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doc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室语文科 梅晴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应该说给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解还不够清晰,或者是在教学中面对新事物不知如何处理,于是在试验过程中确实暴露了一些问题。今天我就着重讲一讲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以及我们在试验过程中想到的一些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法。一、教师角色如何定位传统教学中,老师只要会讲就行,评价也是“这个老师的课讲得真好”,这是个传统观念,没有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也有些老师因为不放心,生怕自己哪些地方讲得不够清楚,学生没有学到,一定要反复强调、反复地讲。新课标教材动不动就要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2、自己说说感悟,又没有明确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语法框架,这样学生能学到什么呀?甚而至于有些老师为了学生考试能得高分,还是让学生统一答案,死记硬背。这样做对学生没有丝毫好处,又怎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呢?学生在新课程背景下走的仍然是老路,怎么能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第一要义是要改变观念,找准自己的位置。实施过程中,老师们体会到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应该逐步实现角色的转换: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
3、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种生命的呼唤。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起快乐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
4、变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
5、原来的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
6、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9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厂自己的审美标
7、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二、口语交际的交际性如何凸现口语交际作为新课程具体目标中的一个
8、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的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项学习使学生学习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语文变得亲切了许多。她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统一的一种好的方式,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一定帮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老师认为反正考试也不考,没有什么上课的价值。还有的虽然在上,但是上成了理论知识课。还有的教师剥离了“听”和“说”的关系,把口语交际变成了口语表达。鉴于这样一些情况,我们也提几条建议:1要充分重视口语交际能力我们审视一下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口语交际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几乎不能和阅读写作并提,这是什么原因呢?首
9、先是因为我们在教学思想上,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文章要读得懂,作文要写得好,至于口语交际那是走上社会以后的事情。其次,我们的考试几乎和口语交际能力没有什么关系,英语有听力和口试,语文没有。由于口语交际能力和考试成绩优劣没有多大关系,谁愿意在这上面花费时间和精力呢?再次,口语交际能力虽然在现行的新编教材中有了内容要求,可是在科学性、时效性和趣味性上面还有待探讨,加上教师本身在口语交际能力上缺乏必要的研究,学生对口语交际能力也持冷漠态度,所以教学走过场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呢?要做的是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端正认识,其次在教学评价和检测上要有具体措施。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理念逐步强化,口语交际能力
10、一定会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教师除了自身提高认识以外,一疋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也有充分的认识。建议在起始学期,做好以下几件事:(1)宣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具体目标要求。(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一起讨论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提高认识。例如,交友、求职、推销、自荐、辩论等等活动中口语交际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3)师生共同讨论制订口语交际能力训练计划,计划有时间性、能力层递性和具体活动内容、目标。2纠正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错误观念教科书投入实验的一年中,教学中暴露出一些错误的处理方式,究其实质,是由错误上,“听”与“说”是双足并行的,缺一不可。形成交际过程顺畅的基本要素就是善于听,听懂了才
11、能有应对,也才会有下一轮交流的开始,这是要摆脱的第一个理念误区。第二个误区是部分教师把口语交际当作知识点去演讲,这些老师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像讲系统的语法知识一样去讲口语交际知识,结果将课堂变成了理论讲堂,毫无交际活动可言,这样的学习毫无趣味。第三个误区是课堂热闹非凡,课后学生毫无收获。部分教师认为口语交际课,就让学生自主设计自由交流,而忽视了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交际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展开,才能让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有所收获。而且,如果这个过程有了教师的参与,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无痕迹的指导作用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走出以上误区,让“听”与“说”双足并行,设计丰富多样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实践,有目的
12、,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才能真正让口语交际的教学生动活泼,趣味盎然。3精心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前面已经说过,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学生对口语交际重视不够,并不是口语交际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有了这个情境,就会刺激学生的活动欲望,学习也就有了动力并能保持下去。口语交际情境创设的方式很多,如摆设一件实物,提供一幅图画,展示一种道具,播放一个节目等等。这是实物情况,而在实际活动中还有很多活动情境,具体有如下一些方面:(1)区别对象场合情境。显然,对象不同,场合不同,要达到交际目的,就必须采用不同的语言,采取不同的交际手段。(2)非言语交际情境。例如,肢体语言,提
13、供表情,神态,坐姿,立相,着装等情境,表演端庄、自然、大方等动作情境,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肢体语言的作用。在交际中做到文明、得体,进行仪态训练。根据对方不同的肢体语言采取相应的交际手段。 (3)模拟情境。例如:记者访谈、模拟推销、租借实物、模拟法庭申辩、业余主持、求职介绍等等,情境不同,口语交际要求也不同。(4)课文实例情境。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仅仅靠教材中的一节内容进行专门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口语交际活动应结合课文教学同步进行,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灵活机动地实施口语交际训练。课文中有大量的实例为我们提供了情境材料,我们可以巧妙借用。(5)社会实践情境。这里的情境指的
14、是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上的情境只是一些类型。谈到具体操作,教师们应明确,苏教版口语交际教材体系统中每一个专项训练都有明确的训练要点。依据这些要点可以设计很多种情境。教材上的练习是很有限的,老师应启发学生和自己一起动脑筋去设置多样化的情境,学生才能在交际过程中有具体的感受。就是在同一种大的情境下,也还需要区分其中目的对象的细微差别。比如七年级上“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根据这一要求,除了课本上提供的情境外,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更加细致、真实可感的情境:比如自我推荐时,就又可能面对不同的对象,身处不通的环境。如学生会竞选文艺部长;班级组织春游,你竞争总
15、策划;暑期社会实践,你想找一份工作在以上的具体情境中,你准备怎样推荐自己?情境设计越细,学生进入状态就越轻松,考虑也会更细致,模拟演练会更真实。这样的课堂怎能不引起学生的兴趣?4重视学生个性,循序渐进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天可以形成的,一个班四五十名学生差别很大,我们要给每一个学生同样的实践机会,就要顾及学生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应有的能力。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腼腆、羞于启口;有的学生自卑、胆怯,一说话就紧张;有的学生表现欲强,敢于发言,但不着边际;有的学生一次失败,第二次就失去了信心。针对这么复杂的情况,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下面提供几点建议供参考:(1)对那些积极参与者要予以充分肯定
16、。因为我们的教学应重过程,重体验,重发展,不应过分关注结果。只要学生在态度上有一定认识,能力会逐渐形成。(2)对那些活动有顾虑的学生要及时引导。为羞怯的学生引路,为自卑的同学壮胆,鼓励他们开口,为那些生活中有过尴尬经历的同学,作出鼓励性评价,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说的机会。(3)将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层级分解,教学循序渐进。以“听”为例,可以专门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习惯,提出听中的文明礼貌要求,培养学生听后总结概括要点的能力。以“说”为例,提出声音目标、语言目标、情态目标,分阶段进行,首先要求学生说得响亮,说得通顺,最后要求他们说得漂亮。有些学生一时达不到要求,可以指导他们“模仿说”,提供材料要求“复述说
17、”,让他们准备讲稿“读稿说”,老师示范让他们“重复说”。总之一个目的,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活动,使所有的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4)在教学中分小组模拟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肩负任务,增加说话的机会,扩大说话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开发学生的资源,不要让任何一个同学坐在课堂里当看客,给大家制造尽可能多的说话机会。比如针对七年级上册的“说话要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这一训练要点,我们可以设计座谈会“身边的变化”这一情境,教师可以先将话题切分到生活的众多领域内,或是餐桌的变化,或是家居的变化,或是休闲生活的变化,或是通讯工具的变化,或是通讯方式的变化让每一个小组的谈话针对性更明确
18、。然后在小组模拟中可进行适当的分工。可以一个小组谈一个方面,小组内几个人有的发言,有的补充,有的记录,下一次再轮换。也可以小组内每人谈一个方面。比如谈通讯,可以有人说电话,有人说网络,有人说邮政还可以每个小组都全面地谈,小组内每人负责说一个领域。有的话题适合于分角色进行,那就让小组的每个人承担一个角色,让人人都有事可做,有话可说。 5在技巧上给予适当指导虽然口语交际能力主要是在亲身实践中形成,但任何行为都是有一定的规则技巧的,我们不要过分强调技巧,而适当的技巧指导又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有些学生不敢在人前讲话,一动口就呼吸紧张,我们应该告诉他如何练习,做一个深呼吸等。有些学生说话缺乏条理性,我们
19、可以告诉他用一个中心句表达自己要说的主要内容,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分出层次,如“首先其次再次”,“因为所以”,“不但而且”等等。把自己要讲的主要内容分成几个要点写在一张小纸片上,像是一个提纲,时不时看上一眼。在交际过程中出现一些尴尬场面该如何处理,演讲辩论中如何抓住对方的破绽,击中要害等等,这些技巧指导都是有价值的。当然我们进行技巧指导最好不要空口谈道理,要结合实例,使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例如,从古人那里借鉴谈话技巧:巧设比喻,在启发引导中使对方轻松接受道理。动之以情,以曲径通幽的智慧走到别有洞天的境界。析之以利,以独具慧眼的识见使对方觉得有利可图,从而取得保全自己的效果。有些技巧可由老师帮
20、助指导,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我总结,还可以从别的途径(书刊音像等)中借鉴。6注意口语交际中的双向互动既然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其中必须有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活动中无论是选择教材中的话题还是教师自我创设的情境,都要注意双向互动性。例如,做一个推销员活动中既要想到“我”说什么,也要设想到对方会怎么样,(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不用设想),如果在课堂模拟练习,有推销员还要有接受推销的对象。这种活动中的双向互动情况可能容易想到。做一个讲解员时,介绍自己的小发明,或介绍其他的事物过程中,有人中途插问,自己该如何说下去,这也可以形成互动局面。“互动”的含义是多层面的,可以是
21、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也可以是群体之间,可以一人对一人,也可以是一人对多人。除了以上所说在学习情境中的互动外,还有学习方式上的互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很重要,教师可亲身体验同学们在口语交际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转而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另外,教师的参与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示范作用,形成可供模仿的例子。在交流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激活、交际的深入都有帮助,这样的无痕指导胜过一百次理论解说。三、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如何体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引导下,各种版本的教材编写都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与发展,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体验,并自主地思考生活、思考人生、
22、规划人生,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挖掘文字背后蕴涵的深刻的价值观和人文情怀,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可以说,综合性学习正是这种思想的最集中的体现。综合性学习是教材中最具吸引力的亮点,同时也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新教材在试验过程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暴露出一些问题:将语文活动与综合性学习混为一谈,教师在活动中不知如何定位,每次学习的目标不够集中明确,语文学科的倾向性不够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试验过程中也摸索出了一些方法。1综合性学习与语文活动的区别。综合性学习是一次学习理念的革命,它以“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
23、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为原则,对于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机会,培育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它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探究性、互动性,特别强调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亲自参与的积极的体验、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提高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激发综合各学科知识的潜能。由此可见,语文活动与研究性学习区别很大。首先是目标上的差别。语文活动旨在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格言联珠、成语接龙、灯谜会、春联展、诗词诵读比赛、合作办手抄报、语文趣味题竞赛、搜集生活中的错别
24、字、精彩广告语荟萃、精彩歌词荟萃、每日新闻、精彩时评学生在活动中会明显意识到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学习是有趣的,语文学习不是太难。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很容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阅读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综合性学习则在此基础上拔高了要求,除了培养兴趣,还希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了过程与方法,强化了探究的价值。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与自己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途径,养成探究的习惯。其次是范围上的差别。从广度上看,语文活动涉及与语文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实施 过程 出现 问题 对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