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4.痢疾.ppt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4.痢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4.痢疾.ppt(6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痢 疾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韩华刚医道虽繁而可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本节内容为2个课时。教学目的:了解痢疾的概念、传染性和流行情况;了解痢疾的预防和转归;熟悉痢疾的病因病机;掌握痢疾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要点;掌握痢疾各证候的辨证论治和疫毒痢的救治措施。教学内容:痢疾的概述(包括其定义、病名、历史沿革、范围)、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教学重点:掌握痢疾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及疫毒痢的救措施。一、一、概述(一)定义 痢疾是指由于气血邪毒凝滞于肠腑脂膜,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是一类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2、多发生夏秋季节。概述(二)源流内经称之为“肠澼”,其发病与饮食不节及湿热下注有关。诸病源候论痢病候将痢疾分为赤白痢、脓血痢、冷热痢、休息痢等21种痢病候。病机方面强调“热毒致病”:“痢由脾弱肠虚,肠虚不复,故赤白连滞,血痢者,热毒折于血,入大肠故也。”概述张仲景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制定为有名的白头翁汤与桃花汤。湿热痢:白头翁汤;虚寒久痢:桃花汤。痢疾病名首见于宋严用和济生方 痢疾论治,云:“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概述金元时代已认识到本病具有流行性,传染性,称为“时疫痢”,如丹溪心法曰:“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明清时期对痢疾的认识更趋深入,进一步阐发了痢疾的
3、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提出痢有伏积,所谓“无积不成痢也”。因外感、内伤者,根据人体所盛、气虚的不同,发病有热化、寒化二途。概述证治汇补痢疾曰:“无积不成痢,痢起夏秋,湿热交蒸,本乎天也。因热求凉,过吞生冷,由于人也。气壮而伤于天者,郁热为多。气弱而伤于人者,阴寒为甚。湿土寄旺四时,或从火化,则阳土有余,而湿热为病。或从水化,则阴土不足,而寒湿为病。”概述概述对休息痢的认识更为深刻,认为与积热未清,调理失宜,过服寒凉,元气下陷,肾虚不固有关。强调痢疾与脾肾的关系,如:医宗必读痢疾:“痢之为证,多本脾肾。在脾者病浅,在肾者病深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概述治疗方面:金人刘河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
4、则便脓自愈”。明代张景岳强调:“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痢疾:“至治法,须求何邪所伤,何脏受病。如因于湿热者,去其湿热;因于积滞者,去其积滞。因于气者调之;因于血者和之。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虚者,可以塞因塞因。”清代喻昌创“逆流挽舟”之法,创活人败毒散。并在医门法律云“引其邪而出之于外”。概述概述清代蒋宝素称痢疾为“内痈”其医略十三篇痢疾云:“治痢之法,当参人治痈之义”。名医指掌痢疾指出:“善治者,审其冷、热、虚、实、气、血之证,而行汗、吐、下、清、温、补、兜、涩之法可也”。这些治疗原则,一直指导着今天的临床。概述(三)范围西医学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及一些结肠病
5、变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二、二、病因病机病机要点病位:在肠、与肝脾肾相关基本病机: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血败肉腐。病性:初实久虚、虚实夹杂。三、三、诊断1、常见于夏秋季节,多有不洁饮食史或疫痢患者接触史。2、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赤白脓血便。3、急性痢疾起病急骤,可伴有畏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4、疫毒痢(中毒性菌痢),则见高热昏迷,惊厥,肛指取便镜检有大量红白细胞。5、辅助检查:粪便镜检或培养。四、四、鉴别诊断与泄泻鉴别相同点:二者均多发于夏秋季节,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皆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不同点:泄泻为粪质稀薄,次数增多,无脓血便,无里急后重,常伴
6、腹痛肠鸣,泻后痛减。痢疾则便脓血,伴腹痛,里急后重,便后症状不减。五、五、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虚实实证:病程短,年轻,体壮,腹痛拒按,便后里急后重症状减轻。虚证:病程长,年老,体弱,腹痛绵绵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辨证论治2、辨寒热寒证:痢下白多赤少,或晦暗清稀,无臭,面白,畏寒喜热,四肢微厥,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弱者。热证:痢下脓血,色鲜红,质稠恶臭,肛门灼热,或里急后重,口渴喜冷饮,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辨证论治3、辨疫毒痢高热不退,昏迷惊厥,急骤起病的儿童应注意。(中毒性菌痢)。4、辨邪正盛衰注意邪毒的强弱,胃气的虚实,阴液的存亡,阳气的消长。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
7、1、根据寒、热、虚、实确定治疗原则。初痢宜通,久痢宜涩(补),热痢清之;初痢实证常用方法:清肠、清热、解毒、化湿、燥湿。寒热交错者,温清并举;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辨证论治2、调和气血 痢疾为患,不论虚实,肠中总有滞,气血失于调畅。因此,消导去滞,调气和血行血为治痢的基本方法。3、存胃气 顾护胃气应贯穿于治痢之始终。辨证论治4、虚证久痢,脾胃亏损,阳气不振,滑脱不禁,宜用温养之法,兼以收涩固摄,慎用攻伐之品。5、治疗禁忌: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以免留邪或伤正气。辨证论治初痢宜通,久痢宜涩;赤者重用血药,白者重用气药。初期多属实证;久病之后,多属虚证。治疗始终宜以照顾胃气为本。六、
8、六、分证论治(一)湿热痢1、辨证依据(1)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2)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发热恶寒,头痛身楚,口渴发热;(3)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分证论治2、治法:清热解毒,调气行血。3、方药:芍药汤。芍药、当归、甘草:补血和营,缓急止痛;黄芩、黄连、大黄:清热化湿解毒,推荡积滞;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以除后重;肉桂:反佐,防苦寒伤中与冰伏湿热之邪。分证论治4、临床应用兼有表证者,用活人败毒散解表举陷,逆流挽舟;身热汗出,脉促,表邪未解,里热炽盛者,用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夹食滞者,可加用枳实导滞丸;表证已减,痢尤未止,加香连丸调气清热。分证论治(二)疫毒痢1、
9、辨证依据(1)起病急骤,壮热,痢下鲜紫脓血;(2)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明显,甚或四肢厥冷,神昏谵语,痉厥抽搐;(3)舌红绛,苔黄燥,或苔黑滑润,脉滑数或脉微欲绝。分证论治2、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3、方药:白头翁合芍药汤。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黄连、黄芩、黄柏、秦皮、大黄:清热解毒化湿。芍药、当归、甘草:补血和营,缓急止痛;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以除后重;肉桂:反佐,防苦寒伤中与冰伏湿热之邪。分证论治4、临床应用腹痛,里急后重明显者加芍药汤调气和血;夹食滞,加枳实、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积滞甚者,痢下臭秽难闻,腹痛拒按,加大承气汤通腑泄浊,消积下滞;分证论治(三)寒湿痢1、辨证依据(1)腹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内科学 课件 第三 痢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