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8孟子与浩然正气.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8孟子与浩然正气.ppt(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孟子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养气”说、结合作品,体会孟子论辩文的特点,学习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v一、孟子其人:v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被后人称为“亚圣”。孟子对孔子“仁”的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政治主张方面。v“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v -论语为政篇v在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仁政”的思想,主张“王道”,反对横征暴敛和不义战争,提倡“民贵君轻”,以民为本。提倡“性善”。v v 孟子始终认为政治是人文化成,而非权利统治但是他的政治主张与战国以“攻伐”为主要特征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阔而不近情理,
2、未能实行。v v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v 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v邹: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邹县东南。v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v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v (孟子梁惠王上)v“当是之
3、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合众连衡众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徒,序诗诗、书书,述仲尼之意,作,述仲尼之意,作孟子孟子七篇。七篇。”v -史记史记v (一)孟子一书也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写定的。孟子一书也是对话体。但它已经把简明扼要的语录发展成了长篇大论,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
4、特征。(二)“浩然之气”v(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v(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v(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v(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v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三)孟子的“民本”思想(文章节选)v v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v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v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v 二、孟子的论辩艺术v 孟子谓齐宣王曰:“
5、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v 王曰:“弃之。”v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v 王曰:“已之。”v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v 王顾左右而言他。v -孟子告子下孟子腾文公上(节选)v、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的对话主要在哪几个人中间展开?v、文中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支撑论点的论据在书中的哪一部分?v、总结孟子论辩术的特点。v许行农家v v 依托远古神农氏“教民农耕”之言,主张“种粟而后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带领门徒数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汉间打草织席为生。v陈良v v 楚国人(即湖北)人,据传是屈原的老师。v 韩非子显学
6、篇“仲良氏之儒”v 孟子滕文公上中说的很明白:“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v许行把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都归咎于社会分工,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办法。v不仅从理论上这样认为,而且还身体力行地进行实践,率领弟子“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奉行儒家学说的陈相兄弟也从宋国赶来滕国,成为许行的门徒。v许行:v观点:自种自食,保证和谐。v论据:君主不种地,吃百姓种的粮食,有损百姓。v结论:君主不贤明,不是治国的终极道理。孟子的反驳v君主不种地吃粮食,损害百姓的利益v许行先生不自己织布铸铁,用粮食换取锅、瓶和农具,不能说是损害了瓦匠铁匠。那么,
7、瓦匠和铁匠用锅、瓶和农具换取粮食,难道就能够说是损害了农夫吗?v君主用治理来换粮食,能是损害粮食吗?v社会分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文明的表现。v从理论上说,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分工,这是不可阻档的历史趋势;社会分工又将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v一、原始社会中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v二、原始社会末期,又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更进一步,随着人类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分工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v而这种分工的出现,就必然导致统治胡被统治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甚至,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言以蔽之,也就走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的出现。这种分工和矛盾对立的出现,从人类发展的总体上来看,是不可转移的必然趋势,从局部的阶段性的角度来看一 是充满了尖锐斗争,充满了暴力和邪恶。正是面对这种令人困惑的复杂情况。v 孟子的论辩文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问,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妙设机巧,引人入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