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自动化概术.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工业企业自动化概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企业自动化概术.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工业企业自动化概术 日本企业界在1970年左右最早提出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一概念,当时他们取名为“mechatronics”,即结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台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目前正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opto-mechatronics)方向发展,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机电一体化技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它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的变更,
2、满足减小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的要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制造过程中,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 (2)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其中信息交换、存取、运算、判断与决策、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均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3)系统技术系统技术即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分解成相互关联的若干功能单元,接口技术是系统技术中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 (4) 自动控制技术其范围很广,在控制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现场调
3、试,控制技术包括如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 (5) 传感检测技术传感检测技术是系统的感受器官,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其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现代工程要求传感器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严酷环境的考验,它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高水平的保证。(6) 伺服传动技术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的传动装置,伺服系统是实现电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PLC可编程控制器一、PLC的发展历程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具有大量的开关量顺序控制,要求按照逻輯条件进行顺序动作,并按照逻辑关
4、系进行连锁保护动作的控制,及大量离散的数据采集等。传统上,这些功能是通过气动或电气控制系统来实现的。1968年美国GM(通用汽车)公司公开招标,提出研制能够取代继电器的控制装置的要求,第二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 DEC)研制出了基于集成电路和电子技术的控制装置,首次采用程序化的手段应用于电气控制,这就是第一代可编程序控制器,称programmable controller (PC)。个人计算机(简称PC)发展起来后,为了方便,也为了反映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功能特点,可编程序控制器定名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 ( PLC),现在,仍常常将PLC简称PC。PLC的定义
5、有许多种。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 PLC的定义是: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贮器,用来在其内部存贮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量、模拟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设备,都应按易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PLC发展最快的时期,年增长率一直保持为30-40% 在这时期,PLC在处理模拟量能力,数字运算能力、人机接口能力和网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PLC逐渐进入过程控制领域,而且在某些应用上取代了
6、在过程控制领域处于统治地位的DCS系统。 现今,PLC已经具有通用性强、使用方便、适应面广、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強,编程简单等特点。在可预见的将来,PLC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特别是顺序控制中的主导地位,是其他控制技术无法取代的。 二、 PLC的构成从结构上分,PLC分为固定式和组合式(模块式)两种。固定式PLC包括CPU板、I/O板、显示面板,内存块,电源等,这些元素组合成一个不可拆卸的整体。模块式PLC包括CPU模块、I/O模块、内存、电源模块、底板或机架,这些模块可以按照一定规则组合配置。 三、PLC的各组成元素的构成及功能: 1、 CPU的构成及功能CPU是PLC的核心,起神经中枢的作用,主
7、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据、控制及状态总线构成。CPU单元还包括外围芯片,总线接口及有关电路。每套PLC至少有一个CPU,它按PLC的系统程序赋予的功能接收并存贮用户程序和数据,用扫描的方式采集由现场输入装置送来的状态或数据,并存入规定的寄存器中。同时,诊断电源和 PLC 内部电路的工作状态和编程过程中的语法错误等。进入运行后,从用户程序存储器中逐条读取指令,经分析后再按指令规定的任务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去指挥有关的控制电路。对使用者来说,不必详细分析CPU的内部电路,但对各部分的工作机制还是应有足够的理解。CPU的控制器控制CPU工作,由它读取指令、解释指令及执行指令
8、,但工作节奏由震荡信号控制。运算器用于进行数字或逻辑运算,在控制器指挥下工作。寄存器参与运算,并存储运算的中间结果,它也是在控制器指挥下工作的。CPU速度和内存容量是PLC的重要参数,它们决定着PLC的工作速度,I/O数量及软件容量等,因此限制着控制规模。2、I/O模块PLC与电气回路的接口,是通过输入输出部分(I/O)完成的。I/O模块集成了PLC的I/O电路,其输入暂存器反映输入信号状态,输出点反映输出锁存器状态。输入模块将电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进入PLC系统,输出模块则相反。I/O种类有:开关量输入(DI),开关量输出(DO),模拟量输入(AI),模拟量輸出(AO)等。开关量:是指只有开和
9、关(或1和0)两种状态的信号,糢拟量:是指连续变化的量,常用的I/O分类如下: 开关量:按电压水平分,有220VAC, 110VAC,24VDC。按隔离方式分,有继电器隔离和晶体管隔离。模拟量:按信号类型分,有电流型(4-20mA,0-20mA)。按精度分,有12bit,14bit,16bit 等。除了上述通用I/O外,还有特殊I/O模块,如热电阻,热电偶,脉冲等模块。按I/O点数确定模块规格及数量,I/O模块可多可少,但其最大数受CPU所能管理的基本配置的能力,即受最大的底板或机架槽数限制。3.内存内存主要用于存储程序及数据,是PLC不可缺少的组成单元。不同机型的PLC其内存大小也不尽相同,
10、除主机单元的已有的内存区外,大部分机型还可根据用户具体需要加以扩展。 4、电源糢块PLC电源用于为PLC各模块的集成电路提供工作电源。有的同时还为輸入电路提供24V的工作电源。电源输入类型有:交流电源( 220VAC或110VAC)直流电源(常用的为24VDC)5、底板或机架大多数模块式PLC使用底板或机架,其作用是:电气上,实现各模块间的联系。使CPU能访问底板上的所有模块;机械上,实现各模块间的连接,使各模块构成一个整体。 6. PLC系统的其它设备1)编程设备:编程器是PLC开发应用、监测运行、检查维护不可缺少的器件,用于编写程序、对系统作一些设定,监控PLC及PLC所控制的系统的工作状
11、况,伹它不直接参与现场控制运行。某些PLC也配有手持型编程器,目前一般由计算机(运行编程软件)充当编程器。2)人机界面:A.最简单的人机界面是指示灯加按钮,B.目前液晶屏(或触摸屏)式的一体式操作员终端应用越来越广泛,C.由计算机(运行组态软件)充当人机界面也非常普及。3)输入输出设备用于永久性地存储用户数据。如 EPROM、 EEPROM写入器,条码阅读器,輸入模拟量的电位器,打印机等。 7、PLC的通信联网依靠先进的工业网络技术可以迅速有效地收集、传送生产和管理数据。因此,网络在自动化系统集成工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甚至有人提出“网络就是控制器”的观点说法。PLC具有通信联网的功能,它使
12、PLC与PLC 之间、PLC与上位计算机以及其他智能设备之间能够交换信息,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分散集中控制。多数PLC具有RS-232接口,还有一些内置有支持各自通信协议的接口。PLC的通信,还未实现互操作性,lEC规定了多种现场总线标难,PLC各厂家均有采用。对于一个自动化工程(特別是中大规模控制系统)来讲,选择网络是非常重要的。A.首先,网络必须是开放的,以方便不同设备的集成及未来系统规模的扩展;B.其次,针对不同网络层次的传输性能要求,选择网络的形式,这必须在较深入地了解该网络标准的协议和机制的前提下进行;C.再次,综合考虑系统成本、设备兼容性、现场环境适用性等具体问题,确定不同层次
13、所使用的网络标准。 四、PLC 工作原理 在此就新加坡SYSMAC PLC (可编程序控制器)中共通的基本动作,对初次选用SYSMAC PLC的客户以必要的术语为中心进行解说。但不包括您购买后的FA(工厂自动化)系统和PLC编程设计时所需要的技术信息。1、I/O刷新在PLC(可编程序控制器)中,客户所设计的用户程序通过一边读写PLC内的存储器区域(欧姆龙称I/O存储器)的信息,一边将指令从开始到最后逐个执行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对于与PLC或I/O单元直接相连的感应器/开关等PLC外的数据,按照一定时序,会与PLC内的I/O存储器的数据一并更新。这种PLC外的数据与PLC内的I/O存儲器
14、的数据的一并更新,即称为I/O刷新动作。了解按照怎样的时序进行I/O刷新,在研究客户所设计的FA系统和用户程序的动作时非常重要。SYSMAC PLC的情况下,该I/O刷新动作会在执行完所有的指令后马上进行。2 周期时间在PLC处理周期中,从I/O刷新执行(开始)到下一次的I/O刷新执行(处理)之间的时间,即周期时间。周期时间包含共通处理(自我诊断)、用户程序执行处理、I/O刷新处理、外围服务处理器所需要的时间。1)、如周期时间过长,则与PLC外部进行数据更新的周期变长,输入输出的响应时间变长,导致无法获取比周期时间短的输入的变化。2)、 如周期时间短,则输入输出的响应时间变短,可进行高速处理。
15、3)、 如更改周期时间,则命令的执行间隔及输入输出的响应时间也会改变。SYSMAC PLC的情况下,可按照以下的步骤计算出周期时间.周期时间(Cycle time)=共通处理时间 + 指令执行时间 + I/O刷新时间 + 外围服务时间各SYSMAC PLC机种的执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在产品手册中有记载。3、中断任务通常,在PLC的处理周期内,用户程序包括I/O刷新等其他处理,将按顺序执行。详参I/O刷新。 在这个处理周期中能够优先执行的处理,即中断任务。如果事先指定的中断条件成立,则中断处理周期,优先执行该处理,(根据SYSMAC PLC机种的不同,也有将“中断任务”表示为“中断程序”的情况,在
16、本文中采用CS/CJ系列中使用的中断任务的表示法进行说明) 例如,在SYSMAC cs/cJ系列中,作为中断任务,可提供断电中断,定时中断、I/O中断、按内部计时器的恒定周期中断、外部中断等方式。 主要的中断任务内容1)、断电中断 电源切断时执行2)、定时中断 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执行3)、I/O中断 在中断输入单元的接点上升沿处执行4)、外部中断 有来自高功能I/O单元、CPU高功能单元、内插板(仅CS系列)的请求时执行。 4、I/O分配在用户顺序中,为了对PLC内装载的输入輸出单元的输入,输出信号进行处理,有必要事先为其分配PLC内的I/O存储器的地址。将PLC内装载的单元的输入,输出信号分配
17、到I/O存储器上,即为I/O分配。 CPU单元即根据该I/O分配信息执行装载单元及I/O刷新动作。 5、在线自动登录 6 离线自动登录 7、CPU单元的存儲区域在PLC内,进行用户程序、I/O存储器的数据及注释信息、CPU单元及高功能单元的设定信息,登录I/O表信息等各类的数据的处理。保存这些PLC所处理的全部数据的地方,即CPU单元内的存储区域。SYSMAC PLC时,有以下3种存儲区域(8,9,10),由电池支持.此外,在SYSMAC CS/CJ系列,因有内置闪存可将存储区域的内容受到支持,即使电池的电压降低,用户程序和参数区域的数据也不会消失。8、用户程序区域记录客户所设计的用户程序。9
18、、I/O存储器区域通过指令的操作码,可以访问该区域。记录通道I/O (CIO)、内部辅助继电器、保持继电器、特殊辅助继电器、数据存储器、扩展数据存储器、当前值、计时完成标志,当前值、计数完成标志,地址寄存器、数据寄存器、条件寄存器、时钟脉冲等的信息。I/O存储器区域的数据中包括:断电后恢复时,内容会被清除的区域,以及可保持以前的信息的区域。10、参数区域PLC所处理的各种初始设定信息。记录PLC系统设定、登录I/O表、路由表、CPU高功能单元系统设定等信息。二、 伺服电机交流伺服电机的工作原理伺服电机内部的转子是永磁铁,驱动器控制的U/V/W三相电形成电磁场,转子在此磁场的作用下转动,同时电机
19、自带的编码器反馈信号给驱动器,驱动器根据反馈值与目标值进行比较,调整转子转动的角度,伺服电机的精度决定于编码器的精度(线数)。什么是伺服电机?有几种类型?工作特点是什么?答:伺服电动机又称执行电动机,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用作执行元件,把所收到的电信号转换成电动机轴上的角位移或角速度输出。分为直流和交流伺服电动机两大类,其主要特点是,当信号电压为零时无自转现象,转速随着转矩的增加而匀速下降。 交流伺服电机和无刷直流伺服电机在功能上有什么区别?答:交流伺服要好一些,因为是正弦波控制,转矩脉动小。直流伺服是梯形波。但直流伺服比较简单、便宜。 永磁交流伺服电动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集成电路、电力电
20、子技术和交流可变速驱动技术的发展,永磁交流伺服驱动技术有了突出的发展,各国著名电气厂商相继推出各自的交流伺服电动机和伺服驱动器系列产品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交流伺服系统已成为当代高性能伺服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使原来的直流伺服面临被淘汰的危机。90 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已经商品化了的交流伺服系统是采用全数字控制的正弦波电动机伺服驱动。交流伺服驱动装置在传动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永磁交流伺服电动机同直流伺服电动机比较,主要优点有:1、无电刷和换向器,因此工作可靠,对维护和保养要求低。2、定子绕组散热比较方便。3、惯量少,易于提高系统的快速性。4、适应于高速大力矩工作状态。5、同功率下有较小的体积和重量。1
21、978年德国MANNESMANN的Rexroth公司的lndramat分部在汉诺威贸易博览会上正式推出MAC永磁交流伺服电动机和驱动系统,这标志着此种新一代交流伺服技术已进入实用化阶段。到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各公司都已有完整的系列产品。整个伺服装置市场都转向了交流系统。早期的模拟系统在诸如零漂、抗干扰、可靠性、精度和柔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尚不能完全满足运动控制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微处理器、新型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的应用,出现了数字控制系统,控制部分可完全由软件进行,分别称为 的永磁交流伺服系统日本安川电机制作所推山的小型交流伺服电动机和驱动器,其中D系列适用于数控机床(最高转速为100
22、0r/mjn,力矩为0.252.8N.m),R系列适用于机器人(最高转速为3000r/min,力矩为(0.0160.16N.m)。之后又推出M、F、S、H、 C、G 六个系列。 20世纪90年代先后推出了新的D系列和R系列。由旧系列矩形波驱动、8051 单片机控制改为正弦波驱动、80C、154CPU和门阵列芯片控制,力矩波动由24%降低到7%,并提高了可靠性。这样,只用了几年时间形成了八个系列(功率范围为0.056kW)较完整的体系,满足了工作机械、搬运机构、焊接机械人、装配机器人、电子部件、加工机械、印刷机、高速卷绕机、绕线机等的不同需要。日本法奴克( Fanuc)公司(以生产机床数控装置而
23、著名),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也推出了S系列(13个规格)和L系列(5个规格)的永磁交流伺服电动机。L系列有较小的转动惯量和机械时间常数,适用于要求特別快速响应的位置伺服系统。日本其他厂商,例如:三菱电动机(HC-KFS、HC-MFS、HC-SFS. HC-RFS和 HC-UFS系列),东芝精机(SM系列)、大隈铁铁工所(BL系列)、三洋电气(BL系列)、立石电机(S系列)等众多厂商也进入了永磁交流伺服系统的竞争行列。德国力士乐公司( Rexroth)的lndramat分部的MAC系列交流伺服电动机共有7个机座号92个规格。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的IFT5系列三相永磁交流伺服电动机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业企业 自动化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