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浙江省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7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浙江省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二O一二年一月目 录前 言1一、发展回顾3(一)发展成就3(二)存在问题11二、面临形势及发展需求15(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要求道路运输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16(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速推进,要求道路运输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17(三)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推动道路运输业加快变革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19(四)加强和创新交通运输领域社会管理,要求提升公众基本出行服务均等化水平20(五)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要求建设以低碳、绿色为特征的道路运输服务体系21三、指导思想和目标23(一)指导思想23(二)基本原则23(三)发展目标24四、重点任务31(一)构
2、建畅通便捷的客运服务体系31(二)构建集聚高效的货运和物流服务体系39(三)构建规范一体的维修服务体系46(四)构建集约优质的驾培服务体系50(五)构建智能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51(六)构建完善健全的安全保障体系54(七)构建低碳绿色的生态运输服务体系58五、保障措施62(一)健全法规制度62(二)健全体制机制63(三)强化政策引导65(四)加强队伍建设66前 言“十一五”时期是浙江省道路运输行业向初步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全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全省道路运输日均完成客运量590万人次、货运量280万吨,行业生产增加值和从业人员
3、数量保持年均7%和10%的增幅,不仅为全省人民群众的便捷出行和各类物资的顺畅流通提供了全面保障,也为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作出重要贡献。“十二五”时期是浙江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省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城乡区域更加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创业创新环境和保障改善民生将实现新的突破。新的发展形势对全省道路运输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二五”时期,全省道路运输行业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继续深化改革和创新,加快行业转型升级,促进与其他运输方式良性互动,全面支撑“交通三大建设”,为全省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基础保障。本规划是
4、浙江省公路水路民用机场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子规划,是按照国家和省道路运输条例、部颁编制办法等的规定要求,在国家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总体指导下,结合我省道路运输发展实际和发展要求进行编制,指导我省道路运输业“十二五”时期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内容包含道路旅客运输(包括班车、包车及旅游客运、城市公交、出租汽车、汽车租赁)、道路货物运输、客货运输站场、机动车维修和驾驶员培训。一、发展回顾(一)发展成就1、运输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道路运输生产服务能
5、力大幅度提升,道路运输的比较优势不断得到发挥,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增强,为促进全省“八八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全省拥有营运客车8万辆(不含公交、出租车4.2万辆)、营运货车46.6万辆,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21.6亿人次、旅客周转量882亿人公里,较“十五”末增长了42.1%和42.8%,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分别占94.1%和70.6%;完成货运量10.3亿吨、货物周转量1298.7亿吨公里,较“十五”末增长了27.2%和145.6%,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分别占61.7%和19%;完成机动车维修量2985万辆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量125万人次,较“十五”末增长了34
6、%和73.6%,机动车维修和驾驶员培训业的保障能力稳步提高,有效支撑了全省机动化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站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46.7亿元建成客运站场464个,到2010年,拥有等级客运站556个、港湾式停靠站1.9万个,较“十五”末增长77.6%和241%;形成物流园区(中心)51个,位居全国第二,较“十五”末增长313%,建成无水港5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三。2、运输结构持续优化,集约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省道路运输组织结构不断优化,经营主体持续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通过积极推进班线客运资源整合,2010年,全省班线经营业户508户,较“十五”末减少了67
7、.8%;户均拥有车辆数58.6辆,较“十五”末增加了5.23倍,在长三角地区处于领先水平。货运经营业户平均拥有车辆数1.5辆/户,较“十五”末提高了2%;专用货物运输业户达2170户,占道路货运经营业户比例的0.68%,比“十五”末提高了89%。全省运力结构逐步优化,客车高级化、货车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省高等级客车达到2.5万辆、旅游客运包车达到5508辆,较“十一”末增加了78%和63%;营运货车平均载重吨位4.4吨/辆,较“十五”末提升37.5%;重型车辆、厢式车、专用车比重分别比“十五”末增长273%、458%和71%。3、道路旅客运输一体化快速推进,有效支撑区域、城乡和运
8、输方式的统筹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浙江积极推进长三角道路运输一体化进程,建立了长三角道路运输一体化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长三角道路运输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汽车快修网络一体化发展纲要等多项区域性道路运输规划、政策,区域道路运输管理一体化合作不断深化;优化整合长三角地区客运班线,完成了湖州至苏州、上海等班线主体整合改造,创建了杭州至南京、舟山至上海等长三角品牌班线,积极推动与长三角地区毗邻班线公交化改造;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的汽车后市场维修保障服务体系,拟定了长三角机动车维修服务规范并推动救援网络建设;建立了泛长三角地区道路运输稽查联席会议制度。城乡客运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为统筹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
9、村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开通农村客运班车的行政村达到2300余个,改造农村班线近620条,行政村班车通村率达到91.6%,较“十五”末提高7.8%,有效缓解了山区农民出行难问题。大力实施农村客运班线公司化、公交化改造,嘉兴市顺利推行城乡公交运营体制改革,率先实现市三级城乡居民公交服务均等化,绍兴市建成了城乡公交中转体系等,实现城际公交一卡通等,到2010年,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48.6%,城乡客运日均发班13.5万次,较“十五”末提升16.6%和15%。道路客运主动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对接,推动综合旅客运输的协调发展。开通杭州、宁波、温州机场至省内主要市、县的班线33条,重点发
10、展与高速铁路客运站相配套、承担旅客集疏功能的公交班线,实现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4、大物流建设成果突出,有力推进道路货运业转型升级。浙江省以“物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信息系统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交通“大物流”建设,逐步实现道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十一五”期间,全省布局5个部省共建基地和6个省级、22个市级重点扶持物流基地,新建、续建重点物流基地项目共计65个,累计完成投资超过62亿元,35个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纳入重点扶持。初步形成了以物流园区为核心、物流中心为骨干、配送中心为基础、农村物流站点为补充的物流节点网络体系,2010年全省物流基地货物吞吐量3亿吨,占全省公路货运量的3
11、0%。为了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引导和促进交通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扶持和培育12家省级、106家市级物流龙头企业,扶持实施物流龙头企业物流发展项目52个。43家省、市级物流龙头企业纳入重点扶持。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10年底公布的A级物流企业名单,浙江省有167家,占全国总数15.7%,数量居全国第一。全省推动发展小件快运、特色配送、货运专线等农村物流形式,鼓励建设客货运一体站和货运网络站。“十一五”期间,185个农村货运站、客货一体站和配送网络站等纳入扶持,完成投资超过3.7亿,发展了如衢州柳丰物流集结“十网合一”、江山驰骋物流“左邻右舍”、松阳农村物流配送
12、等具有当地发展特色的城乡物流配送模式。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超过5000万元,一方面,基本完成了物流信息交换基础网络,实现了全省所有小件快运、危险品运输企业、部分物流龙头企业应用通用软件或推荐软件并联网;另一方面,整合了一批信息服务中心,2010年平台被提升为“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作为中方代表平台与日方COLINS、韩方SP-IDC物流信息平台信息互联,推进了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合作。通过大力推广应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物流公共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重点与相关行业、大型企业互联,扩大共享信息覆盖面,改变运输企业传统作业方式,提高物流运输
13、效率,大大降低物流成本。5、维修驾培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品牌化效应初步显现。“十一五”期间,全省维修驾培业进一步向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机动车维修业开业条件、汽车维修服务质量规范等地方标准和配套的浙江省汽车维修服务质量规范评审达标实施办法的实施有效规范了维修企业服务行为。机动车维修行业积极打造“浙江惠农快修”品牌,推行连锁经营,建成惠农快修网点105家,初步形成了服务半径为20公里的农村机动车维修网络;积极推进长三角汽车后市场维修服务一体化建设,出台了长三角汽车快修网络一体化发展纲要,培育了一批长三角互认的汽车快修连锁品牌;杭州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机动车配件质量和追溯系统,实现了机动
14、车维修质量保证和配件质量的追本溯源。驾培行业结构调整成效初显,2010年底全省驾驶员培训业户540户,较“十五”末减少4%;一级培训机构占全省驾培业户比重7.6%,较“十五”末提升了2.6%。6、安全管理不断强化,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道路运输部门始终将安全管理工作摆在道路运输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大安全管理力度,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切实把好“三关一监督”。“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推进运输安全“六项工程”,加强对重点运输企业的安全监管,积极推进“科技兴安”,全省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状况持续改善,道路运输行车事故逐年下降。2010年全省发生道路运输死亡事故、死亡人数比“十五”末下降15.9%和14.9
15、%。“十一五”期间,全省道路运输应急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圆满完成了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等突发事件和奥运服务、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的运输保障任务,受到奥组委、交通运输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多项表彰。2008年冰雪灾害期间全省组织了40余次集中输送任务,调动应急救援运力1300辆,将12万农民工安全输送到目的地,抢运重点物资300万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运输预案,投放抗震救灾运输车辆1371辆,累计运输抗震救灾物资1.7万吨;奥运会和世博会期间,加强源头管理和动态监管,输送奥运志愿者7.78万人次、入沪旅客725万人次。7、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强化。“十一五”期间,
16、全省道路运输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全省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管理网络框架基本形成,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行业基础通信网络。道路运输公共信息服务不断加强,整合了相关信息资源,形成集投诉、查询、咨询、救援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浙江省道路运输公众信息服务网()和96520综合语音服务系统;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实现杭州、绍兴、宁波、湖州等地市多个客运站异地联网售票;以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为依托的通用网站和通用软件推广到3000多家运输、物流企业,并且作为示范推荐软件在多个省市进行前期推广;系统管理中心已与宁波电子口岸等6个外部系统对接,与中国电信集团完成了手机定位链接,与中远物流中远集运开展数据对接。圆满完成全
17、国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调研工作,牵头完成的新时期道路运输业发展大调研专题九: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受到交通运输部的充分肯定和行业的一致认可。8、行业节能减排持续深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浙江省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卓有成效,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政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与省环保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省道路运输行业贯彻落实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通知,出台了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完成了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经济指标体系研究。道路运输单位能耗不断降低,营运客车和营运货车的单位周转量能耗比“十五”末分别下降3.7%和 4.3%;废油、废物回收率达到95.6和9
18、5,分别比“十五”末提高12%和9%。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工作相结合,推广应用驾培模拟器1657台,年节油2.1万吨;完成300个汽车烤漆房油改电工程,年节油1160吨。9、行业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启动省道条修改,加快了浙江省维修行业管理办法、浙江省出租客运汽车管理办法等的出台步伐。行业管理体制不断深化,涵盖城市客运、出租汽车、物流市场管理等的一体化的道路运输管理体制初步形成,运政管理队伍参照公务员管理正在稳步推进。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形成了涵盖道路运输全行业的市场信用体系,建立了“四访合一”的举报投诉机制。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全省共有85
19、家运管机构被评为文明单位,创建率达96.6%,开展了“文明示范窗口”、“文明站点”等系列评选活动。行业统计制度不断完善,开展了车辆油耗、运输价格、甩挂运输、行业废物利用、营运车辆等调查工作,建立由115家企业组成的统计联系点制度。(二)存在问题虽然“十一五”期间浙江道路运输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快速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不仅难以满足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日益增长的旅客出行、货物运输需求,在体制和机制上也难以满足日益变化复杂的管理需求,制约了道路运输行业整体服务水平进一步的提升。1、行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市场主体规模偏小,组织集约化程度低。缺乏能够代表行业良好形象、引领行业集约发展的龙
20、头骨干企业,这是当前全省道路运输行业最基础、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运营车辆车型庞杂,车型标准化程度低。车辆专业化、大型化体现不足,汽车列车、厢式车辆、集装箱专用车辆以及特种运输车辆发展滞后。经营结构较为单一,服务模式过于传统。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城市共同配送、综合物流服务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发展较为滞后。“打车难”、“购票难”、“换乘难”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城市公交设施能力不足,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差距较大。城市公交站场设施严重缺失,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服务覆盖率偏低,大容量公交系统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和区域运输协调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现实障碍,城乡公交、农村客运、城市配送、农村物流等发展水平离人民群
21、众的现实需要仍有较大差距。2、与其他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不足。在综合运输体系中,道路运输已经成为相对薄弱的环节,其作为基础纽带的作用发挥受限,自身技术经济特点和比较优势尚未充分体现。其一,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的综合型枢纽站场规划建设滞后,“零换乘”、“无缝衔接”的客货运输体系建设步履艰难;其二,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分工不尽合理,比较“不优势”的长途资源性运输任务仍较繁重,与高铁客运、民航客运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其三,货物多式联运、客运联程运输发展缓慢,道路运输的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其四,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明显偏低,与国外差距较大,城市公交的作用亟待进一步发挥。3、信息化水平与其他运
22、输方式差距较大虽然浙江省道路运输信息化在“十一五”期间在行业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地铁、民航的信息化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仅成为道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短板”,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铁路和民航日常运营已经实现调度指挥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而道路运输企业“多而小”的特点决定了信息化建设难度也较大,很难在短时间实现“跨越”;公众信息服务方面,铁路已经实现全国联网的铁路客户服务中心,客货运信息查询和咨询,铁路客票发售和预定系统实现全国联网,并实现返程、联程异地售票,民航的旅客出行服务水平则更为完善和先进,网上查询、异地订购和电子客票等功能方便而快捷,相
23、比之下,浙江省道路运输公众信息服务功能不足,客运联网售票还仅限于少数几个地级市,售票数量也有限,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鸿沟”,且差距在进一步拉大。此外,地区间信息化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城市信息化建设积极性的差异导致了发展速度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整体作用的发挥。4、行业管理基础和保障体系仍显薄弱。作为道路运输行业发展和管理的基础,全省的道路运输支持保障体系仍然不够健全,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与快速扩大和变化的运输市场相比,全省运政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队伍结构老化、管理工作缺乏规范、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运政装备落后,队伍机动性不强等问题仍有待解决。法规体系仍然存在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道路 运输业 十二 发展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