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怎么设计011919.pdf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怎么设计01191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怎么设计011919.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一 生活中的透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二、教学重点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三、教学难点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2、。四、教具 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五、学具 两个直径大小相近,长约 15cm 的圆纸筒,凸透镜一个,半透明纸一张,玻璃板一块,水。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透镜,知道了透镜会折射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透镜,这课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下生活中的透镜。板书:生活中的透镜 (二)展示目标:(投影)(三)课堂导学 1.导学“照相机”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境,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对于照相机,你们想提出什么问
3、题?(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兴趣,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引导,给于鼓励。)自学课本 P62-63 一、二段 照相机。自学指导:(1)仔细观察图 3.2-1,你看到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_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的像。(2)胶卷上涂着一层_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_,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3)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像距,像_物体(填大于、小于)。(4)观察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_侧(填同侧、异侧)。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及指导。2.小组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 学生自学课本 P63 想想做做 根据课本内容及投影提示
4、以小组完成下列活动:(1)做一做 将大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 510cm 的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把两个纸筒套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2)看一看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拿起你做的照相机,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示给同学们。(体会成功的愉悦。对于做不好的组教师给于指导。)(3)以小组评估这次活动,有哪些不足及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2.导学“投影仪”3.导学“放大镜”4.当堂训练 5.导学“实像和虚像”自学课本 P64-65“
5、实像和虚像”部分 根据下列提示以小组分析实像、虚像特征:(1)是否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2)能否用光屏承接;(3)能否用眼看到;(4)在凸透镜成像中,实、虚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学生对实像、虚像特征进行总结,教师给予指导、评价。(四)当堂小结与学习评估 请同学们根据板书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学到了什么”,并对应学习目标(投影展示)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五)课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其成像的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准备。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二 熔化和凝固 【设计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
6、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l 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l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l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l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
7、物理含义。2.过程与方法 l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l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l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重点难点】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学仪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粉末萘、石蜡、温度计、
8、搅拌器、火柴。【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模式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 教师讲述: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动画展示: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
9、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点明课题: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动画展示:正在喷发的火山。(让学生用以上的结论分析火山喷发的现象)引出问题: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本课设计中用多媒体的方式引入大量的生活物理,从这些感性素材中概括出物理概
10、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二、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进行实验: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待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
11、同固体的熔化。(2)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3)第 1 小组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 68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 1 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 2 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 50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 1 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动画展示:如何用图象法分析所收集的数据。分析论证: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小组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
12、验结果可靠吗?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级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设计意图: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第二部分:认识熔点和凝固点。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得出结论:(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物理 优质课 教案 怎么 设计 01191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