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万能模板下载(共3篇)031115.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初中生物教案万能模板下载(共3篇)03111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教案万能模板下载(共3篇)031115.pdf(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初中生物教案万能模板下载(共 3 篇)第 1 篇:初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2.概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通过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2.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概述肺与外
2、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难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三、教师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新生儿出生哭泣的图片。展示新生儿出生哭泣多媒体图片,以此情境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维: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学生的交流、问题的提出等都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驰骋的空间,让孩子们体
3、验到学习是享受,乐学亲师。2.合作交流,讲授新课(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师展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位置结构图,说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一分钟大约呼吸16 次。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深深地吸气,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在科学研究中
4、,借助一定的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 测量方法:34 人一组(男女生分开)、设计表格,做好记录。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计算胸围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完成后进行讨论: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请找出原因。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1.同学间的胸围差有差异。这同性别、年龄以及是否经常锻炼等有关系。2.胸围差不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膈顶部
5、的下降和回升使胸腔的上下径发生变化,也可以影响胸廓的容积。教师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 学生讨论:小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然后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并进行讨论:1.呼吸运动时,主要有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胸廓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4.请尝试完成下表: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
6、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入肺;呼气时正好相反。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下面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饭菜的香
7、味,这是因为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这样,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得出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由气压高(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浓度低)的地方。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比较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然后讨论以下问题: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得出答案: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2.在实验
8、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照的作用。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最后师生总结: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关。肺与什么结构与这一功能相适应呢?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
9、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总结出: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学生讨论总结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学生思考后回答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学生联系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回答。3.巩固小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用知识树或网络的形式进行总结。呼吸的全过程:4.课堂练习 1
10、.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A.鼻 B.咽 C.气管 D.肺 2.人体主要的呼吸肌是()。A.腹部肌肉B.肋骨间肌肉和膈肌C.胸部肌肉D.背部肌肉 3.人的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有利于()。A.气体在血液里运输 B.血液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D.增加肺内气体交换的面积 4.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块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法医判定的理由是()。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 B.肺会吸水呈海面状 C.肺泡充满了血液 D.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 5.人体生理活动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
11、的地方()。A.肺泡 B.血液 C.细胞 D.组织液 6.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升高的原因和结果()。A.呼吸肌舒张,肺回缩呼气 B.呼吸肌收缩,肺扩张吸气 C.呼吸肌收缩,肺回缩呼气 D.呼吸肌舒张,肺扩张吸气 7.下列与吸气无关的活动是()。A.肋间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肌收缩 B.肋骨上升、外移 C.膈肌舒张 D.胸廓扩大 8.进入血液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内的什么部位被利用?()A.细胞核 B.细胞质 C.叶绿体 D.线粒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 2 篇: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
12、中生物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项城付集一中:李进峰 教材分析: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度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而上陆生活。教材对该部分内容的处理是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和特点。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 分析来获得结论,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 1/8 初中生物教案 特点;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
13、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课前准备:2/8 初中生物教案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学生:调查身边
14、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板书设计:、两栖动物的生殖 1.雄蛙的鸣叫及其意义:2.雌雄蛙的抱对及其意义:3.青蛙的生殖特点: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生殖活动离不开水。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1.蛙的发育的四个阶段: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2.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内部结构等方面的区别。外部结构 呼吸器官 生活环境 蝌蚪 有尾,无四肢 用鳃呼吸 只能生活在水中 成蛙 无尾,有四肢 用肺呼吸,并用皮肤辅助呼吸 可生活在水中,也可生活在陆地上 3/8 初中生物教案 3.变态发育:4.两栖动物:象青蛙这样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以
15、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两栖动物。5.代表 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6.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7.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和水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两栖动物的知识,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中我们最熟悉的是青蛙和蟾蜍,两栖动物还有很多种类,还有大鲵、蝾螈,它们也都是两栖动物。教师着重介绍蟾蜍的蟾酥以及娃娃鱼名称的来历。这些两栖动物在生殖和发育上有许多共同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
16、面 4/8 初中生物教案 的问题。二、新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是否曾经在电视或通过其他途径看到过青蛙的生殖过程?2.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对学生描述的这个过程进行补充、订正,给学生介绍青蛙生殖的过程。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是在水中进行的。春季,在池塘边你会发现雄蛙的鸣囊一鼓一鼓的鸣叫,鸣囊其实就是蛙的共鸣器。如果你有耐性,你还会很幸运的看到雌雄蛙的抱对现象,之后,雌蛙将卵细胞排到水中,雄蛙将精子排到水中,你仔细观察可能会看到水面漂浮着一片片胶状的东西,这就是雌蛙产生的卵块。课本中的卵细胞之外有一层角质膜,在水中起保护作用,接着卵细胞和精子在水中相遇而受精形成受精卵。我们看到
17、的卵块内既有受精的卵也有未受精的卵。5/8 初中生物教案 3.请同学们思考青蛙的受精卵能直接发育成青蛙吗?是否有细心的同学观察过青蛙的发育过程?4.学生描述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青蛙的受精卵在水中首先发育成小蝌蚪,蝌蚪具有羽状外鳃,用腮呼吸,之后蝌蚪的外鳃逐渐消失,慢慢长出了后肢,接着又长出前肢,具有了四肢的蝌蚪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尾巴不断缩短,长成了青蛙的样子,最后尾巴完全消失,成为了幼蛙,渐渐成为成蛙,这时它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营水陆两栖生活。、两栖动物的发育特点 1、在上学期我们学过,两
18、栖动物的发育具有自身的特点,是什么特点?像青蛙一样其他两栖动物的发育也有变态发育的特点。2、同学们想一想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广吗?两栖动物在生物圈中存在的范围十 6/8 初中生物教案 分狭小,因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都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在陆地上生活,现在你应该知道两栖动物为什么分布范围越来越狭小了。两栖动物是一类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环境的限制的动物,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经变态在陆地上生活。所以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保护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受精卵有外鳃的蝌蚪外鳃消失的蝌蚪长出后肢的蝌蚪 长出四肢的蝌蚪尾没有完全消失的幼蛙幼蛙成蛙 三、总结: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
19、体外受精,变态发育。青蛙 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那么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爱护我们宝贵的水资源,来保护青蛙吧!四、作业:1、什么是两栖动物?你知道哪些动物属于两栖动物?7/8 初中生物教案 2、请你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过程。3、请你描述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说说它们的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4、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保护两栖动物?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注意了对学生观察方法的培养。在每一次观察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的线索。这既是观察的内容,又隐含着观察的顺序,无意识的对观察的科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学方法进行了训练。为以后的学习打
20、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看到的表面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深层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养成。8/8 第 3 篇:生物初中教案 第二节(25.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设计依据与构想】新课程强调教学中应遵循“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生命科学知识和技能,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并且能将学到的知识充分地运用到生产和生活当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本节课的难度相对较大,因为这节课既涉及光合
21、作用、呼吸作用、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等方面的知识,又涉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一节综合课;既与我们人类自身的实际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又与全球的环境、资源密不可分。因此,本节课应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采用自读,小组讨论、图例展示、分析计算、实例介绍等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到生物学科知识,再运用生物学科知识去指导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相互交流总结,取长补短,以获取新的知识体系;突出体现新课标“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22、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通过图片等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3、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欲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小组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我们作为
23、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2、碳循环过程。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 查找有关生态农业及温室效应等相关资料。【教学流程】一、导入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并讨论后面的问题。(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kg 玉米。然后出示问题: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
24、来等待救援?试说明理由。下面有两项选择:1、先吃鸡,再吃玉米。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学生讨论。师:大家都很聪明,都选择第二个答案,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第二种吃法可以给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供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设计思想从学生喜欢的动画入手,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小结,直接切入本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生物 教案 万能 模板 下载 031115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