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ppt
《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ppt(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的社会文化模式文化适应模式社会文化理论一、文化适应模式一、文化适应模式1.文化适应模式的提出2.文化适应模式的具体内容3.关于文化适应模式的争议文化适应模式的提出1973年,舒曼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项为期10个月的纵向研究,通过记录自然产出以及诱导的语言材料,考察6位移民到美国的西班牙学习者在自然状态下习得英语的情况。6名被试中,一位33岁的被试alberto,他的英语水平几乎没有提高。舒曼探究alberto习得缓慢的原因。舒曼提出三种可能:认知能力问题、年龄问题、学习者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问题。为了检验第三种可能,舒曼对Albert
2、o语言分析,得出:他的语言中具有明显的洋泾浜语特征。(否定,no+verb)原 因 说洋泾浜语的人和说标准目的语的群体之间缺乏紧密的社会联系 与第三种可能相近舒曼将舒曼将AlbertoAlberto与其他与其他5 5位被试进行比较,得出:位被试进行比较,得出:1.从社会距离上看,相较于其他5位来自技术移民群体的被试,Alberto所在的工人移民群体和美国社会十分疏远。2.从心里距离上看,Alberto不愿意与美国人、美国社会接触,甚至采取逃避的态度。为第三种可能提供了更多证据 提出“洋泾浜假设”(1976),后更名为“文化适应模式”(1978)文化适应模式的具体内容核心内容: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
3、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过渡到适应的连续统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文化适应”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方面都能融入目的语群体之中。舒曼假定,文化适应的程度与第二语言习得水平之间存在着理想的对应关系。文化适应程度的每一个等级都与第二语言习得的某个水平相对应。(一)社会距离(一)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social distance)1.1.定义定义社会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group)和目的语群体(targetlanguage group)之间的关系,它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
4、语群体接触的程度,因而也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的提高。2.2.内容内容八项因素八项因素(1)“社会主导模式”(social dominance patterns)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与目的与群体的平等程度,包括“主导地位”(二战,日本,汉语)、“从属地位”(美国西部印第安人)、“平等地位”(现在学习外语)三个等级。平等地位最利于第二语言习得。平等程度不同,对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影响也不同。(2)“融入策略”(integration strategies),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包括“同化策略”(移民家庭青少年)、“保留策略”(老年人)、“适应策略”
5、(中年人)三种。通化策略、适应策略利于二语习得。(3)“封闭程度”(enclosure),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和目的语群体共同享用社会设施、共同工作的程度。封闭程度低,两个群体接触多,会为语言习得创造好的环境。(中年人和老年人)(4)“凝聚程度”(cohesive)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内部成员间的密切程度。(北语的韩国人和尼泊尔人)紧密程度低,学习者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与目的语群体交流,第二语言习得效果好。(5)“群体大小”(size),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人数的多少。在舒曼看来,紧密程度和群体大小这两个因素直接相关,群体小,紧密程度低,习得效果好,群体大,紧密程度高,习得效果与之相反。(6)“文化相似
6、性”(congruence or similarity),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的文化与目的语群体文化的相似程度。相似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习得。(日、韩敬语)(7)“态度”(attitude),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对目的语群体的整体态度。正面态度和负面态度两种,正面态度有利于习得。(8)“打算居住的时间”(intended length of residence),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是否打算在目的语群体所在国长期居住。打算长期居住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更可能与目的语群体频繁交流,因而会获得更好的习得效果。社会距离社会主导模式融入策略封闭程度凝聚程度群体大小文化相似性态度打算居住时间有利于习有利于习得
7、得平等地位平等地位同化同化适应适应程度低程度低程度低程度低小小高高正面正面长长不利于习不利于习得得主导地位主导地位从属地位从属地位保留保留程度高程度高程度高程度高大大低低负面负面短短表表7-1 7-1 社会距离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社会距离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二)心理距离(二)心理距离1.1.定义定义社会距离考察的是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心理距离是从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2.2.内容内容(1)“语言休克”(language shock)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说英语羞于张口)。语言休克的程度越高,越不利于
8、第二语言习得。(2)“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指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时的一种焦虑。原来的思维不被接受,原来的行为举止在现在社会中变得古怪(大声打招呼),惯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再奏效。文化休克的时间越短、程度越低越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3)“学习动机”(motivation),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原因,分为两种: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融合型动机:如果学习者学习目的语是因为对目的语群体充满兴趣,理解目的语群体的文化,希望与目的语群体文化有更多的接触,甚至希望成为目的语群体的一员,动机类型就是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如果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
9、,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则属于工具型动机。(出国考雅思)问题:哪一种动机更有利于习得?(4)“语言疆界渗透性”(ego-permeability),指学习者是否能够打开语言屏障,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语言输入的意识。Guiroa认为,在语言习得的早期,因为学习者还没有形成一定之规,没有语言疆界,所以第二语言更容易渗透到学习者的语言中。随着习得时间的增长和语言知识的增多,学习者的语言疆界会被慢慢建立起来,形成一道屏障,阻碍语言的输入,语言开始僵化。(纠正英语语音)表表7-2 7-2 心理距离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心理距离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心理距离语言休克文化休克学习动机语言疆界渗透性有
10、利于习得有利于习得程度低程度低程度低程度低融合型动机融合型动机渗透性强渗透性强不利于习得不利于习得程度高程度高程度高程度高工具型动机工具型动机渗透性弱渗透性弱关于文化适应模式的争议每一种理论模式的正确性都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来检验每一种理论模式的正确性都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来检验1.1.理论质疑理论质疑学者提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洋泾浜的形成过程不同。第一,二语习得发生在双语环境中,而洋泾浜的形成环境常常有数种不同的语言。第二,第二语言学习者以前一般只会一种语言,而说洋泾浜语的人通晓不止一种语言,第三,第二语言习得是个人行为,而洋泾浜的形成是团体行为。舒曼等学者进行反驳:舒曼等学者进行反驳:第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言 习得 研究 社会 文化 模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