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相煤矿90万吨矿井初步说明书.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原相煤矿90万吨矿井初步说明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相煤矿90万吨矿井初步说明书.doc(6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生姓名:李浩楠专业:采矿工程学号:指导教师:蔡永乐所属系(部):采矿工程系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毕 业 设 计 评 阅 书题目: 原相矿90万吨矿井初步设计采矿工程系采矿工程 专业 姓名李浩楠 设计时间:2013年3月23日-2013年6月15日 评阅意见:成绩: 指导教师: (签字) 职务: 2013年月日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毕业设计答辩记录卡 采矿工程 系 采矿工程 专业 姓名李浩楠答 辩 内 容问 题 摘 要评 议 情 况 记录员: (签名)成 绩 评 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答辩组评定成绩综合成绩注:评定成绩为100分制,指导教师为30%,答辩组为70%。
2、 专业答辩组组长:(签名)2013年月日前 言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运用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联系矿井生产实际进行矿井开采设计,并就本专业范围的某一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进行的一次综合性能力训练,也是对一个采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训练。本次设计的内容是原相煤矿02、2号煤层初步设计。是在原相煤矿井田概况和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搜集到的其它相关原始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参考煤矿开采学、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煤矿矿井开采设计手册等参考资料,在辅导老师深入浅出的精心指导下独立完成。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受益非浅。此
3、次毕业设计是根据国家煤炭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结合设计矿井的实际情况,遵照采矿专业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在收集、整理、查阅大量资料的前提下,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独立完成设计的。通过本次设计,我看到了许多以往自己欠缺的地方,提高了综合能力,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本人的初次设计,错误难免,恳请各位老师指正。本次设计的指导老师为蔡永乐老师,同时还得到了姜有,侯千亮等老师的悉心指导,他们在许多方面给予了宝贵意见,为了帮助我们顺利、正确地完成毕业设计,经常加班加点,牺牲了大量的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设计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恳请各位老师不吝指正。 学
4、生:李浩楠2013年6月目 录摘 要1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建设条件3第一节 井田概况3第二节 地质特征5第三节 煤层的埋藏特征10第二章 井田境界与储量17第一节 井田境界17第二节 地质储量17第三节 可采储量18第三章 矿井工作制度及生产能力20第一节 矿井工作制度20第二节 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20第四章 井田开拓22第一节 井田开拓方式的确定22第二节 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工作面的配备25第五章 矿井基本巷道及建井计划27第一节 井筒27第二节 井底车场及硐室28第三节 建井工作计划29第六章 采煤方法31第一节 采煤方法的选择31第二节 确定带区布置和要素33第三节 回采工艺及劳动组织
5、34第三节带区的准备与工作面接替37第七章 井下运输39第一节 运输系统和运输方式的确定39第二节 运输设备的选择和计算39第八章 矿井提升42第九章 矿井通风与安全45第一节 风量的计算45第二节 矿井通风系统和风量分配48第三节 计算负压及等积孔49第四节 选取扇风机50第五节 安全生产技术措施52第十章 经济部分55参考文献61致 谢62 摘 要本次设计是开采原相煤矿02号 2号煤层,设计图纸共七张,说明书共九章根据采矿工程的需要和特点,重点设计为第四、六、九章。原相煤矿位于山西省古交市原相村以东,距古交市区约14km,古交至太原既有太(原)古(交)一岚(县)铁路,又有太佳公路相连,铁路
6、里程54km,公路里程49km。矿区内,自古交沿原平川至清徐、交城均有公路相通,交通方便。本井田内有多层煤,但此次设计只考虑02、2号煤层,02号煤层平均厚度1.64m,为低中灰、特低硫、低磷、中等可选的焦煤(灰分、硫分、磷、可选性均为新标准级别);2号煤均厚1.83m,为中灰、低硫、特低磷、中等可选的焦煤;各煤层均有爆炸性,但是没有自燃性。矿井瓦斯属于高瓦斯矿井,02号煤层瓦斯相对涌出量为21.46 m3/t。本井田划分为5个带区,采用斜井开拓方式,回采工艺采用后退式、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法,采用“三八制”作业制度。工作面的设备有双滚筒采煤机、液压支架、可弯曲刮板输送机、破碎机、转载机等
7、。顶板管理采用液压支架,采空区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矿井运输大巷采用皮带运输作为主运输,辅助运输方式为初期采用调度绞车牵引矿车,后期采用无极绳绞车牵引矿车运输。矿井通风采用抽出式通风方式。关键词:矿井开拓、采煤方法、综合机械化采煤Abstract02 of this design is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coal mine and no seam, design drawings of six, instruction manual and nine chapter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
8、ining engineering, with a focus on design for Disi、Liu、Qi. Former coal mine at gujiao city in Shanxi province East of the original village, about 14km from the gujiao city, gujiao to Taiyuan too (original)-ancient () LAN (County) railway, too good roads connect 54km railway mileage, highway mileage
9、is 49km. Within the mine area since ancient times along the original plain to the qingxu County, the highway of jiaocheng communicates, the traffic is convenient. This mine field within has multilayer coal, buts design only consider 02, and 2nd, seam, No. 02, seam average thickness 1.64m, for low in
10、 the ash, and special low sulfur, and low phosphorus, and medium can selected of coking coal (ash, and sulfur points, and phosphorus, and can selected sexual are for new standard level); 2nd, coal are thick 1.83m, for in the ash, and low sulfur, and special low phosphorus, and medium can selected of
11、 coking coal; the seam are has explosive, but no spontaneous combustion sexual. Mine gas high gas mine, No. 02, 21.46 M3/t coal-bed gas emission. This mine is divided into 4 district, opening up by inclined shafts, retreat mining technology, high cutting fully mechanized mining method, the use of 38
12、 operating system. Equipment in fully mechanized face hydraulic support, flexible double-drum Shearer, scraper conveyors, crushers, reproduced, . Roof management of powered, all caving law of goaf roof.Key words: mining exploration, mining methods, fully mechanized coal mining.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建设条件第一节 井田概况一
13、、交通位置原相煤矿位于山西省古交市原相村以东,距古交市区约14km,古交至太原既有太(原)古(交)一岚(县)铁路,又有太佳公路相连,铁路里程54km,公路里程49km。矿区内,自古交沿原平川至清徐、交城均有公路相通,交通方便。二、地形地势本区位于吕梁山脉中段东翼,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在井田南部麻沿岭,标高1596.8.8m,最低点在井田北部原平川河谷,标高1235m,最大相对高差361.8m。井田内沟谷纵横,切割剧烈,地形复杂,山顶黄土广布,沟谷两侧基岩裸露,属剥蚀侵蚀中山地貌,间有山间宽谷地貌。三、河流本区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原平南川河为井田内仅有的河流,在井田西北部流过,属季节性河流,干旱
14、时断流,雨季流量增大,一般流量为30L/s左右。四、气象及地震 井田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气候冷热多变,昼夜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9.5,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月份,年降水量338.1632.6mm,蒸发量为771.91240.1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倍。霜冻期为10月中旬至次年的34月份,最大冻土深度为0.50.8m。风向以西北风为主。五、经济概况区内居民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少数人参加煤炭采掘或其它工业生产。矿区内多为贫脊的山地,农作物以小米、高梁为主,畜牧业也占有一定比例。区内工业较少,主要是乡村、个体办小冶炼,其它工业不发达。建材除钢材、水泥外,其它如石灰、砖瓦、砂石均可就地
15、解决。六、矿区开发史本区煤层埋藏较深,未受到小窑开采破坏,与井田相邻的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马兰矿、屯兰矿、东曲矿已开采数年,其地质条件和开采煤层的技术条件与本矿井相差不大,其建设和生产经验可作为本矿借鉴。七、水源、电源情况1、水源区内奥灰水水量丰富,可作为矿井生产、生活及消防用水水源,另外井下排水经处理后可作为井下消防洒水及地面生产用水。2、电源矿井供电电源一回引自该公司焦化厂35kv变电站,另一回电源引自该公司焦化厂自备电厂。第二节 地质特征一、地层原相井田位于太原西山煤田西部,井田内基岩裸露良好,出露地层多为石千峰组,仅在原平南川沟谷两侧有上石盒子组地层出露。下石盒子组及以下地层均为钻孔揭露,
16、新生界分布于山顶上或沟谷内。现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O2)厚400m左右,与下伏地层连续沉积,为煤系的底盘。煤田西部、北端广泛分布,黄褐色泥灰岩、白云质灰岩互层。奥陶系侵蚀面之下20-70m可见二个石膏带,厚度分别为30m和20m,间夹白云质灰岩。石膏带多呈灰色致密块状硬石膏。成为白色纤维石膏充填于角砾状白云质灰岩之间。井田内钻孔揭露最大厚度为89.40m(9号孔)。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本组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中统之上。底部为山西式铁矿,呈鸡窝状分布。其上由砂质泥岩、砂岩、石灰岩夹煤线组成,属海陆交互相沉积。井田内仅9号钻孔揭露该组地层,厚45.50m。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17、C3)本组为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底部以灰白色-粗粒石英砂岩K1(晋祠砂岩)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触,海陆交互相沉积。由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砂岩、石灰岩及4-5层煤组成,主要可采煤层6、8、9号煤赋存其中,地层厚度80.16-97.64m,平均87.77m。本组主要标志层分述如下:晋祠砂岩(K1):为本组基底砂岩,岩性为灰色-灰白色粗、中粒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分选、磨圆度不佳,常夹泥岩、煤或砂岩碎块。钙质或粘土质胶结,底部含砾石。多为斜层理及波状层理,主要为河床相沉积,井田内仅两个钻孔(9、M97)揭露该层砂岩,厚5.00-5.27m,平均5.14m。庙沟灰岩(L1):岩性为灰色石灰岩,富含动
18、物及海百合茎化石。为8号煤之顶板,此灰岩分布广泛,全井田发育,厚0.80-5.07m,平均2.93m。毛儿沟灰岩(K2):位于7号煤与L1之间。深灰色含少量动物化石,在井田北部及东部该灰岩较发育,其它区域缺失。厚0-2.5m,钻孔见K2点平均厚1.44m。斜道灰岩(L4):位于7号煤层之顶,深灰色厚层状,下部有时变为泥灰岩,顶部含较多的动物化石及残骸。全井田普遍发育,厚度0.99-2.37m,平均2.46m。东大窑灰岩(L5):位于本组上部,深灰色厚层状,质纯,含少量动物化石。全井田广泛分布,仅北部10号孔缺失,厚度0-2.86m,平均0.83m。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1) 本组为井田内主
19、要含煤地层之一。以北岔沟砂岩(K3)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属陆相沉积,K3砂岩全井田普遍发育,厚1.80-7.65m,平均7.37m,岩性为灰白色石英、长石砂岩、粘土质胶结,分选不好,次棱角状。斜层理发育,含粉砂质包裹体及炭质包裹体。K3以上为一套泥岩、碎屑岩夹煤层的沉积,0l-4号煤赋存于其中。其中2号煤层全井田稳定可采。全组厚39.45-68.57m,平均61.05m。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21)底部以K4(骆驼脖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K4厚度变化较大,1.40-10.30m,平均4.03m。为粗中粒石英砂岩,分选不好,次棱角状,粘土质、钙质胶结,斜层理发育,厚度及岩性变化较大
20、,不易对比。其上为灰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顶部经常可见鲕状、豆状结构的含有紫斑的粘土泥岩(俗称桃花泥岩),是确定上下石盒子组K6砂岩的良好辅助标志。全组厚88-142.8m,平均109.81m。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1)厚400m左右,据岩性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Pl-12):以K6砂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K6为一层灰绿色中-粗粒石英、长石砂岩,底部含砾,泥质胶结,分选性差,次棱角状,斜层理发育,一般厚8m左右,稳定性差。其上为灰绿、紫色泥岩与灰绿色砂岩互层,中上部夹黄色泥岩、下部夹铝质泥岩。含铁锰质鲕粒。厚200m左右。上段(Pl-22):以一层含有肉红色正长石较多的黄绿
21、色砂岩(K7)为基底,K7砂岩底部含有石英、燧石砾,分选、磨圆度不佳,交错层理十分发育,厚一般10m左右。其上为砂质泥岩夹有薄层砂岩,砂质泥岩黄绿色渐少,紫色也渐变为绛紫色,厚200m左右。7.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2):在井田内广泛出露,厚200m,底部以一层紫色厚层状含砾中-粗粒砂岩(K8)与上石盒子组分开,砾石多为肉红色石英及燧石,磨圆度较好,分选不佳。泥质胶结,疏松,风化后呈浑圆状,厚度7m左右。其上以紫色、砖红色为主的砂质泥岩与砂岩互层,间夹3-4层结核状淡水灰岩。8.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N2)分布于井田中部沟谷两侧,厚0-55m,平均20m,不整合覆盖于下伏基岩之上。底部为胶结或
22、半胶结状砾岩,砾石以石灰岩、变质岩为主,磨圆度较好,上部为鲜红色粘土,含粉砂质较多,夹2-2层钙质结核。9.第四系中更新统(Q2)厚0-30m,平均7m,多与保德红土同地赋存。不整合覆盖于下伏基岩之上,为淡红色粘土、砂质粘土,中下部含大量钙质结核。10.第四系上更新统(Q3)广泛分存于井田中部及东部山梁之上,与Q2平行不整合接触。本组为黄灰色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底部有卵状钙质结核,地表多为耕地。厚0-20m,平均10m。11.第四系全新统近代冲积层(Q4)主要分布于原平南川及其它沟谷底部,厚0-30m,平均7m,与下伏基岩为不整合接触,主要以砂、砾石为主,砾石成分以砂岩、石灰岩等为主,分选不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煤矿 90 矿井 初步 说明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