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教学法.doc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教学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教学法.doc(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二、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
2、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二)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的过程(一)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
3、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二)近代教育16世纪以后,世界进入近、现代社会。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三)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的特征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二次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
5、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在西方,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以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苏
6、格拉底以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柏拉图认为,人的肉体是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构成的,理性是灵魂的基础。他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其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禀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政治学。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
7、革(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反映在大教学论中。进入近代,国家教育与民主的教育思想都在发展。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主张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美国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1、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
8、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2、杜威与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他的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第二章 小学教育第一节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一)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二)我国近现
9、代的小学教育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1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三)建国以后的小学教育建国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建国以来,小学语文、算术等学科都进行了教学改革的试验。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
10、题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二、义务教育(一)义务教育的意义1、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世界上有的国家或地区又称强迫教育、公民教育。2、义务教育的意义(1)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2)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3)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二)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1985年5月,中央颁布了中央关
11、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制定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的主体、入学、教育教学、实施、物质保障等方面从法律上作出了比较全面的保证。1992年4月,国务院又批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更加具体,更加规范,也更趋于完善与成熟。2、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第一,发展基础教育。第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第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义务教育法共十八条,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
12、体的规定。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2、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凡年满6周岁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3、义务教育的学制“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13、。三、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第二节 小学教育目的一、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依据(一)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小学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它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二)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
14、、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制定小学教育目的,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要注意小学生年龄发展的阶段特征,尊重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在考虑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共性时,还要注意到所存在的发展的差异性。3、人们的教育理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二、我国小学教育目的表述(一)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1、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制定的有关教育方针及其规定的教育目的,主
15、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们都确定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指明了教育培养人才、学校办学的方向;第二,它们都确定了教育培养的人所应具有的素质,这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999年6月,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
16、、美育、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理论要点有:(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三)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 儿童身心发展概述一、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
17、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二、身心发展的动因(一)内发论内发论者十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现代西方的内发论者进一步从人的机体需要和物质因素来说明内发论。(二)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
18、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三、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指
19、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四)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第二节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有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教育及个体的实践活动。一、遗传及其作用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它的作用表现在: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
20、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二、环境及作用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环境对人的作用表现在: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三、学校教育及信用(一)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原因是: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
21、、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二)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四、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第三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活动,是一种能量的交换,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教育需要非常重视对学生
2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第三节 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小学生大约处在六七岁到十一二岁这个年龄阶段。儿童进入小学后,必须以学习为主导,身心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一)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二)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观察教师应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2、注意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3、记忆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使记忆系统化。4、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
23、维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5、情感小学生的道德感是比较模糊的,理智感大多是和具体事物相联系的。6、自我意识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三)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3、学习兴趣与习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教弱。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二、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一)小学教育的总任务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教学法 教育 心理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