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01总论.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医内科学-01总论.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01总论.ppt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内科学总论河南中医学院 刘培民2本学期中医内科考试方法n形成性考核成绩40%考勤、提问等方面内容 平时作业、阶段性测验等方面内容 专题讨论、小组学习、学习记录、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面内容 教学实践活动、实验报告等方面内容 其它自选形式考核方式n终结性考核成绩60%3主要教学内容n概述n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n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n辨证与辨病关系n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与特点n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4概述n定义:中医内科学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n大方脉:北宋官方卫生机构医学分科中方脉科的一种,专门治疗成年人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内科。n杂
2、医:即中医内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5概述n性质: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学习与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n范围:外感和内伤 外感病:伤寒论、温病学/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内伤病:脏腑辨证为主/金贵要略以及后世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指导辨证施治的论著等。6概述n内科与外科的区别 凡是需要外科手术解决的疾病划归外科学的范畴,凡是不需要外科手术来治疗的疾病归到内科。7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1)n萌芽阶段(春秋战国以前/殷商时代-周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基础理论:以朴素的哲学思想作为载体,将过去的临床经验加以归纳、总结n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胃肠痛、蛊病n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n周朝将
3、医学分科为疾医(内科)、疡医(外科)、食医(营养医)、兽医8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2)n奠基阶段(春秋-秦汉)n内经核心思想:总结先人经验,把阴阳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人体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法则、养生、保健等,一直到今天。不仅教我们治病,更重要的教我们怎么不生病,即“养生”,“斗而铸兵,渴而掘井,不亦晚乎”。n伤:以六经论外感疾病,以脏腑讨论杂病,形成了完整的辩证论治理论体系。此乃大智慧,理法方药环环相扣,113个方至今常用。9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3)n成长阶段(两晋-金元时期)n代表著作代表著作n脉经脉学理论与操作方法系统化n诸病源候论病理专著n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病因专著n学术理
4、论的创新学术理论的创新n 金元四大家为中医内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临床经验10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4)n形成阶段(明清)n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n王纶名医杂著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元素、杂病用丹溪n张介宾景岳全书:提出一些见解,对辨证论治做出了重要贡献n温病四大家:代表人物叶桂/天士、薛雪/生白、吴塘/鞠通、王士雄/孟英11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5)n发展阶段(新中国时期)n确立了中西医结合的方针n培养了中西医结合的人才n进行了大量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与研究n采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理论12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n分类: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n命名:病因:风温、暑温;病机及病理产
5、物:郁证、厥证;病位结合病因病机:肺痈、胸痹;主要症状:咳嗽、眩晕;主要体征:黄疸、鼓胀;取类比像:中风、霍乱;特殊临床表现:消渴、哮证。13病、证命名问题(补充)病名缺乏特异性 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表现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异性。如果以普遍的症象作为疾病的命名,无特异的标志,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14病、证命名问题(补充)病名反映不出疾病的本质 疾病的命名,应名符其实,这个“实”是指疾病的本质。名实相符,辨证施治才能有的放矢,否则辨证就成为无的之矢。15病、证命名问题(补充)病名范畴的扩大影响辨治的准确性 疾病的概念,应有一定的范畴,紧扣病机及治法。若范畴太大,无确切的针对性,容易与其它病和证的混同
6、,并伴随产生很多相应冶法。适应性越多,准确性和特异性就会越差,治疗就会陷入盲目性。16病、证命名问题(补充)证型缺乏病性病位指标 在每种疾病范畴之内,所分化出来的证型各有不同。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病因、病性、病位的差异,并形成不同的病机,从而确定不同的治疗原则。倘若缺乏上述某一指标,就很难辨出准确的证。17病、证命名问题(补充)证型分级不确导致混乱及重复 疾病范畴较大,采取分级命证,大证分小证,于辨证当然有利。但证型分级不确,则会分化出各式各样的小证,以致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及混乱。18辨证与辨病关系1)何谓病、证、症 病:病:即疾病,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特定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正邪相争为基本形式的
7、完整的病理过程。症:症:即症状,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属于对疾病的感性认识。证:证:即证候,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2)中医的辨证与辨病(下页)19中医的辨证与辨病(1)n所谓辨证,即辨别证候,就是中医用四诊的方法,收集病人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病史,再运用中医理论加以分析,综合和归纳,找出各个症状、体征、病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判断疾病发生的原因、病位、病性,以此得出“证候”概念。n中医临床从来就少不了“辨病论治”的方法。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n辨证是对疾病阶段性的认识,辨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认识。中医临床总的趋势是在辨病和辨证相互结合的基础上,逐渐从辨病论治辨证论治
8、,从共性医学个体医学。治病与治证并重,两种方式相互补充。20中医的辨证与辨病(2)“病”和“证”的关系,还表现在临床上的“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n“同病异治”如感冒,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之异,分别治以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再如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治法也有异,也属同病异治,例:肺痈成痈期治以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溃脓期治以清热解毒,化瘀排脓。n“异病同治”如胃脘痛、呕吐、泄泻等不同病均出现饮食停滞证时,可采用消食导滞之法同治。再如泄泻、脱肛、眩晕、淋证、癃闭、内伤发热等,凡因中气不足所致者,皆可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21中医的辨证与辨病(3)n金寿山在金匮诠释自序中指出:能辨证而不识病,可谓只见树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内科学 01 总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