诗歌整体感知一、二联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四联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3、三读诗歌知意象(1)此感是由哪些意象带来的?借助的意象包括哪些?玉露、枫林、波浪、风云、丛菊、孤舟、暮砧、 寒
10、衣(2)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自选一联里的意象进行思考、交流,想想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例如:“枫树林”这个意象寄寓了什么情怀?枫叶凋零是秋天特有的景象。预示自然之秋的到来 ; 也喻人生之秋,暗示着人到暮年;寄寓了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例如:“催刀尺”和“急暮砧”触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使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作者,触发无家可归,惆怅凄凉之感。触景伤情。4、四读诗歌品好字(1)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凋伤”更能表达出一种伤心的、伤感的感觉。(2)颔联“兼天涌”和“接地阴”中的“兼”和“接”的使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11、?“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巫峡的江面上波涛连天,巫山的天空中阴云接地,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3)颈联“丛菊两开”的“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4)尾联“急暮砧”的“急”, 是砧声急促,也是心里焦急。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他的心是和 “ 故园 ” 、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5、五读析手法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1)颔联 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与杜甫当时的时代背景有“象征比喻 ”的联系
12、吗?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 “ 巫山巫峡气萧森 ” 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颔联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使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情景交融)景 : 波涛汹涌 ( 惊风骇浪 )塞上风云 ( 动荡不安 )情 : 翻腾起伏的忧思胸中的郁愤不平(3)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萧瑟 凄凉 雄浑 壮丽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
13、枫林,草木萧瑟阴森,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秋风萧瑟,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游子思乡的一幅秋景图。6、六读明主旨哪一联明确地点明全诗题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试做分析颈联。 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丛菊两开”,指诗人于 765 年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秋菊两度盛开,使诗人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
14、弃回乡的打算。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所以,一叶靠岸系绳的孤舟,始终都牵动着诗人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为文章的主旨句。尾联借助催刀尺”和“急暮砧”这两个秋天的典型生活场景深化了主旨。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 “ 秋 ” 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
15、洗重做。“催刀尺”,即催动刀尺。 “ 砧 ” ,是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傍晚时分,砧声四起,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赶制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现在听到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可是诗人带着家人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居所,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呢?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急”, 是砧声急促,也是心里焦急。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
16、急过一阵。他的心是和“故园”、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 咏 怀 古 迹(其三)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思考等感悟诗歌内容;2.通过引导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3.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通过引导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2.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17、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墨客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二、整体感知1.知情感: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怨愤2.明结构。首联:点出王昭君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形象。颔联:叙述昭君遭遇,正面赞扬昭君坚强性格。颈联和尾联:指斥君王昏聩,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三、鉴赏要点 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2.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3. 昭君怨恨什么?诗眼
18、:“怨恨”: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空归月夜魂 ” )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4.题为“借古咏怀”作者有怎样的怨恨?联系背景。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板书: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所以作者
19、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群山万壑赴荆门”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板书:群山万壑坚强性格的象征侧面烘托昭君形象6. 一去紫台连
20、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四、鉴赏咏史诗三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即:1、写作思路:眼前景(事)昔日事(景)心中情(抒怀讽今)2、方法:对比历史人物自身、历史人物与自己、今昔对比。)例子: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弄清史实项羽垓下战败,
21、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1)体悟感情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2)分析技巧: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小结: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
22、不得用的感慨。登高教案1、 题解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该诗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
23、一”。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登高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并能够理解诗句基本意义。2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3能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及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一、导入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
24、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二、朗读1.听教者朗读2.自由朗读3.个别学生朗读4.听录音朗读5.集体朗读三、赏析在听录音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已经被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别人朗读的好,还因为这首诗写得好。其实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四、正文解析,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参考: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
25、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2)急风、高天、哀猿、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参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小探讨: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参考: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应该是孤单一人在外漂泊。【设计思路】首联问题的设置主要从意象和意境出发,但是在分解
26、诗句后,要用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把握诗句的整体意境;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参考:落木萧萧: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
27、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设计思路】颔联的问题类似于首联,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在问题表述上渗入诗歌技巧。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罗大经读颈联读出了八层意思,那同学们读一下,看看你们能读出几层意思?(小组讨论)参考:“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参考: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
28、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设计思路】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思想内涵也可理解为其他层面,理由合理均可,但大方向要对);问题解答需宏观把握诗歌。 五、赏析小结 1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参考: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
29、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2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参考: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沉郁”,是指思想情感上的丰富深厚;“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杜甫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设计思路】让学生再次体会杜诗艺术和思想的精妙。六、能力提高集体朗读,再次整体感知。七、拓展训练时空对话“我有话对老杜说”。【设计思路】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问题前提是“老杜可不可怜”。大体思路:杜甫的诗歌成就,忧国忧民的情怀;剥掉诗人光环,还原重阳节独自登高的老人形象,给予人文关怀(重心)。板书设计 风 天 猿 渚 沙 鸟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一切景语皆情语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鬓新停酒杯忧愤苦闷 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