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复习过程.ppt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复习过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化学靶向制剂复习过程.ppt(17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一、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点一、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点靶向制剂最初意指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从给药途径、靶向的专一性和持效性等方面均有突破性进展,故还应广义地包括所有具靶向性的药物制剂。(一一)靶向制剂的分类靶向制剂的分类1、按载体的不同,靶向制剂可分为脂质体、毫微粒、毫微球、复合型乳剂等;2、按给药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口腔给药系统、直肠给药系统、结肠给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皮肤给药系统及眼用给药系统等;3、按靶向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肝靶向制剂、肺靶向制剂、脑靶向制剂等。4、按靶向部位和作用方式分类药物的靶向从到达的部位讲可分三级,即:第一级指到达特定
2、的靶组织或靶器官;第二级指到达特定的细胞;第三级指到达细胞内特定的部位。5、从方法上分类,靶向制剂可大体分为被动、主动、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三种。(1)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tagetingpreparation)即自然靶向制剂,通常粒径在2.510m时,大部分积集在巨噬细胞;小于7m时,一般被肝、脾的巨噬细胞摄取;200400nm的纳米粒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除;小于10nm的纳米粒则缓慢积集于骨髓;大于7m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械滤过的方式截留,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微粒的摄取主要由微粒吸附血液中的调理素(opsonin,包括IgG、补体C3b或
3、纤维结合素fibronectin)和巨噬细胞上有关受体完成的:吸附调理素的微粒粘附在巨噬细胞表面,然后通过内在的生化作用(内吞、融合等)被巨噬细胞摄取。被动靶向制剂的载体:乳剂(有淋巴亲和性)、脂质体、微球和纳米粒(nanoparticale,包括纳米囊nanocapsule和纳米球nanosphere,具有缓释、靶向、保护药物、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的特点)等。(2)主动靶向制剂(activetargetingpreparation)主动靶向制剂是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如连接特定的配体、单克隆抗体或前体药物。如果微粒要通过主动靶向到达靶部位而不被毛细
4、血管(直径47m)截留,通常粒径不应大于4m。主动靶向制剂包括修饰的药物载体和前体药物与药物大分子复合物两大类制剂。修饰的药物载体:修饰脂质体免疫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long-circulatingliposome)、糖基修饰脂质体、修饰纳米球(PEG修饰纳米球、免疫纳米球)、修饰微乳、修饰微球等。前体药物:抗癌药(制成磷酸酯或酰胺类前体药物)、脑部靶向(增加脂溶性)、结肠靶向等。药物大分子复合物:药物与聚合物、抗体、配体以共价键形成的分子复合物,主要用于肿瘤靶向研究。(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physicalandchemicaltargetingpreparation)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应
5、用某些物理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磁导向制剂(磁性微球、磁性纳米囊)、热敏感制剂(热敏脂质体、热敏免疫脂质体)、pH敏感制剂(pH敏感脂质体、pH敏感的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栓塞靶向制剂等。(二二)靶向制靶向制剂的作用特点的作用特点 靶向制剂应具有以下作用特点:使药物具有药理活性的专一性,增加药物对靶组织的指向性和滞留性,降低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减少剂量,提高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制释药以及无毒可生物降解三个要素。(三)靶向性评价药物制剂的靶向性可由以下三个参数来衡量:(1)相对摄取率rere=(AUCi)p/(AUCi)s式
6、中,AUCi由浓度-时间曲线求得的第I个器官或组织的药时曲线下面积;脚注p和s药物制剂和药物溶液。re1,有靶向性;re1,无靶向性。(2)靶向效率tete=(AUC)靶/(AUC)非靶式中,te表示药物制剂和药物溶液对靶器官的选择性。te1表示药物制剂对靶器官比某非靶器官有选择性。(3)峰浓度比CeCe=(Cmax)p/(Cmax)s式中,Cmax峰浓度;脚注p和s药物制剂和药物溶液。Ce愈大,表明改变药物分布的效果愈明显。二、靶向制剂的研究动态二、靶向制剂的研究动态1、具有专一指向性的靶向制剂、具有专一指向性的靶向制剂化疗仍是目前常用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向肿瘤组织输送药物来杀死癌细胞,
7、但同时对人体健康细胞也有损害。因此研制具有免疫促进作用的靶向制剂,对于根治肿瘤有着重要价值。关于肝靶向制剂如用糖蛋白、脂蛋白、胆酸(盐)等改进手段可使载体向肝组织选择性地传输活性物质,最近报道将5-FU、胰岛素制成的毫微粒,主要靶向部位在肝脏。盐酸川芎嗪(LTH)有扩张肺血管、降低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可用于肺动脉高压症的防治。研究者制成LTH肺靶向微球,从热解稳定性、载药量和体外释放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LTH靶向制剂经人的实验研究表明粒径在530m范围内的易浓集于肺,过小易到达肝,过大易在静注时栓塞。脂质体用作皮肤局部给药的载体,如益康唑脂质体制成凝胶、软膏剂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亚硝酸控制解
8、聚法制得低分子肝素脂质体喷雾凝胶,能明显促进透皮吸收,优于普通软膏剂和水凝胶剂。2、具有靶向和缓、具有靶向和缓(控控)释双重功能的靶向制剂释双重功能的靶向制剂 90年代起国外研究出第二代脂质体,称为空间脂质体或长循环脂质体。以往脂质体因在体内与促进吞噬细胞具有吞噬能力的调理素结合或通过受体介导途径迅速被单核吞噬细胞降解,故半衰期短,而限制其大生产和临床应用。靶向微球也具有靶向和缓释双重作用。有关具有定位、控释作用的靶向制剂。如结肠靶向粘附释药系统(CSSBDDS)的研究,据报道这种释药系统使药物经口服后,避免在上消化道释放,而将药剂运送到人体回盲肠后开始崩解和释放出药物,且在一定时间内粘附于结
9、肠粘膜表面,以一定速度释放药物,从而达到提高药物局部浓度和生物效性的目的。另报道利用胃肠道生理学的“恒定性”,研制出胃肠定位释放的微粒给药系统,例如日本研制成一种在病人口服后23h到大肠才溶解的制剂,具有靶向和定位作用。3、脂质体、微球剂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脂质体、微球剂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已对人类基因组作为药物设计中的靶受体进行研究,并预测这将是本世纪最具魅力的研究领域,据近年报道脂质体有关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正在深入,通过脂质体介导比利用病毒转导进行基因转移具有以下优势:脂质体与基因的复合过程比较容易;脂质体是非病毒性载体,与细胞膜融合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后,脂质即被降解无
10、毒,无免疫原性;脂质体携带的基因可能转运到特定部位;转染过程方便易行,重现性好等。经对阴离子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免疫脂质体、融合脂质体和阳离子脂质体在基因治疗中的比较,认为阳离子脂质体具有寿命较长,转染效率较高以及能够运载复杂的大分子物质等特点。第二节第二节 被动靶向制剂被动靶向制剂被动靶向制剂系利用药物载体(drugcarrier,即将药物导向特定部位的生物惰性载体),使药物被生理过程自然吞噬而实现靶向的制剂。一、脂质体(一)脂质体的定义及其结构原理 脂质体(liposomes,或称类脂小球,液晶微囊)是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体,是一种类似微型胶囊的
11、新剂型。1971年英国莱门(Rymen)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药物载体。脂质体是以磷脂、胆固醇等类脂质为膜材,具有类细胞膜结构,故作为药物的载体,能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增加药物对淋巴组织的指向性和靶组织的滞留性。脂质体透射电镜图(二)根据结构不同,脂质体可分为三类1、单室脂质体(unilamellarvesicles,ULV)球径0.020.08m为小单室脂质体(singleunilamellarvesicles,SUV),0.11m为大单室脂质体(largeunilamellarvesicles,LUV),水溶性药物的溶液只被一层类脂质双分子层所包封,脂溶性药物则分散于双分子层中。凡经超声波
12、分散的脂质体悬液,绝大部分为单室脂质体。2、多室脂质体(multilamellarvesicles,MLV)球径 15m,有几层脂质双分子层将包含的药物(水溶性药物)的水膜隔开,形成不均匀的聚合体,脂溶性药物则分散于几层分子层中。3、大多孔脂质体(Multivesicular vesicles,MVV)球径约0.130.06m,单层状,比单室质体可多包封10倍的药物(三)制备脂质体的材料 脂质体的膜材主要由磷脂与胆固醇构成,这两种成分不但是形成脂质体双分子层的基础物质,而且本身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生理功能,由它们所形成的“人工生物膜”易被机体消化分解,不像合成微囊(如尼龙微型胶囊)那样往往在机体中
13、难以排除。1、磷脂类 磷脂类包括卵磷脂、脑磷脂、大豆磷脂以及其它合成磷脂等都可以作为脂质体的双分子层基础物质。我国研究脂质体,以采用大豆磷脂最为适宜,因其成本比卵磷脂低廉,乳化能力强,原料易得,是今后工业生产脂质体的重要原料,而卵磷脂的成本要比豆磷脂高得多,不宜大量生产。磷脂为天然生理化合物,其生理功能:(1)可使巨噬细胞应激性增强,即巨噬细胞数增加,吞噬功能增强;(2)使血红蛋白明显增高;(3)增加红细胞对抵抗力,使红细胞在低渗液中避免溶血作用;(4)磷脂与胆固醇在血液中应维持一定比例,磷脂在血浆中起着乳化剂的作用,影响胆固醇化脂肪的运输沉着,静脉给予磷脂,可促进粥样硬化斑的消散,防止胆固醇
14、引起的血管内膜损伤;(5)能增强纤毛运动,肌肉收缩,加速表皮愈合,增强胰岛素功能、骨细胞功能及神经细胞功能。2、胆固醇 胆固醇与磷脂是共同构成膜和脂质体的基础物质。胆固醇具有一定的抗癌功能,在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中有一种称为“噬异变细胞的白血球”分泌出一种抗异变素来杀伤和吞噬异变癌细胞,从而使癌细胞去活力。血液中的胆固醇是维持这种噬异变细胞白血球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如果血液中胆固醇过低,噬异变细胞白血球对癌症的辨别能力和分泌抗异变素的能力显著降低。所以认为胆固醇也具有一定的抗癌能力。还有报道指出卵磷脂能够使胆固醇阻留在血液中,使血液中胆固醇量提高,有利于抗癌作用的发挥。(四)脂质体结构原理脂质体
15、结构原理与由表面活性剂构成的胶团不同,后者是由单分子层组成,而脂质体是由双分子层所组成。胶团溶液用肉眼观察,呈透明状;而脂质体是用类脂质(如卵磷脂,胆固醇等)构成双分子为膜材包合而成。磷脂的结构式中含有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含氨的碱基(季铵盐),均为亲水性基团,还有两个较长的烃链为亲油团。分子中磷酸部分极性很强,溶于水;但烃链R与R为非极性部分,不溶于水。把类脂质的醇溶液倒入水面时,醇很快地溶解于水,而类脂分子则排列在空气-水的界面上,它们的极性部分在水里,亲油的非极性部分则伸向空气中,当极性类脂分子被水完全包围时,其极性基团面向两侧的水相,而非极性的烃链彼此面对面缔合成双分子而形成球状。胆固醇亦
16、属于两亲物质,其结构上亦有亲油和亲水两种基团,从胆固醇的结构来看,其亲油性较亲水性强。用磷脂与胆固醇作脂质体的膜材时,必须先将类脂质溶于有机溶剂中配成溶液,然后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在器壁上使成匀的类脂质薄膜,此薄膜是由磷脂与胆固醇混合分子相互间隔定向排列的双分子层所组成。(五)脂质体的制法 脂质体的制法常用的有下列几种方法:1、薄膜分散法将磷脂、胆固醇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溶于氯仿(或其他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氯仿溶液在茄形瓶中旋转蒸发,在瓶内壁上形成一层薄膜;将水溶性药物溶于磷酸盐缓冲液中,加入烧瓶中不断搅拌,即得脂质体。2、注入法 将磷脂与胆固醇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溶于有机溶剂中(一般多采用乙醚)
17、,然后将此药液经注射器缓缓注入加热至50(并用磁力搅拌)的磷酸盐缓冲液(或含有水溶性药物)中,加完后,不断搅拌至乙醚除尽为止,即制得大多孔脂质体,其粒径较大,不适宜静脉注射。再将脂质体混悬液通过高压乳匀机二次,则所得成品大多为单室脂质体,少数为多室脂质体,粒径绝大多数在1m以下。3、超声波分散法 将水溶性药物溶于磷酸盐缓中,加入磷脂,胆固醇与脂溶性药物共溶于有机溶剂的溶液,搅拌蒸发除去有机溶剂,残液以超声波处理,然后分离出脂质体再混悬于磷酸盐缓冲液中,制成脂质体的混悬型注射剂。经超声波处理大多为单室脂质体,所以多室脂质体经超声波进一步处理亦能够得到相当均匀的单室脂质体。4、冷冻干燥法 脂质体亦
18、可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对遇热不稳定的药物尤为适宜。先按上述方法制成脂质体悬液后分装于小瓶中,冷冻干燥制成冻干燥制剂,惟全部操作应在无条件菌条件下进行。5、其它方法,如逆相蒸发法、复乳法、熔融法、表面活性剂处理法、离心法、前体脂质体法和钙融合法等。(六)脂质体的作用特点 脂质体在体内细胞水平上的作用机制有吸附、脂交换、内吞(endocytosis)、融合(fusion)等。1、膜间转运与接触释放体内作用途径2、吸附与融合3、内吞脂质体广泛用作抗癌药物载体,具有以下作用特点:1、淋巴系统定向性 抗癌药物包封于脂质体中,能使药物选择性地杀伤癌细胞或抑制癌细胞的繁殖,增加药物对淋巴的定向性,使抗癌药物对
19、正常细胞和组织无损害或抑制作用,改变药物在组织中分布。因此,用脂质体为载体的抗癌药物新剂型能使药物的疗效提高,减少剂量,降低毒性,减轻变态和免疫反应。如甲氨蝶呤的脂质体给小鼠静脉注射后,被巨噬细胞吞噬速度快,不象游离药物3小时内即被肾排泄;6小时后在肝、脾、肾、肠、肺等组织中的浓度比游药物高20倍。Juliano等对放线菌素D、长春花碱、柔红霉素、阿糖胞苷脂质体的体内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制成脂质体后组织内分布大大改变,在组织中包封的药物量大大增加。如阿糖胞苷脂质体注射16小时后,包封药物在肝中的浓度比游离药物大68倍,包封的阿糖胞苷在316小时内消除很少,尤其在肝中;放线菌素D脂质体注射3小时
20、后,各种组织中包封的药物为游离的2-20倍;丝裂霉素C包封于脂质体中,静脉给药后,此超微粒载体能透入癌细胞内,然后逐渐释放药物,引起癌细胞裂解与死亡。有关抗癌药物采用脂质体为载体的报导很多,其它尚有氟脲嘧啶、博莱霉素、门冬酰酶、8-氮杂鸟嘌呤、6-巯嘌呤等。这些化疗药物包封于脂质体中,给带瘤小鼠腹腔注射后,存活率和存活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脂质体中药物释放过程 包在脂质体内药物释放,有的是通过内吞作用被体内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细胞作为外来异物所吞噬。有的是融合作用(Fusion),即脂质体的膜材与细胞膜构成物相似而融全进入细胞内。凡带电荷和液体中性的脂质体主要通过细胞内吞作用进入溶酶体,然
21、后裂解释放出药物。由于溶酶体的通透性有限,故分子的药物就不能释放到细胞的其它部位,而融合作用往往不受这种限制,因此脂质体的释放药物是具有选择性的。3、使抗癌药物在靶区具有滞留性 由于肿瘤细胞中含有比正常细胞较高浓度的磷酸酶及酰酶、因此将抗癌药物包制成脂质体,不仅由于酶使药物容易释出,且可促使药物中肿瘤细胞部位特异地蓄积。因此,如将包封于脂质体的抗癌药物直接注入瘤体,能使局部有效的药物浓度维持较长的时间,利于杀癌细胞。4、脂质体在体内的生物运转 静脉注射甲氨喋呤脂质体制剂,考察它的血药浓度及各脏器的分布。结果显示与静注单纯的甲氨喋呤喋比较,脂质体制剂长时间高浓度地滞留于血液中,而尿中排泄却显著迟
22、缓。且经超声波处理的脂质体比用薄膜分散法制成的脂质体维持更高的血药浓度。如以对照(静注甲氨喋呤水溶液)4小时的血药浓度为1,则薄膜分散法制剂的血药浓度为10,超声波处理的脂质体制剂为70。各脏器中的分布浓度差别更大,对照组中,各脏器的分布浓度都很低,而脂质体制剂组中,脾和肝的分布浓度非常高,这种体内分布的奇特现象可能与脂质体所带电荷状态以及它与脏器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形式相关。5、延缓释药 药物包封于脂质体后在体内延缓释放,延长作用时间,如将白蛋白、放线菌素D和5氟脲嘧啶包封于经超声波处理的大脂质体中,注射于小白鼠睾丸中能延缓释药。6、控制药物在组织内分布与在血液内的清除率 小分子药物如氟脲嘧啶等
23、可以从载休扩散到血液中;大分子药物如酶类不易扩散,主要转运到肝和脾,而放线菌素D、秋水仙碱则留在载体内并到达靶区。文献报导当柔红霉素分别与NAD(辅酶)和聚谷氨酸结合时,能大大增加这两种药物在脂质体中的滞留时间。通过改变脂质体的面积大小,表面电荷和组成成份,可以改变脂质体在给药部位的消除速度以及进入靶区的速度。毫微型的脂质体经静脉注射后,在血液中可维持较长时间,并可直接到达肿瘤组织内,而同样的脂质体经肌肉注射后,则集中于淋巴结中。7、对瘤细胞的亲合性 国内文献报导利用显微放射自显影方法,研究H-油酸在艾氏腹水癌细胞的代谢定位。取接种艾氏腹水癌细胞7天后的小白鼠,将H-油酸的剂量以100mg/k
24、g由小鼠尾静脉注入,1小时后的显微放射自显影表明,H-油酸分布在腹水癌细胞周围,可以看到大量的H-油酸的放射性铝颗粒定位在癌细胞膜上,并具有一定亲合力。油酸在艾氏腹水癌的代谢定位,尤其是在细胞核及分裂相细胞的纺锤体中分布,可能与油酸的抗癌作用密切相关。8、其他用途 除了抗癌药物外,亦有其它药物如锑制剂包成脂质体,疗效也明显增加。据文献报导将抗利什曼原虫病的锑剂制成脂质体,对利什曼原虫感染的田鼠进行疗效实验,在两组田鼠感染三天后。分别给药,10天或17天后观察达到扑灭原虫率99.8%所用的剂量,脂质体组为4 mg/kg体重,而对照组(不包成脂质体)416mg/kg。因此包成脂质体的锑剂的疗效比不
25、包者高100倍左右,所以锑剂包成脂质体对治疗细胞内寄生虫感染的疾病尤为适用。酸不稳定性抗生素如青霉素G或V的钾盐口服容易被胃酸破坏,如制成脂质体,则可保护和改善不稳定性抗生素的口服吸收效果。二、乳剂(一)概述乳剂(emulsions)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在另一种与之不相混溶的液体连续相中所构成的一种不均匀液体分散体系。乳剂的靶向特征是对淋巴的亲和性。(二)淋巴定向性药物经淋巴转运的可能途径:1、由血液循环向淋巴转运;2、由消化道向淋巴转运;乳剂口服小肠淋巴胸淋巴管(而不是进入肝门静脉)3、由组织向淋巴转运。(三)乳剂的释药机制1、透过油膜扩散;2、载体传递转运;3、胶束转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化学 靶向 制剂 复习 过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