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恐龙无处不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课恐龙无处不在.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四课恐龙无处不在(2012年 5 月 23日 至 28日 第14周)前提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
2、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教学目标学生自学课文本课的24个重点词语,要求会度完全理解并会运用学习汉字,学习句型,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够用自己的话流利的复述课文,而且能真实交际。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本课中的重点词语并理解他们的汉语意思,掌握课文的内容以及结构。教学难点:学习词语和课文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侧重于检查交流为主,解难答疑。教学工具课本,同步练习,多媒体,有关资料教学方法合做法,任务启动法,提问法,教学过程本课一共用六节课完成第一
3、课时 检查词语学习情况按一定的学习方法,检查词语预习情况一、析词语内部结构,从汉字意义和组合意义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骨骼(g) 漂移 (pio) 地壳(qio) 深渊(yun) 驮着(tu) 岛屿链(y lin) 两栖(q) 铱(y) 詹(zhn) 潮汐(x) 硅(gu) 追溯(s) 褶皱(zh zhu) 劫难(ji) 鸟臀目(tn) 蟾蜍(chn ch) 衍射(yn) 携带(xi) 1 俯冲: 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2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 形成弯曲。3 劫难:灾难。4 致密:细致精密。5 追溯:逆流而上,向河江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6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
4、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定破绽。二、注意用副词的意义用法三、成语学习运用1. 听写词语或让学生朗读课文2. 用提示中的词语造句3. 学生不懂或不理解的词语板书到黑板上布置作业1. 抄写词语2. 重点词语造句板书设计第十四课恐龙无处不在第一课时 检查词语学习情况骨骼(g) 漂移 (pio) 地壳(qio) 深渊(yun) 驮着(tu) 岛屿链(y lin) 两栖(q) 铱(y) 詹(zhn) 潮汐(x) 硅(gu) 追溯(s) 褶皱(zh zhu) 劫难(ji) 鸟臀目(tn) 蟾蜍(chn ch) 衍射(yn) 携带(xi) 第十四课恐龙无处不在第二、三课时课文学习教学过程
5、:1.通过默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能够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阅读课文的技巧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2.初步具备概括能力能,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故事叙述的前因后果。3.初步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情感的变化。(一)复习课文内容,导入(二)确定深学本课课文的讨论学习任务,交由各族小组自主合作完成。学生自读课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1.什么是“板块构造说”? 2.为什么每一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3.南极洲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4.恐龙化石与地壳运动有什么关系?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
6、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一. 学完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二. 观看有关恐龙的图片,了解恐龙的那些种类?影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
7、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评价与反思1. 检查学生找课文中每段关键词语的情况。2. 检查学生使用重、难点词语和句式。3.请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全文表达的基本意思。4. 反思本课教学中的,以利改进教学不足之处。布置作业 1.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用汉语复述课文的内容家长听(家长签字) 3.做课后练习七板书设计第十四课恐龙无处不在第二、三课时课文学习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
8、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第十四课恐龙无处不在第四、五课时课文(2)中国的恐龙宝藏(一)教学目标1 通过自主学习,扫除课文中的生子、词语障碍,积累和扩展词汇量。能较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文所表达的内容。2 阅读课文,归纳文中出现的疑难词语或句式,初步掌句式的用法。3 了解技术体散文的基本手法,喜欢读这类作品并能进行模仿写作。(二)教学过程1.课文二学习导入2.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自读3.引导学生以小组之间竟争得4.重点词语解释遗址:考
9、古学术语。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城堡、村落、住室、作坊、寺庙及各种防卫设施等基址标本:枝节和根本:兼治。 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加工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我觉得苏州园林可以算作我国各地园林的。 医学上指用来化验或研究的血液、痰液、粪便、组织切片等。致命:使丧生;使毁灭:致命伤致命打击致命的疏忽。 捐躯:致命之志垂老致命。签订:1.双方订立条约或契约并签字。交汇:(水流、气流等)聚集到一起;会合:长江口因为咸水和淡水,鱼类资源极为丰富。相似:1.相类;相像。减弱:(气势、力量等)变弱:风势兴趣凝聚力了。命名:1.给予名称;定名。协议:经过双方
10、共同商量或谈判后取得的一致意见:双方达成协议根据协议办事。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平行:平面上两条直线、空间的两个平面或空间的一条直线与一平面之间不相交时的关系。(三)评价反思1.检查学生完成课文二的情况。2.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表现。3.总结本课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况。(四)布置作业1.做课文二有关联系2.同步练习板书设计第十四课恐龙无处不在第四、五课时课文(2)中国的恐龙宝藏遗址:考古学术语。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城堡、村落、住室、作坊、寺庙及各种防卫设施等基址标本:枝节和根本:兼治。 致命:使丧生;使毁灭:致命伤致命打击致命的疏忽。 签订:1.双方订立条约或契约并签字。交汇:
11、(水流、气流等)聚集到一起;会合:长江口因为咸水和淡水,鱼类资源极为丰富。相似:1.相类;相像。减弱:(气势、力量等)变弱:风势兴趣凝聚力了。命名:1.给予名称;定名。协议:经过双方共同商量或谈判后取得的一致意见:双方达成协议根据协议办事。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平行:平面上两条直线、空间的两个平面或空间的一条直线与一平面之间不相交时的关系。第十四课恐龙无处不在第六课时 强化巩固一、 交际话题。1. 老师复述课文或讲故事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2.学生在小组讨论 -训练学生说的能力。3.学生复述课文或自编课文表演 -训练学生表达能力。4. 讨论话题,写出故事提纲 -写的训练。二、 评价与反思1. 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表现。2. 由学生评选本课学习活动中的“最佳演员、最佳发言人”3. 当堂完成两个课文练习题。三、 布置作业1. 完成同步练习2-3课时练习2. 练习第二课词语四、 板书设计第十四课恐龙无处不在第六课时 强化巩固课后反思:上本科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特别感兴趣,不用老师读自己就认真的读了课文。而且在办理自己讨论课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