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2023 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通关考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试题库带答案解析单选题(共单选题(共 5050 题)题)1、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能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A.信度B.难度C.区分度D.效度【答案】D2、一般而言,把学习成败归因于以下哪一因素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A.努力程度B.能力高低C.任务难度D.运气好坏【答案】A3、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研究方法是()。A.实验研究B.行动研究C.叙事研究D.调查研究【答案】C4、小学生李芳缺乏安全感,行为退缩,性格胆怯,经常爱撒谎,做事情消极被动,这可能是
2、由()教养方式造成的。A.民主型B.放纵型C.权威型D.自由型【答案】C5、班级授课制是现代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对于班级授课制的评价之中,班级授课制最不利于()A.高效教学?B.因材施教?C.教师主导?D.集体活动【答案】B6、蚯蚓不能在在干燥的环境中生活,是因为()A.蚯蚓是穴居动物,怕光B.神经系统受到刺激C.体表水分散发,失水过多D.蚯蚓刚毛不能协调运动【答案】C7、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是()。A.自然情景观察B.实验室观察C.结构式观察D.非结构式观察【答案】C8、下列评价类型中更适合用于选拔人才的是()。A.诊断性评价B.个体差异内评价C.相对性评价D.绝对性
3、评价【答案】C9、教师在教学中贯彻系统性教学原则,以下哪一项不是对于教师的基本要求?()。A.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B.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C.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D.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答案】B10、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得到教师的关注、赏识与期望后常常表现出更积极的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A.蝴蝶效应B.鲶鱼效应C.马太效应D.罗森塔尔效应【答案】D11、无论是清晨、中午还是傍晚,我们都会把中国的国旗看作是鲜红色的,这是知觉的()。A.恒常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整体性【答案】A12、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A.倒 U 型曲线B.U 型曲线C.线性关
4、系D.函数关系【答案】A13、沈从文小时候经常逃学,而且长时间对老师的批评、斥责非常抵触,但是他的一位姓毛的小学老师利用校园里的一棵楠树激发了他的进取心,沈从文最终成了杰出的作家。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学生具有发展的()。A.普遍性B.现实性C.可塑性D.差异性【答案】C14、学会写“石”字后有助于学习写“磊”,这种迁移符合()。A.水平迁移B.顺向迁移C.垂直迁移D.具体迁移【答案】D15、张涛同学参加了课外机器人小组活动,不久,他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说明课外活动()。A.是学生发展的主要渠道B.决定了学生的终身发展C.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D.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答案】C16
5、、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循序渐进、以理服人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的德育原则是()A.导向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启发性原则D.疏导原则【答案】D17、学校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媒介,旨在体现教育理念,实现与人功能。在课程分类中,这属于()。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显性课程D.隐形课程【答案】D18、王老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先出示周总理遗像,然后用幻灯放映一组组感动人心的画面,让学生整体感知,再配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诵读。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放开歌喉,唱唱有关周总理的歌,有了初步感知后,才导入新课。请问,王老师采用了()。A.直接导人B.直观
6、导入C.情境导入D.复习导入【答案】C19、教学目标与任务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实现技能、技巧性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是()。A.陶治法B.讨论法C.练习法D.讲授法【答案】C20、“亲其师,信其道”体现了()的作用。A.道德动机B.道德情感C.道德认知D.道德行为【答案】B21、班级目标管理是由()提出的。A.埃拉斯莫斯B.德鲁克C.马卡连柯D.舒尔茨【答案】B22、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A.婴儿期B.幼儿期C.童年期D.少年期【答案】D2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遗传B.环境C.个体差异D.个人努力【答案】B24、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7、A.教学B.政治思想教育C.政治课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答案】D25、(2020 年真题)199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宗迪恩会议上提出:“每一个人一无论他是儿童、青年还是成人一都应能获益于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这是提倡教育应具有()。A.全面性B.全民性C.基础性D.义务性【答案】B26、难以充分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制D.能力分组制【答案】B27、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A.共同的奋斗目标B.班主任的要求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D.共同的活动【答案】A28、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家长督促和检查孩子完成作业,其承
8、担的角色为()。A.志愿者B.决策者C.支持者D.学习者【答案】C29、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人,又通过直接管理个人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答案】B30、同一个问题在以前历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都呈现出各个层面的问题,把它们糅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思考、类比、归纳、总结、改进,以达到温故知新之效。这属于()A.横向反思B.纵向反思C.集体反思D.个人反思【答案】B31、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进行思维的。该观点要求小学教学应当遵循()。A.启发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
9、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答案】B32、199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宗迪恩会议上提出:“每一个人一无论他是儿童、青年还是成人一都应能获益于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这是提倡教育应具有()。A.全面性B.全民性C.基础性D.义务性【答案】B33、教师在讲授贺知章的咏柳时,挑选了三首乐曲,让同学们根据语境选择一首。这种教学方法是()A.讨论法B.讲授法C.演示法D.练习法【答案】C34、小林又一次偷拿水果摊上的水果,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老师批评他:“为什么总是拿别人的东西”。小林低头回答“我也知道不对,就是有时忍不住。”这说明小林缺乏()A.道德认识教育B.道德情感教育C.道德意志教育D
10、.道德行为教育【答案】C35、孟禄认为“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是教育起源说中的()。A.生物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劳动起源说D.交往起源说【答案】B36、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A.作出分析B.作出判断C.进行评估D.作出决策【答案】D37、20 世纪 20 年代,抱着教育救国思想,从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实践生活教育理论,著有中国教育改造的教育家是()。A.徐特立B.鲁迅C.陶行知D.梁启超【答案】C38、发挥教育合力必须注意三种教育形态的有机结合,这三种教育形态是以下哪三种?()A.B.C.D.【答案】C39、教
11、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A.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B.促进生产发展,服务经济建设C.加速年青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D.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答案】C40、教育专著、论文、文集、教育家评传等属于()。A.工具性文献B.理论性文献C.经验性文献D.事实性文献【答案】B41、小斌既想得高分又不愿意努力学习,这种心理冲突属于()。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C.趋避式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答案】C42、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可将教学评价分为()A.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B.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C.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D.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答案】B4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12、。A.桑代克B.贾德C.奥苏伯尔D.布鲁纳【答案】C4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B.转变旧的学习方式C.倡导建构的学习D.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答案】D45、虽然小明的期末测试成绩不高,但与其中相比有所提高,老师仍颁给他“学习进步奖”这种评价属于()A.相对性评价B.绝对性评价C.个体内差异性评价D.综合性评价【答案】C46、()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A.操行评定B.成绩评定C.素质评定D.道德评定【答案】A47、法国文学家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第一时间给他的小学老师写了一封信表
13、示感谢。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A.复杂性B.延续性C.创造性D.示范性【答案】B48、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行动研究B.撰写日记C.观摩讨论D.案例分析【答案】A49、我国地域辽阔、南北差异较大,为了使教学不脱离实际,必须补充必要的乡土材料,这体现了()A.启发性原则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C.巩固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答案】B50、小红非常喜欢文学作品,所以上语文课时特别认真。这种学习动机属于()。A.认知的内驱力B.附属内驱力C.生理的内驱力D.自我提高的内驱力【答案】A大题(共大题(共
14、1010 题)题)一、下面是甲、乙两位老师对阿 Q 正传一课的教学处理,读后请写一段比较性评析。甲:教师安排 7 节课,第一节课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介绍写作背景,通读第一二章,正音释义;第二节课通读第三章至结束,正音释义。第三节课分析序及第一二章,第四节课分析第三四五章,第五节课分析其余章节,第六节课归纳人物性格特点,第七节课归纳课文的写作特点并总结教学要点。乙:教师安排 4 节课。第一节课指导学生自读全文并就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写出百字短评。第二节课前后四人为一组,形成 10 个表演小组,讨论确定表演内容、组内分工、彩排时间等,教师巡回指导。第三、四节课课堂表演,抽签决定表演顺序,各组表演时间为
15、 5 到 8 分钟。每节课结束前 58 分钟进行课堂自由评论,教师适当点拨。最后评出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表演、最佳道具、最有创意等大奖。最后每人以观组表演“XXX”片断为副标题的艺术小评论。问题 1简答题指出两种教学处理的各自特点。问题 2简答题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论特别是新课改的理念出发比较这两种教学处理的优劣。【答案】1、从特点看。甲教师的教学处理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处理方法,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过程五环节及前苏联文学课教学过程的影响较大,教师努力从字、词、句,讲到语法、修辞、人物、写作方法等等,特别突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乙教师的处理具有较大的创新性,是新课程改革中产生的体验型教学,
16、它综合了活动课、讨论课、研究课等多种课型,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注重学生在动手中体验感悟。2、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论来看,虽然这两种教学处理具有共同的优点,例如目的性明确、教学环节清楚、教师主导作用明显、紧扣教材。但相比之下,乙教师的处理要优于甲教师的处理。理由主要有五个:甲教师的处理过程机械,形式单一,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乙教师的处理则形式灵活,丰富多变,因此,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甲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知识传授者,因此,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结果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乙教师则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予引导者。达到了“导而弗牵”的要求。通过活动的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教师资格 小学教育 教学 知识 能力 通关 考试 题库 答案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