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忻州市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忻州市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1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忻州市“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规划中心忻 州 市 旅 游 局二六年五月十日前 言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责任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深远意义和编制山西省忻州市“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特殊使命。围绕“稳定脱贫、推进小康、加速赶超”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以旅游促进“开放引进、大项带动”调产发展战略的实施,以旅游加速特色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以旅游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和生存空间。将旅游产业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主攻方向和六大优势产业之一加快培育发展,这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大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落实调整结构、优化环境中的急事,是全省各
2、族人民和企业关注的好事,是政府努力作为的要事。一、规划性质1、忻州市“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专项规划。2、山西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落实。3、指导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行动纲要和依据。4、忻州市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综合性规划。规划时段为:2006年2010年。二、规划背景1、中央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2、在忻州市“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将“煤电铝化、林草牧加、山水关城”确定为三大主攻方向的背景下编制。3、依据中国旅游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山西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三
3、、规划原则体现十个关键词:一是以实践“科学发展观”统领整个规划;二是以“开放”的观念和措施谋划旅游产业发展;三是强调以“创新”发挥后发优势;四是以“跨越”定位宏伟发展目标;五是强调以“整合资源”打造精品景区;六是强调“市场主体”促进旅游产业化;七是强调“旅游富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八是强调“资源依托”编制旅游资源调查报告;九是强调“综合配套”发展大旅游产业;十是强调 “狠抓落实”编制重点项目和专项行动方案。四、规划成果1、山西省忻州市“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文本及图件)2、山西省忻州市“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行动:包括五台山行动、芦芽山行动、温泉行动、黄河行动、雁门关行动、旅游商品
4、开发行动、优秀旅游城市创建行动、佛教文化开发行动、二人台文化精品打造行动、人物旅游开发行动。3、山西省忻州市旅游资源分析评价报告目 录第一章 发展基础1一、主要成就1二、存在问题3三、有利条件6四、面临机遇9五、面临挑战10六、潜力评估11附件13第二章 发展目标16一、依据与原则16二、目标体系17三、目标分解21四、实施步骤23第三章 发展战略25一、战略思路25(一)指导思想25(二)发展方针25二、战略定位26三、战略任务28(一)构建6大支撑体系28(二)启动18大旅游重点工程29四、战略分工33(一)市级政府33(二)县级政府33(三)市场主体34(四)社会参与34(五)争取扶持3
5、4(六)金融支持34(七)行业分管34(八)部门联动34五、战略步骤37六、起步工作37(一)战略突破口37(二)开门四件事38第四章 发展布局40一、空间布局整合五大旅游板块40(一)五台山旅游区40(二)芦芽山旅游区40(三)雁门关边塞文化旅游区41(四)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区41(五)黄河文化旅游区41二、产品体系打造八大旅游精品42(一)“五台圣境”:宗教朝圣游42(二)“芦芽山水”:避暑度假游43(三)“雁门古关”:边塞文化游43(四)“福国温泉”:康疗休闲游44(五)“黄河黄土”:民俗风情游45(六)“抗战风云”:革命文化游46(七)“北派南风”:山水观光游47(八)“英雄美女”:名人
6、文化游47三、线路整合49(一)长假产品:五福忻州,一周全版游49(二)周末产品:忻州1-2日花样游50(三)商务及本地市场:忻州1日游51(四)全省旅游打包产品:忻州2-3日精华游53(五)修学疗养艺术科考产品:忻州半月专项游54四、服务基地打造“一城十二县八镇”格局54(一)战略思路54(二)发展规划55附件58第五章 品牌营销65一、总体形象定位65二、形象体系细分66三、旅游品牌延伸68四、重点营销工程70五、营销模式创新72附件73第六章 市场开发76一、市场规模76二、地域格局77三、人群结构78四、消费层次79五、消费体验80附件82第七章 产业联动84一、旅游餐饮84(一)发展
7、目标84(二)发展思路与重点84二、旅游住宿85(一)发展目标85(二)发展思路与重点85三、旅游交通86(一)发展目标86(二)发展思路与重点86四、旅游购物87(一)建设目标87(二)发展思路与重点87五、旅游文化娱乐88(一)发展目标88(二)发展思路与重点88六、旅行服务88(一)发展目标88(二)发展思路与重点88七、旅游农业89(一)发展目标89(二)发展思路与重点89八、商务会展业89(一)发展目标89(二)发展思路与重点89九、新兴服务业90(一)发展目标90(二)发展思路与重点90第八章 保障措施91一、资金筹措保障91二、组织管理保障92三、政策法规保障94四、人力资源保障
8、95(一)供给分析95(二)开发措施96五、规划项目保障98第九章 重点项目100一、重点旅游项目设置原则100二、项目类型100三、投资估算101四、经济效益分析102五、重点旅游项目表103第一章 发展基础一、主要成就“十五”期间,忻州市确立了把忻州建成文化旅游开放型城市的总体构想,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山水关特色旅游,壮大三产,建设文化旅游开发城市”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产业作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在全市人民及各级、各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忻州旅游产业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重大进展。1、支柱产业初现雏形“十五”期间,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对全市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贡献日益明显,旅游产业
9、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显著增加,支柱地位进一步显现,四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海外旅游接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全市接待海外游客4.26万人次,同比增长42.00%;实现旅游创汇1389.10万美元,同比增长65.43%;均位居全省第4位。“十五”累计接待海外游客13.88万人次,年均递增39.8%;旅游创汇3970.38万美元,年均递增45.6%。国内旅游呈现出突飞猛进持续发展的势头。2005年,全市国内旅游人数达620万人次,同比增长10.74%;实现旅游收入24.98亿元,同比增长33.68%。“十五”时期全市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2272万人次,年均递增18.6%;国内旅游收入累计47.5
10、2亿元人民币,年均递增41.4%。2、形象品牌初步树立初步树立了“忻州山水关、京津后花园”的旅游品牌形象,构建了各具特色的5大旅游区,旅游精品战略实施取得新的成效:一是以五台山为中心,涵盖五台、定襄、繁峙三线旅游景点的五台山佛教古建文化旅游区;二是以芦芽山为中心,涵盖宁武、五寨、岢岚、静乐、神池五省旅游景点的芦芽山自然生态旅游区;三是以雁门关为中心,涵盖代县其它旅游景点的雁门关边塞文化旅游区;四是以两曲半岛式旅游城市为中心,涵盖河曲、保德、偏关等县旅游景点在内的黄河文化旅游区;五是以奇村、顿村温泉度假村为中心,涵盖忻府、平原两区市的市郊温泉度假旅游区。在全国的影响程度得到提高。3、基础设施取得
11、突破“十五”期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540公里,新增244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41.3公里/百平方公里,较“九五”末增长9.6个百分点。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08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1674公里,全市基本形成高速路贯通、循环路畅通、扶贫路联通、出境路打通、县际路互通的交通大格局。目前,五台山机场和北京至忻州的高速公路、芦芽山道路续建、代县至雁门关旅游公路、忻州至管涔山旅游公路、忻州至顿村等旅游公路正在兴建,以五台山为中心的交通运营层次正在全面提升。旅游基础设施也得到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一带三线”文明长廊建设。“十五”期间,共实施了五台山供水和排洪工程、芦芽山三级旅游公路、冰洞二期工程、古
12、楼广场、生态停车场、杨六郎祠堂等景点恢复、雁门关绿化、大营温泉综合开发、秀容山庄开发、忻州市区至东寨旅游道路建设、代县至雁门关景区旅游公路建设等工程。各地旅游开发所依托的水、电、气以及生态环境等基础条件也相应得到改善,为旅游业的快速成长奠定了良好条件。4、核心龙头初显实力以五台山为龙头的旅游资源品位较高,部分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垄断性。五台山是我国向全世界推出的35张王牌景区之一、全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首批4A级景区和山西省的“131”规划十大旅游景区之一,融华北地质大观、高山生态公园、清凉避暑胜境和红色革命圣地等于一体。2005年,接待游客人数247.28万人次,同比增长25.
13、81%;门票累计收入12363.75万元,同比增长15.21%,位居忻州乃至山西省十大景区点的首位。全省“十一五”规划中17个旅游经济园区,忻州有四个,分别为五台山、芦芽山、雁门关、温泉带旅游经济园区。随着芦芽山、代县古城、雁门关、奇村、顿村、大寨、汤头温泉群等景区点的兴起和开发,使得忻州市成为了山西省的旅游发展重点和优先发展城市,以五台山为核心的龙头地位初显实力。5、发展氛围日益浓厚“十五”期间,忻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做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一大主攻方向,确立了把忻州建成文化旅游开放型城市的战略构想,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氛围浓厚。特别是2003年市委一届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
14、会议把忻州的经济优势浓缩为“煤电铝、林草牧、山水关”,提出了“开发山水关特色旅游,壮大三产”的发展战略,使得全市旅游业又一次赢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2004年忻州市外事旅游局突出了机制创新、资源整合、设备配套、整体促销、创优环境五大重点工作,推进了全市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计划、财政、交通、通讯、工商、物价、税务、公安等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密切配合、整体联动。 总体的判断是:“十五”时期是忻州市旅游发展最好的历史阶段之一,海外及国内旅游市场破历史纪录,圆满完成“十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十一五”又使忻州市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和创新发展期,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地位和拓展旅游市场。二、存在问题随着文化
15、旅游的升温,以五台山为核心景区的忻州旅游目的地已经成为国内旅游的亮点。居山西11个地市中第四位,显示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比较,忻州旅游业发展水平仍存在比较大的差距。2004年忻州旅游收入仅占大理的30%、黄山的22%、咸阳的63%、承德的43%、扬州的13%、武夷山的77%。与旅游强市丽江比,差距更为突出,一是在旅游住宿设施上,丽江2003年已有星级旅游饭店110多家,其中五星级1家(忻州暂无)、四星5家(忻州2家)、三星12家(忻州8家),旅社、招待所、民居、客栈等一般旅游住宿设施超过500家,数量和档次远远高于忻州。二是在旅游发展经济指标上,据2000年至2005年的
16、统计指标(见表1-9)显示,忻州与丽江的游客接待人数基本持平,但旅游收入远不如丽江。目前忻州旅游发展水平处于全国旅游大市的中下游水平,存在诸多的不足,主要分为表层问题与深层原因。1、表层问题(1)资源整合开发程度低,精品不精、龙头不强,一流资源尚未很好转化为一流产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资源利用率和开发程度不高。忻州市是全省旅游资源最富集地区,旅游产品多样,但开发深度和力度均处于低层次的初始阶段,资源的深度挖掘不够,芦芽山、雁门关等旅游资源仍然是“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粗浅式状态。二是品牌化还未形成。奇村、顿村、汤头、大营温泉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特别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五台山景区没有按
17、照精品景区的要求上挡升级,开发起点较低,延缓了申遗的进程,品牌的轰动效应不强,龙头作用尚显不足。三是资源分布较为分散,“山水关”还没有真正有效的整合,连接各旅游资源的黄金走廊尚未打通,五大旅游区的大循环通道有待进一步完善。调查数据显示,75%以上的景区点处于开发最初阶段或规划阶段,正式进入旅行社经营线路的不足20%,在国内旅游市场享有知名度的则只有8%。(2)产业化水平低,旅游服务要素不配套,旅游消费低,综合效益不明显。忻州市旅游产业化链条短、规模小,特别是购物和娱乐等旅游服务要素仍是薄弱问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83%的景区餐饮、住宿接待等配套服务要素的建设普遍滞后,亟待完善。各城镇和旅游服务
18、基地现有的旅游服务设施布局分散,旅游商品开发停滞,更是缺乏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各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其产业化程度低,具有一次可接待“三日游”以上组合规模及良好接待质量的大型景区不到5%。由于忻州旅游产品结构仍主要以观光为主,游客滞留时间短、旅游消费层次低,虽已明确其支柱产业地位,但综合效益仍不够明显。(3)基础设施历史性欠账严重,支撑体系与发展不相适应。“十五”期间,虽忻州旅游发展取得一定进展,但据调查仍有87%景区的水利电力、通讯、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滞后,功能不全,历史欠账多、发展慢。目前,由外部进入各主要景区的旅游交通开发已初具规模,但74%的景区内部交通状况仍较为落后,80%的景区
19、点可进入性差,主要是公路等级低,路面档次差,五大旅游区之间尚未形成旅游业所需的迅捷交通网络。加之没有固定的旅游开发投资渠道,发展管理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尚未形成,成为忻州旅游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由于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支撑体系不够健全,使在招商引资中缺乏可遵循的依据和评估标准体系,导致部分景区等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严重影响其健康发展。(4)市场主体发育水平低,旅游企业散小弱。主要表现在:一是旅游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旅游企业规模偏小,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滞后,更是缺乏龙头型企业带动。包括旅行社、旅游要素以及游览参观点在内的所有经营者,在市场发育程度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重复建设、粗放经营等问题。二
20、是经营者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经营决策和管理水平低。在市场竞争中往往采取单一的价格竞争手段,忽视质量、品牌和文化等多种竞争手段。三是旅游企业绝大部分仍属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集体经济形式,主管部门往往凭借自己的影响力为所属旅游企业谋求政策性优势,市场竞争机制很不完善,干扰了正常的旅游价格秩序,增大了旅游市场调控的成本,阻碍旅游市场自由竞争机制的形成。(5)旅游与其他传统产业存在矛盾,旅游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忻州尚处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初级阶段,各产业之间的矛盾重重。目前产业结构为“三二一”型,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例为20.5:38.4:41.1。第一产业投资和扶持力度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农村人
21、口就业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问题突出。煤矿等传统工业持续增长,投入和扶持力度依然摆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首要地位。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但资金、人力等投入不足,与支柱产业的地位不符,尤其与煤矿等工业之间的矛盾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旅游秩序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好转,各项建设资金不足,融资力度不够,从业人员还不够专业和规范,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景区点软硬件建设欠缺等因素,导致旅游环境已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2、深层原因(1)开放与观念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资本结构开放度低,缺乏外来资本的引入和市场竞争机制,缺乏引进旅游业高级人才和管理
22、经验,也缺乏一些优势本土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二是区域合作开放度低,没有充分地发挥区位和交通等优势,区内缺乏和太原、大同、运城等地合作,区外缺乏和京、津、陕、蒙、冀、豫、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合作,目前的区域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仅涉及到宣传推广和旅游线路整合的程度;三是品牌开放度低,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宣传促销不匹配,输出煤矿远远多于输出文化;四是文化观念开放度低,缺乏商业氛围和发展旅游业的意识,粗狂经营,不能深入挖掘旅游商机。(2)体制与机制的问题。这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忻州市尚缺乏健全的科学发展的体制保障,政事不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互相制约。全市已开发经营的62处景区点中,按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忻州市 十一 旅游 产业 发展规划 纲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