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上课讲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上课讲义.ppt(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第一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可称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ATP)或称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主要由于自身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引起血小板生存期缩短,故破坏增多致血小板减少。女性多于男性;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病因与发病机制(一)血小板抗体ITP发病机理与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有关。75%患者可测出血小板自身抗体多为IgG和IgA型。抗体通过Fab片段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结合。结合了自身抗体的血小板通过与单核-巨噬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而易被吞噬破坏。难活ITP,抗血小板抗体对巨核细胞成熟有抑制作用。(二)血小板生存期缩短
2、用51铬或111铟标记ITP病人血小板生存期仅2-3天甚至仅数分钟(正常为8-10天)。被自身抗血小板抗体包裹的血小板在脾脏被“扣押”破坏。脾脏在ITP发病机理作用:(1)产生抗血小板抗体;(2)巨噬细胞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补充:ITP患者产生自体抗体的原因有:1.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与ITP发病有密切关系,其佐证有:(1)80%的急性ITP,在发病前9周左右有上呼吸道感染史;(2)慢性ITP患者,感染所致病情加重;(3)病毒感染后发生的ITP患者,血中可发现抗病毒抗体或免疫复合物(IC),这种抗体滴度及IC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寿命呈负相关。2.肝、脾作用:脾产生血小板抗体地方;血小板破坏地
3、方;体外培养证实:脾是ITP患者PAIg(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部位;肝在血小板的破坏作用与脾类似。3.遗传因素:现已证明:HLA-DRWa及HLA-DQW3阳性与ITP密切相关。ITP的发生可能受基因调控。4.其他因素:(1)雌激素作用:抑制血小板生成;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抗体结合的血小板。(2)PAIg影响血小板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可加重出血临床表现(一)起病情况急性ITP多见于儿童,起病急,大多在发病前1-3周有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病毒感染多见。慢性ITP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起病隐袭。(二)出血症状:ITP出血常是紫癜型。皮肤粘膜瘀点、瘀斑、紫癜、血疱急性型:出血症状明显,但
4、可有自限性慢性型:出血症状较轻,常以月经过多为主诉急性或慢性型若血小板过低30mg/d)才能维持患者;难以耐受者。常用的免疫抑制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素A。副作用:白细胞减少,胃肠反应,肝肾损害,周围神经炎等。应用需慎重考虑。四、高剂量静滴免疫球蛋白适用于:危重型ITP:出血明显,危及生命患者;难治性ITP:激素及脾切除无效者;不宜用激素治疗的ITP:如孕妇、糖尿病、溃疡病、高血压、结核病等;需迅速提升血小板的ITP患者,如急诊手术、分娩等。剂量:0.4g/kg.d,连用5天,有效率60-80%治疗ITP机制:封闭单核-巨噬细胞FC受体;抑制抗体产生;中和抗血小板抗体和调节机体
5、免疫反应。五、抗D血清输入适应症:儿童ITP或难治慢性ITP;输入抗D血清后Rh(D)抗原阳性ITP。注意:可引起轻度溶血;对Rh(D)阴性无效;血小板上升缓慢;不适用于脾切除后患者。六、达那唑(Danazol)弱化的雄性激素。剂量:10-15mg/kg.d(0.6-0.8g/d)分次口服机制:抑制巨噬细胞FC受体的表达,降低血小板抗体产生。副作用:雄性激素作用;肝损害。七、血小板悬液输注适应症:急性ITP血小板10-20109/L;严重出血,药物未显效时;需迅速升高血小板进行其他治疗如分娩,急诊手术等。剂量:浓缩血小板:1单位/10kg,体重(400ml血分离血小板为1单位),连续3-4天。八、其他药物治疗干扰素大剂量维生素C氨苯砜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九、一般治疗出血明显者卧床休息。应用止血药:安络血,止血敏,立止血等避免外伤禁用血小板功能拮抗剂如:双嘧达莫、阿斯匹林、消炎痛等。十、血浆置换术 消除患者血中PAIg,每次置换3000ml,连续3次以上。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