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防突专项设计(样本).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煤矿防突专项设计(样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防突专项设计(样本).doc(7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分类号: 密级: UDC: 编号: 煤矿防突专项设计二一二年三月目 录1矿井概况31.1井田概况31.1.1位置与交通31.1.2地形地貌41.1.3气象及地震41.2地层及地质构造情况51.2.1地层51.2.2地质构造91.3煤层赋存情况121.4矿井开拓与开采131.4.1开拓方式131.4.2井田开拓、开采顺序141.5矿井通风情况161.5.1通风方式161.5.2矿井供风量161.6矿井瓦斯情况171.7周边矿井情况182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初步评价192.1突出危险性评价指标192.2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价203矿井防突基本要求214区域综合防突措施234.1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23
2、4.1.1井筒(石门)揭煤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254.1.2掘进工作面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264.1.3回采工作面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274.2区域防突措施284.2.1区域防突措施方法选择284.2.2预抽煤层瓦斯区域防突要求294.2.3地面井大面积预抽3号煤层瓦斯措施304.2.4井筒(石门)揭煤工作面区域防突措施304.2.5大巷及首采工作面掘进巷道区域防突措施314.2.6回采工作面区域防突措施344.3预抽煤层瓦斯区域措施效果检验- 37 -4.3.1区域措施效果检验要求- 37 -4.3.2井筒(石门)揭煤工作面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38 -4.3.3掘进工作面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3、 39 -4.3.4回采工作面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40 -4.4区域验证- 43 -4.4.1井筒(石门)揭煤工作面区域验证- 44 -4.4.2掘进工作面区域验证- 45 -4.4.3回采工作面区域验证- 46 -5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48 -5.1局部综合防突措施基本程序- 48 -5.2首采煤层局部突出危险性预测- 49 -5.2.1井筒(石门)揭煤工作面局部突出危险性预测- 49 -5.2.2煤巷掘进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50 -5.2.3回采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51 -5.3局部防治突出措施- 52 -5.3.1井筒(石门)揭煤工作面防突措施- 52 -5.3.2煤巷掘进工
4、作面防突措施545.3.3回采工作面防突措施555.4工作面措施效果检验555.4.1石门揭煤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检验565.4.2煤巷掘进和采煤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检验565.5安全防护措施595.5.1采区避难所595.5.2反向风门595.5.3远距离爆破605.5.4工作面避难所605.5.5压风自救615.5.6隔离式自救器616防突机构的建立及培训626.1成立矿级防突工作领导组626.2成立区(科)级防突管理机构626.3防突管理机构职责626.4矿井人员培训626.5防突组织管理636.5.1防突规划、计划的编制636.5.2防突措施制定与实施636.5.3防突工作面安全报告与审批
5、制度646.5.4防突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填报突出卡片制度646.5.5矿井突出工作面的挂牌管理制度646.5.6日常技术管理工作647劳动定员与防突设备657.1劳动定员657.2防突仪器、装备65附录A: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基本情况调查表66附录B:煤与瓦斯突出记录卡片67附录C:矿井煤与瓦斯突出汇总表68附录D: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岗位责任制69参 考 文 献74前 言根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第十四条规定:有突出危险的新建矿井及突出矿井的新水平、新采区,必须编制防突专项设计。设计应当包括开拓方式、煤层开采顺序、采区巷道布置、采煤方法、通风系统、防突设施(设备)、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和局部综合防突措
6、施等内容。为此,受山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的委托,承担了对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进行专项设计。项目组根据矿井初步设计、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等的要求,编写了“煤矿防突专项设计”报告。一、编制设计的依据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初步设计(以下简称初步设计),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2012。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瓦斯抽放工程初步设计(以下简称抽放设计),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2012。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矿井地质报告(以下简称地质报告),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查院,2008。煤矿有限责任公司井筒揭3号煤层瓦斯突出危险性初步评价,河南理工大学,2008。煤矿煤层气项目井筒检查4#孔煤层气试井成果报
7、告,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2008。煤矿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相关资料。二、设计遵循的主要标准及规范煤矿安全规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11年。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9年。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12年。煤矿瓦斯等级鉴定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12年。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由于煤与瓦斯突出是一种复杂的瓦斯动力现象,对突出发生的机理尚未完全搞清楚,加上各矿煤层瓦斯赋存状况、地质条件存在差异性,因此对突出危险性预测指标及临界值、防突措施参数都应通过实际考察
8、加以确定,设计中所采用的指标和参数均参照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等国家规定来确定。建议矿上委托具有资质的科研单位,对预抽瓦斯的防突效果、突出危险性预测指标及临界值、局部防突措施的参数等进行考察,以便指导今后的防突工作。1 矿井概况1.1 井田概况1.1.1 位置与交通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工业场地西距沁水县县城约50km,东距玉溪村约2km,位于樊庄农场西侧。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6201124100,北纬354215354500。井田形状呈台阶状,南北宽5.1km,东西长6.78km,面积为26.172km2。矿井边界拐点坐标详见表1-1。表1-1 探矿权边界拐点坐标表序
9、号XY序号XY1.0.67.7.42.3.48.8.83.6.59.7.04.2.910.1.55.7.811.2.46.6.512.6.7交通较为便利,见图1-1所示。玉溪煤矿图1-1 矿井交通位置图1.1.2 地形地貌煤矿位于高原东南部,太行山脉南端。区内地形总体为北高南低,沟谷纵横,地形起伏较大,东北最高,最高点位于东北角山梁,标高+1210.3m;西南最低,最低点位于胡底村东樊庄河谷,标高+760.9m,相对高差449.4m。南部为樊庄河谷,走向近东西向及NEE向,与区内最发育的一组节理走向一致。谷底较平缓,宽140400m,坡降1.6;井田中北部为樊庄支谷及山梁,呈NNE向羽状分布,
10、与该方向的一组节理相吻合,沟谷呈“V”字型尖谷,为侵蚀强烈的中低山区。1.1.3 气象及地震本区属东亚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大陆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夏季午间较热,早晚凉爽,雨水较多;冬季气候寒冷,雨雪稀少;春秋季雨少风多。据沁水县气象局资料,当地年平均气温10.2,极端最高气温达37.4(1991年7月12日),最低-18.7(1990年2月4日),无霜期180天,最大冻土深度43cm,最大风力为10级。降雨多在六、七、八三个月,年降水量最大891.2mm,最小412.5mm,年平均蒸发量1584.78mm。据县志记载,从1140年至今,该区共发生地震28次,其中破坏性地震8次。根据国标50
11、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本区位于沁水县境内,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属第一组。1.2 地层及地质构造情况1.2.1 地层区内地层出露条件较好,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上段、石千峰组、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第四系地层零星分布,如图1-2所示。现将区内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14-3孔揭露至上马家沟组下段地层。厚190.95m,其中上段厚53.91m,为深灰色巨厚层状石灰岩,底为白云质灰岩,中段厚121.04m,为灰色泥灰岩、角砾状灰岩、石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不规则裂隙发育,方解石充填,局部见小溶孔。下段为灰白色含膏灰岩。 奥陶系中
12、统峰峰组(O2f):为煤系地层基底,平均厚度114.71m。分上下两段。 下段(O2f1):厚78.53m,主要为深灰色,中厚层状、薄层状泥灰岩、角砾状内碎屑灰岩,下部具波状层理,变形层理。下部夹一层厚层状石灰岩。 上段(O2f2):厚36.18m,主要为深灰色厚层状质纯石灰岩间夹薄层泥灰岩,具缝合线构造。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与下伏峰峰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3.25(1202孔)8.45m(0801孔),平均3.53m。为灰深灰色含铝泥岩、泥岩,含鲕粒具星散状黄铁矿,均匀层理为主。底部0.8m透镜状铁矿层(山西式铁矿)。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为主要含煤地层,厚75.62(1
13、4-3孔)101.74m(0801孔),平均厚度86.31m,根据岩性特征可分为三段: 一段(C3t1):K1砂岩底-K2灰岩底。厚3.4317.62m,平均11.84m,自下而上为:K1为细粒砂岩,厚0.401.80m,平均1.43m,灰白色薄层状,石英为主,硅质胶结,脉状层理,夹泥岩条带。K1顶15号煤底:深黑灰色泥岩粉砂岩、含铝泥岩、中夹中粒砂岩。15号煤厚1.20(1202孔)2.30m(14-3孔),平均1.84m,全区可采。中条带状结构,亮煤为主暗煤次之,可见黄铁矿结核,煤质由下而上变好。图1-2 地层综合柱状图本段以含可采煤层、含铝质为特征。其中15号煤为海退后期,在广阔平坦的废
14、弃泻湖、潮坪上发育连续广布的泥炭沼泽,由于早期距海岸较近,偶然性风暴潮海水常侵入泥炭沼泽,导致15号煤下部灰分、硫分较高。晚石炭纪中期(C3t2)华北最大的海侵(K2)来临,终止了本次泥炭堆积,并导致煤中硫分增高。 二段(C3t2):K2灰岩底黄水沟砂岩底,厚23.6226.40m,平均25.38m。以海侵石灰岩发育为特征。由K2、K3等深灰色石灰岩构成主体格架,与其上深黑灰色泥岩,灰浅灰色中细粒砂岩及13、12、11号煤层等薄煤层组成向上变浅的海退层序。 三段(C3t3):黄水沟砂岩底K7砂岩底,厚47.8064.35m,平均49.09m。以碎屑岩发育为特征,夹K5、K6等石灰岩、泥质灰岩及
15、7、8-1、8-2等薄煤层。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为主要含煤地层。厚41.96(11-2孔) 66.24(12-1孔)m,平均51.73m。层序自下而上为: K7砂岩厚0.609.30m,平均4.07m。主要为细粒砂岩、粉砂岩,局部为中粒砂岩,含黄铁矿结核及散晶,超薄-微层状,层面含较多植物碎屑层理发育。 K7顶3号煤底,厚2.6512.80m,平均9.20m。为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中、细粒砂岩。 3号煤厚5.127.20m,平均5.85m,层位及厚度均很稳定,其东南条带状变薄,为后期河流冲刷所致。 3号煤顶板以深黑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中厚层状,含丰富植物化石。厚017.58m,
16、平均4.66m,不稳定。 K砂岩顶K8底:为浅灰灰色中细粒砂岩夹深黑灰色泥岩、粉砂岩,1、2号等薄煤层及炭质泥岩。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厚54.7593.75m,平均66.07m。底部为K8中细粒砂岩,局部为粗粒,中厚层状,石英为主岩屑次之,含长石及菱铁矿鲕粒,具少量云母片,大中型楔状交错层理,波状、脉状层理,下部夹泥岩包体及条带。下部为灰深灰色,夹黑灰色泥岩,粉砂岩含较多植物化石夹灰灰白色砂岩。中部夹一层5m多的灰白色中粗粒砂岩,较稳定。上部为灰绿色、灰色泥岩,间夹灰浅灰色砂岩。顶部为灰白色含铝泥岩,较纯,含较多菱铁质鲕粒,俗称“桃花泥岩”。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厚度
17、一般在492.10504.35m,平均502.32m。岩性主要为砂岩及杂色泥岩。根据岩性特征可分为三段: 下段(P2s1):厚度189.00208.11m,平均201.45m,为灰绿色、灰色、上部夹紫红色斑块的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局部泥岩中含菱铁质鲕粒,夹浅灰色、白灰色砂岩,中上部夹铁质砂岩及锰铁质结核。底部K10为灰浅灰色中细粒砂岩,中厚层状,石英为主,岩屑次之,含长石次棱角次圆状,分选中等,大型交错层理为主,脉状层理与下伏明显接触。 中段(P2s2):厚87.50121.81m,平均101.20m,为灰色、浅灰色、局部夹灰紫、红紫色的泥岩及粉砂岩与黄绿色、灰白色巨厚层状中粗粒砂岩、含砾砂
18、岩互层。底部K12为中粗粒砂岩,含砾粗砂岩,灰白色厚层状,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含岩屑,次棱角-次圆状,分选中等-较好,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底部含泥岩包体,与下伏冲刷接触。 上段(P2s3):地表仅出露上部地层,厚172.48202.10m,平均199.67m,以暗紫红色、黄色泥岩、粉砂岩为主,间夹黄绿色、顶部夹红褐色细粒及中粒砂岩;上部夹薄层灰绿色硅质泥岩;顶部泥岩中夹37层彩色燧石条带。底部K13为中粗粒砂岩,局部为含砾粗砂岩,灰绿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为主、岩屑次之,长石次之,次棱角状,分选中等,大型交错层理。 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平均厚度177m,分上、下二段。 下段(P2sh
19、1):厚 68.20121.57m,平均116.64m,分布于谷坡中部出露较全,由46层厚层砂岩夹泥岩组成砂岩为主的结构岩体。砂岩为白黄色、浅灰黄色、绿黄色中-厚层状中粗粒结构,正粒序,由下至上颜色由浅变深,单层厚、粒度、硬度均由大变小,大型交错层理发育;泥岩为紫红色厚巨厚层状,均匀层理为主,夹少量钙质结核。底部为厚20多米的灰白、浅黄色粗粒砂岩(K14),厚-巨厚层状,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含岩屑、次棱角-次圆状,分选中等含彩色燧石细砾。硅质胶结为主,大型板状、楔状交错层理发育,正粒序。与下伏岩层冲刷接触。地貌上常形成陡崖。 上段(P2sh2):厚104.66m,分布于谷坡上部,以棕红色泥岩为
20、主,厚-巨厚层状,均匀层理为主局部水平纹理发育,夹多层似层状钙质结核,中夹12层黄绿色、绿黄色中细粒砂岩,中厚层-厚层状,钙质胶结为主,大型楔状交错层理;砂岩上部常见12层0.5m淡水灰岩、泥质灰岩或钙质泥岩;顶部夹浅绿灰色细砂条带。 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分布于北边中部山梁顶,残留最大厚35m,以紫红色、浅灰红色薄-中厚层中细粒砂岩为主,夹薄层粉砂岩、泥岩。底部5米多为浅灰绿色薄层状砂泥互层。 第四系中更新统(Q2):主要分布于山梁顶部。一般厚015m,前岭村附近最厚达30m,为棕黄色、浅红色亚粘土、粘土,含钙质结核,局部似层状。与下伏基岩地层为不整合接触。为黄土状堆积。 第四系上更
21、新统(Q3):分布于南部樊庄河级阶地,或披盖于谷坡中下部。分布于河流级阶地上的主要为浅灰褐色、浅灰黄色亚砂土、砂土,具垂直节理,含菌丝及植物根痕,底部常见砂砾层,砾石直径一般2-15cm,最大达50cm,主要为砂岩岩屑,次圆状,圆状,分选中等-差,砂质充填,中密-密实,壁立性较好。最厚达30m。为冲洪积。披盖于古坡上的主要为浅灰黄色亚砂土、亚粘土,较均一。疏松多孔(包括虫孔及根孔),含植物根痕,具湿陷性。厚一般小于5m。为坡积、洪积。 第四系全新统(Q4):分布于樊庄河床、河漫滩及沟谷中,河床为灰黄色,灰绿色砂岩砾石,砾石直径一般525cm,最大0.8m,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差、砂质充填,较
22、疏松。为冲洪积。河漫滩为洪积沙土和人工垫积黄土,疏松,具湿陷性。1.2.2 地质构造玉溪井田位于沾尚武乡阳城北北东向褶带南段东部。由区域构造控制,本区整体地层为东高西低。同时位于坳褶带南端部主轴附近,任何一期构造运动都会在区内有所显现,但幅度不可能太大,形成轴向弯曲次级的宽缓褶曲及少量陷落柱,勘探区范围内没有发现断层,也无岩浆岩体侵入,构造属简单类。井田构造纲要详见图1-3。现将各褶曲、陷落柱及小构造特征分述如下: 褶曲:区内共有褶曲5条,轴向近南北向、NNE向为主,呈“)(”形。 王回背斜:位于王回、12-1孔等一线,轴向北部为N45E,南部为N52W,呈向西凸出的弧形。轴部出露P2s3、P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煤矿 专项 设计 样本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