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制造技术-第十七章-掺杂教学文案.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制造技术-第十七章-掺杂教学文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制造技术-第十七章-掺杂教学文案.ppt(7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1 微电子制造技术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制造技术-第十七章-掺杂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2 微电子制造技术本章重点本章重点1.解释掺杂在芯片制造过程中的目的和应用;2.讨论杂质扩散的原理和过程;3.了解离子注入相对于热扩散的优缺点;4.讨论剂量和射程在离子注入中的重要性;5.列举并描述离子注入机的5各主要子系统;6.解释离子注入中的退火效应和沟道效应;7.描述离子注入的各种应用。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3 微电子制造技术表表17.1 17.1 半导体制造常用杂质半导体制造常用杂质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4 微电子制造技术 掺杂在芯片制造中的应用掺杂在芯片制造中的应用N-沟道晶体管
2、P-沟道晶体管 LI oxidep 外延层p+硅衬底STISTISTIn+p+p-welln-wellp+pp+pp+n+nn+nn+ABCEFDGHKLIJMMNOn+nn+p+pp+Figure 17.1 具有掺杂区的CMOS结构 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5 微电子制造技术表17.2 CMOS 制作中的一般掺杂工艺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6 微电子制造技术掺掺 杂杂 区区 硅片的掺杂是在单晶硅生长过程中完成的,可以形成p型或者n型硅。在芯片制造过程中有选择地引入杂质是为了实现各种器件结构。杂质是通过硅片上的掩膜窗口有选择性地进入硅的晶体结构中,形成掺杂区(见图17.3)。描描述述掺掺杂杂区区的
3、的特特性性参参数数有有掺杂量掺杂量(包括杂质的分布形式包括杂质的分布形式)和结深。和结深。掺杂区杂质的类型可以与硅片的类型相反,也可以与硅片的类型相同。掺杂区的类型由p型转变为n型或者相反的情况,就形成了pn结。硅片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要经历多次高温工艺,而每次的高温工艺都会造成杂质在硅中的扩散,从而改变掺杂区的原始参数并影响器件性能。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7 微电子制造技术氧化硅氧化硅p+硅衬底掺杂气体N扩散区Figure 17.3 硅片中的掺杂区 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8 微电子制造技术扩扩 散散扩散原理三个步骤预淀积推进激活掺杂剂移动固溶度横向扩散扩散工艺硅片清洗杂质源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4、9 微电子制造技术扩散的概念扩散的概念 扩散是一种自然的物理过程,扩散的发生需要两个必要的条件:浓度差及过程所必须的能量。掺杂区和扩散结的形成含有杂质的气流扩散炉管+表示P型杂质原子-表示N型杂质原子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10 微电子制造技术在间隙位置被转移的硅原子SiSiSiSiSiSiSiSiSic)机械的间隙转移SiSiSiSiSiSiSiSiSia)硅晶体结构b)替位扩散SiSiSiSiSiSiSiSi空位杂质d)间隙扩散SiSiSiSiSiSiSiSiSi在间隙位置的杂质Figure 17.4 硅中的杂质扩散 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11 微电子制造技术固态扩散的目的固态扩散的目的在晶
5、园表面薄层产生一定数量的掺杂原子在晶园表面下的特定位置处形成np(或pn)结在晶园表面薄层形成特定的掺杂原子分布结的图形显示结的图形显示 理想的 横向扩散Figure 17.5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12 微电子制造技术Table 17.3 1100 C 下硅中的固溶度极限下硅中的固溶度极限Table 17.3 固溶度:某种杂质在特定温度下能溶入到固体中的 最大杂质数量。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13 微电子制造技术扩扩 散散 工工 艺艺完成扩散过程所需的步骤:1.进行质量测试以保证工具满足生产质量标准;2.使用批控制系统,验证硅片特性;.3.下载包含所需的扩散参数的工艺菜单;4.开启扩散炉,包括温
6、度分布;5.清洗硅片并浸泡氢氟酸,去除自然氧化层;6.预淀积:把硅片装入扩散炉,扩散杂质;7.推进:升高炉温,推进并激活杂质,然后撤除硅片;8.测量、评价、记录结深和电阻。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14 微电子制造技术表表17.4 17.4 扩散常用杂质源扩散常用杂质源SEMATECH“Diffusion Processes,”Furnace Processes and Related Topics,(Austin,TX:SEMATECH,1994),P.7.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15 微电子制造技术典型的杂质(或载流子)在硅片内的深度分布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16 微电子制造技术扩散层中杂质原子
7、的浓度分布扩散层中杂质原子的浓度分布 实际上由于扩散层的结深相对于平面尺寸来讲要小的多,所形成的pn结基本上可看作平行于表面的。这样,菲克第二定律就可写成:其物理意义为:存在浓度梯度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变化某处浓度的变化(增加或减少)是扩散粒子在该点的积累或流失的结果。求解上述扩散方程,就可以得到浓度随时间和位置的函数关系。不过随着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不同,其解的形式就有所不同。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17 微电子制造技术预淀积(恒定表面源扩散)预淀积(恒定表面源扩散)恒定表面源扩散是指扩散过程中硅片始终处于含源的气氛中,即硅片表面浓度始终保持不变,只是随时间的变化扩散层中的杂质数在增多,预淀积
8、后的杂质分布可由以下初始和边界条件解得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18 微电子制造技术影响扩散层参数(结深、浓度等)的几个因素:杂质的扩散系数 杂质在晶园中的最大固溶度预淀积后的杂质分布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19 微电子制造技术再分布(有限源扩散)再分布(有限源扩散)有限源扩散是指在扩散过程中,杂质源限定于扩散前淀积在硅片表面薄层内的杂质总数不变,依靠这些有限的杂质向硅中扩散,随着时间得增加,结深增加,表面浓度下降。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20 微电子制造技术通常情况下,再分布和氧化同时进行。在此过程中杂质的推进使结深、表面浓度、扩散层薄层电阻达到设计要求的同时,在扩散层表面同时形成一定厚度的氧化层。
9、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21 微电子制造技术薄层(方块)电阻薄层(方块)电阻 标志扩散层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器件生产过程中着重控制和检验的参数之一,因为电阻本身的物理意义是反应了被测物体电导率的大小(或载流子浓度的多少)。对如图所示的正方形扩散 层,若在图示方向加上电流,可测得薄层的电阻值为:Rs=L/LXj=/Xj(/方块)为电阻率,由此可见薄层电阻只与电阻率和薄层的厚度(Xj)有关,而与边长无关。由于薄层电阻测量简单,工艺过程中常用测量它来判断扩散层的质量是否符合工艺设计要求。LLxjI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22 微电子制造技术四探针测量薄层电阻四探针测量薄层电阻 在工艺线上,广泛使用测量
10、方块电阻的方法是四探针法。要求两探针间的距离应小于膜层的厚度。S:探针之间的距离 常量4.53是在探针间距很小且薄层尺寸无限大的假设下的修正系数。WaferRVoltmeterConstant current sourceVIrs=VIx 2ps(ohms-cm)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23 微电子制造技术用于测量样品电阻率的方法四探针测量法范德堡测量法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24 微电子制造技术练习题:制造一个NPN晶体管,首先在1100下进行硼(B)预淀积扩散,扩散时间20分钟,然后在1100下做推进(再分布)扩散。假若推进扩散的时间是30分钟,试求推进后的结深应为多少?推进后表面浓度是多少?
11、假设衬底浓度为1015cm-3,(已 知 1100时 硼 在 硅 中 的 最 大 固 溶 度 是51020/cm3,扩散系数D=510-12cm2/S)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25 微电子制造技术离离 子子 注注 入入 离子注入是先进半导体制造过程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掺杂技术。其特点是能够重复控制掺杂的浓度和深度(如图17.5所示),因而在几乎所有的应用中都优于扩散。它已经成为满足 0.25 m 特征尺寸和大直径硅片制作要求的标准工艺。离子注入工艺在离子注入机内进行,它是半导体工艺中最复杂的设备之一。离子注入的优点:离子注入的优点:1.精确控制杂质含量;2.很好的杂质均匀性;3.对杂质穿透深度有很好
12、的控制;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26 微电子制造技术控制杂质浓度和深度控制杂质浓度和深度a)低掺杂浓度(n,p)和浅结深(xj)Mask掩蔽层Silicon substratexj低能低剂量快速扫描束扫描掺杂离子离子注入机b)高掺杂浓度(n+,p+)和深结深(xj)Beam scan高能大剂量慢速扫描MaskMaskSilicon substratexjIon implanterFigure 17.5 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27 微电子制造技术4.产生单一粒子束;5.低温工艺;6.注入的离子能穿过掩蔽膜;7.无固溶度极限。缺点是高能杂质离子轰击硅原子将对晶体结构产生损伤。所幸的是大多数甚至所有的
13、晶体损伤都能用高温退火进行修复。另一个缺点是注入设备的复查性,然而,这一缺点被注入机对剂量和深度的控制能力及整体工艺的灵活性所弥补。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28 微电子制造技术离子注入参数离子注入参数剂量:剂量:表示注入硅片表面单位面积的离子数,通常用 Q 表示:Q=It/enA其中,Q=剂量,单位:原子数/每平方厘米 I=速流,单位:库仑/每秒(安培)t=注入时间,单位:秒 e=电子电荷,n=离子电荷,A=注入面积 当正杂质离子形成粒子束,它的流量被称为粒子束电流。粒子束电流的量级是定义剂量的一个关键变量。如果电流增大,单位时间内注入的杂质原子数量也增大。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29 微电子制造
14、技术射射程程:是指离子注入过程中,离子穿入硅片内总的距离。射程与注入离子的能量有关。而离子的能量又是从加速电势差中获得的。离子注入中的能量一般用电子电荷与电势差的乘积,即电子伏特(ev)来表示。例如,如果一个带正电荷的离子在电势差为100KV的电场中运动,它的能量就是:KE=nv=1*100KV=100keV 注入离子的能量越高,意味着杂质原子穿入硅片的深度越大,即射程就越大。而射程和结深相关,所以控制射程就意味着控制结深。高能注入机的能量可达到 23MeV,低能量注入机的能量目前已经下降到约200eV,能够掺杂非常浅的源漏区。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30 微电子制造技术人射粒子束硅衬底对单个离
15、子停止点RpDRp杂质分布Figure 17.7 杂质离子的射程和投影射程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31 微电子制造技术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32 微电子制造技术注入能量(keV)投影射程 Rp(mm)101001,0000.010.11.0BPAsSb注入到硅中Figure 17.8 注入能量对应射程图 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33 微电子制造技术投影射程(实线和左轴)及标准偏差(虚线和右轴)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34 微电子制造技术投影射程(实线和左轴)及标准偏差(虚线和右轴)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35 微电子制造技术 入射离子的能量损失模型入射离子的能量损失模型 在入射离子进入靶时,每个离子的
16、射程是无规则的,但对大量以相同能量入射的离子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统计规律性。在一定条件下,其射程和投影射程都具有确定的统计平均值。为了确定入射离子的浓度(或射程)分布,首先应考虑入射离子如何与靶中原子核和电子发生碰撞而损失能量的过程。因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差别很大(几个数量级),所以这两种碰撞机构的情况是不同的。因此,可以把入射离子能量的损失分为两个彼此独立的过程,即入射离子和原子核的碰撞及入射离子和电子的碰撞两个过程来处理。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36 微电子制造技术SiSiSiSiSiSiSiSiSiSiSiSiSiSiSiSiSiSiSiSiSiSiSiSiX-射线电子碰撞原子碰撞被移动的硅
17、原子携能杂质离子硅晶格Figure 17.9 注入杂质原子能量损失模型 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37 微电子制造技术轻离子冲击重离子冲击Figure 17.10 轻离子和重离子引起的晶格损伤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38 微电子制造技术入射粒子在硅片中的分布入射粒子在硅片中的分布 入射粒子在硅片中的分布,一般取如下形式的高斯分布函数,即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39 微电子制造技术由此解得峰值浓度NMaxN(x)RPxpRP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40 微电子制造技术离子注入机离子注入机离子注入机包括以下5个部分:离子源离子源引出电极引出电极(吸极吸极)和离子分析器和离子分析器加速管加速管扫描系统扫描系统
18、工艺腔工艺腔 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41 微电子制造技术离子注入机示意图离子注入机示意图离子源分析磁体 加速管离子束等离子体 工艺腔吸出组件扫描盘电信学院 微电子学系 42 微电子制造技术离子源离子源 离子源和引出装置通常放置在同一真空腔(图17.11),用于从气态或固态杂质中产生正离子。带正电的离子由杂质气态源或固态源的蒸汽产生。通常用到的B+,P+,As+,Sb+都是电离原子或分子得到,最常用的杂质物质有B2H6,BF3,PH3,AsH3等气体。由于离子本身带电,因此能够被电磁场控制和加速。另一种供应杂质材料的方法是加热并气化固态材料,这种方法有时被用于从固态小球中获得砷As+和磷P+。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安交通大学 微电子 制造 技术 第十七 掺杂 教学 文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