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下第二单元教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下第二单元教学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教学案第6课纪念白求恩备课人:计孝平 夏金钰 教学重难点:1、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2、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3、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走近课文。 1了解白求恩生平和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2、朗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3、找出各段的重点句(批注在课本上)。二、白求恩感动你我1、本文概述了白求恩哪些主要事迹?分别体现了哪些精神?2、在写白求恩时作者为什么还提到了“不少人”“一些人”?三、赏析句式、品味语言 1、有感情的朗读“一个人”一段,分析句式特点。2、找出文中的双重否定句、设问句,并体会作用。四、拓展延伸假如白求恩入
2、选“感动中国”,你可否为他写段颁奖词?例:钟南山 颁奖词: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他冷静、无畏,他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对灾难。他说“在我们这个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表现出他的人生准则和职业操守。他以令人敬仰的学术勇气、高尚的医德和深入的科学探索给予了人们战胜疫情的力量。五、巩固练习: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武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
3、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1、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的动机。 B、白求恩同志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C、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D、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2、文中的“这”字,一个“这种精神”各指代什么?答: 3、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 例证法 B 引证法 C 对比论证法 D 比喻论证法4、用横线将文中论据画出来,并指出是什么论据。答: 5、指出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答: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
4、,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思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6、这段文字中标出的处,应加上什么标点符号,从下面表格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答( )7、根据上下文,填出这段文字中的一个成语: 第7课 敬业与乐业 备课人:计孝平 夏金钰教学目标 1学习“总分一总”的结构。2理解文章中心论点,学会运用事实论据。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中心论点及结构安排。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做学生的总希望自己学习最好,事实上,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希望做到最好。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梁启超先生就给我们
5、指明了一条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敬业与乐业。1、让同学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2找出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二、自主学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本文运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作者是如何论述的?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文章运用了几种论据?运用事实论据要注意典型性、代表性。作者做到这一点了吗?就你的理解分析一下。三、合作学习 I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四、反馈交流 五研读赏析课文第三段。(见课堂练习册P21)六、课后反思。第8课多一些宽容备课人:计孝平 夏金钰教学目标:1、能说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2
6、、学习文章以讲道理为主的论证方法,并能围绕论点举出有关的事例。3、正确地看待宽容,学会用宽容对待别人。提倡人与人之间的高尚的人格修养宽容。教学设计与过程:一、名句积累,导入新课。导入: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宽容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多一些宽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郭安凤的多一些宽容吧,从中你会进一步理解宽容,学会宽容。二、初读课文,质疑1、一个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朗读要求:注意文中生字词的读音;注意语气与节奏。2、师生评价学生的朗读。 3、质疑:三、再读课文,理解宽容作者阐述了怎样一个观点?为什么要
7、多一些宽容?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你认为其中哪一点最为难能可贵?文章最后一段并不是讲要“多一些宽容”,是否多余?看完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该如何认识“宽容”材料一:七年级(1)班的班主任王老师工作认真负责,经常找学生谈心,耐心辅导学生。但小赵同学对王老师有看法,他说:“我迟到了,他就批评我;小测验时,我就翻了一下书,也被他狠狠批了一顿。王老师太严了,对我一点也不宽容。”材料二:媒体报导:在家庭暴力中受害的弱势一方妻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宽容了丈夫的过失酗酒、赌博、虐待、侮辱导致对方的暴行越演越烈,直到受害者不堪忍受时,悲剧发生了:受害人要么被活活打死,要么向
8、施暴者举起了屠刀四、走进生活,学会宽容创设情境,谈宽容。昨天,小明的同学有两道代数题不会做,来向小明请教,小明热心的帮同学解决了难题。今天,小明有一道物理题做不出来,想向这位同学请教,可是这位同学却以作业多为由推辞,没有帮助小明解答,小明为此气愤不已,向你讲述了这件事。那么,你会如何劝解小明呢?五、课堂小结:宽容是你踩了我一脚,我却回你一句没关系;宽容是起争执时,双方的各退一步;宽容是面对他人的小过失时,一个淡淡的微笑;宽容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句话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用一种宽厚的胸怀,去接纳这个具有缺损的社会;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用“海纳百川”的气度,去换取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信任及和
9、睦;愿宽容之心,遍布整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六、教师寄语,学生集体朗读七、作业自助餐1、以“宽容”为主题,仿照课文中“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句式写一段话。(必做)2、把本课内容与自己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就应如何培养自己的宽容、在与人发生矛盾时该如何妥善处理,写一篇心得体会。(200字以上)什么叫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你能结合课文举一个例子作事实论据吗?互谅:唐太宗还是秦王时,魏征曾帮助太子李建除去他,后来他当上皇帝,不计前嫌,能原谅他各为其主
10、,重用了魏征,至于他贞观盛世,是与他的胸襟广阔分不开的互让:负荆请罪,蔺相如为了顾全大局,甘愿忍受廉颇的嘲讽,当廉颇得知后,非常惭愧,于是负荆请罪,后来两人同心协力为赵国出力。这说明人只有不计较私利,互相谦让,才能处理好相互之间的矛盾。互敬:周总理,作为一国总理,日理万机,非常辛苦。有一次,周总理工作了一整夜,清晨刚要回家,在路上碰见一个清洁工人,周总理主动上前去,紧紧握住工人的手说“同志您辛苦了!”周总理十分尊重别人,所以他也得到了全国人民对他的尊重。课后反思:第 9 课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备课人:计孝平 夏金钰 教学目标:、学习本文,理解并学习文章运用的举例论证的方法。2、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
11、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道理,中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举例论证的能力。2、明白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于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问:前几天中央电视台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举行了颁奖仪式,哪一位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原因?学生回答:二 初读课文,解决下列生字词芦苇( ) 平庸( ) 赫赫( ) 携( )嘈杂( ) 沐浴( ) 缅怀( ) 萎缩( )平庸: 平凡卑鄙: 赫赫: 无足轻重: 显赫: 贤哲: 缅怀:三、再读课文,感知高贵。 1、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请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12、问题:(1)一共举了几个例子?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些事例的主要内容。(注意答到人物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怎么做)(2)在四个例子中,四个主人公分别把什么看得最重要?(3)这说明他们共同追求什么?(请用文章中的词语回答)(4)结合中心论点和事例,想想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灵魂究竟指的是什么? (5) 请学生齐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来感受文中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道理。四、寻找高贵问:学习了这一课后,我们知道了一个人只要有纯正的精神追求,那么他就是高贵的,请你想想你的周围有这样的人吗?哪件事使你这样觉得的?把它简明概括地写下来,并像作者一样进行一番议论。(注意语言的简明概括及与中心论点相吻合,颁奖辞尽可能优美生动
13、)五、作业:完成课后作业相关练习。六、课后反思:第10课 陋室铭备课人:计孝平 夏金钰 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并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3、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重点: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难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释题并简介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他和柳
14、宗元交谊很深,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3、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陋室 ( ) 德馨 ( ) 案牍 ( ) 西蜀 ( ) 鸿儒 ( ) ( ) 苔调 调素琴 ( ) ( ) 调兵遣将 ( ) ( ) 4、齐读课文,根据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并归纳文言知识。(1)虚词:有仙则名: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可以调素琴:无丝竹之乱耳:(2)词类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特殊句式:何陋之有?(4)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三、课后巩固练习
15、。1、解释词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无案牍之劳形(劳: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3、译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第二课时一 复习导入。二、合作探究,分析文章内容。思考:1、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文章主旨?作者写这一句话要突出什么? 2、本文哪些语言是描写陋室环境的,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3、文章结尾处提到了“诸葛庐”、“子云亭”还引
16、用了孔子的话是为了表明什么?三、 小结:1、 写作手法分析: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说明道理)文章全文写的是作者的陋室,但是却是在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现出作者的高尚道德和高雅生活情趣。2、比兴手法:(触景生情,因事而兴)文章本是写“陋室”,但却用“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诗句开头,触景生情,因事而兴,由山水说到陋室,自然而贴切。3、修辞手法: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表现出馨香的品德和高洁的志向。四、巩固练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
17、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2、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3、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_,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_。4、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6、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_,虚写的是_。虚
18、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_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_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_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7、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五、课后反思: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曲三首备课人:计孝平 夏金钰一、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诗的炼字和初步体味诗的句法。2背诵这三首诗词曲。 3进一步学一点诗的韵律。二、教学过程设计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一、导入:积累送别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
19、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二、课前热身: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性格豪放浪漫。他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豪放的风格。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唐玄宗天宝初年,他由道士吴筠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理想和现实的尖
20、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诗人在饯别族叔李云时,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有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掩抑不住的郁闷与不平。这首诗抒写的就是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体裁:因此这是一首借饯别以咏怀的七言古诗。三、合作探究(一)学生自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文。(二)小组互动第一、二句:连用十一字长句,喷涌出郁结抑塞之气。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表现出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既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有着一泻千里之势,可谓奇矣。第三、四句:借景抒情。第五、六句:接下来赞美李云的文章可上追两汉,有建安风骨;自己的文章,可与谢朓媲美。周代的藏室、汉代的
21、东观和唐代的秘书省,都是国家的藏书机构。建安骨: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首的作家,文章刚健清新,辞情慷慨,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把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骨,比喻文学作品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故诗中用“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指从建安(东汉末年,汉魏)到唐代之间的南朝。小谢:世称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为“大谢”,南朝齐代谢朓为“小谢”。清发:清新秀发,指谢朓的诗风。因李白非常推崇南朝诗人谢朓,这次又是以谢朓楼上饮酒,所以,他自喻小谢,显得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负。第七、八句:主客双方谈古论今,喝酒谈诗,豪放的李白情绪不禁高涨,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小结:五到八
22、句写了对才能的自负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第八句中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豪情达到极点。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而已,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低头却见楼下宛溪水长流不断,就会更加强烈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闷无以排遣。这种无以排遣的苦闷诗人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以下四句就表达了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慨。第九、十句:是本诗的又一大转折,也是本诗的名句。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阳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第九句借用生活中的现象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这一比喻源
23、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李白一生借酒浇愁,原想解脱,结果是愁上加愁。第十句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呼应,道出了不得志的苦闷之深。诗人长期陷于一种“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方式,即“散发弄扁舟”。第十一、十二句:不称意:不如意;散发:古人束发戴冠,而散发就是不束发、不戴冠,有不受拘束、狂放不羁和隐逸不仕两重意思。这里有泛游江湖、归隐江湖之意。小结: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跳跃,语言明朗朴素,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豪放与悲愤共存,天真与苦闷统一,形成太白独特的“纵逸”风格,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24、也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另外,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渔 家 傲范仲淹一、课前热身: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渔家傲”。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死后谥号“文正”,他的文章诗词风格豪放,语言简练,有范文正公集,其中诗歌268首,词传世仅五首,这首渔家傲写得慷慨悲壮,最为脍炙人口,散文代表作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影响深远。二、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25、明确:秋天的西北边疆风景非常奇特。大雁向衡阳南飞,对西北的荒凉之地毫不留恋。边塞之地,傍晚时分,四面八方北疆特有的悲凉之声随着城头的号角而起。在重重叠叠像屏障一样的山峰包围中,漫无边际的暮霭、血红的夕阳,衬托、映照着紧闭的孤城。一杯浊酒让人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但敌兵未溃,功业未成,边境未安,尚不能归还。笛声悠远,寒霜满地。将士们深夜不寐,将军愁白了头发,征夫落泪。(二)小组互动上阕:着重写景。写了什么样的景呢?塞下:边境险要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一句话交待了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及环境,一个“异”字概括总的感受。因为词人是南方人,所以这北方的秋景让他感到非常奇特。那他是否喜欢这里的风光呢?词中没
26、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感觉出来,哪一句?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呢?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古代传说,秋季雁南飞避寒,到衡阳即止。衡阳:今湖南省地名,旧城南有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这一句烘托出荒凉,极写感受:雁去而人不得去。接下来从听觉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如边塞的风声、草声、马嘶声、驼羊悲鸣声、牧人的吟啸声、胡茄羌笛声等。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边塞之地,傍晚时分,四面八方北疆特有的悲凉之声随着城头的号角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进一步为下阕的抒情蓄势。在重峦叠嶂的山峰包围中,漫无边际的暮霭、血红的夕阳,
27、衬托、映照着紧闭的孤城。这一句从听觉转入视觉,尽括了悲凉苍茫的气象,展现了悲凉壮阔的北国风光。“孤城闭”三个字透露出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为下阕做铺垫。小结:可见词人笔下西北边境的秋景,是多么得悲凉奇异!也显示出边地生活的艰辛和军事形势的严重。下阕: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又抒发什么样的情呢?浊酒:古人以米酿酒,乳白色,故称“浊酒”。“一杯”与“万里”造语悬殊,暗衬乡愁。这一句紧承“孤城闭”而来。词人身在荒僻的边境孤城,夜晚难免会起乡关之思,于是借酒消愁。但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思!何时才能返回家乡呢?可是尚未破敌立功,回乡之计从何谈起?燕然未勒:是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据后汉书记载,汉和帝永元
28、元年(89),东汉的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勒,在碑上刻字记功。这个典故道出了词人守边御敌,不胜不归的决心。这两句是本词的名句。笛声悠远,寒霜满地。这一句是写景句,从时间上看是“长烟落日”的延续,可见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因“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表现出边地之苦。这里的“人”指谁?既指词人自己,也包括戍边士卒。而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思考: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征夫为什么落泪?显然都是因“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可见,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小结:全词写景抒
29、情完美结合,将爱国情怀、思乡之苦和建功立业的渴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苍凉悲壮的情调。并将视野扩展到塞下孤城、千嶂万壑,着墨于军旅生活,与盛唐边塞诗相近,以悲景苍莽的意境体现出崇高的壮美感,风格苍凉悲壮,开宋代苏辛豪放词派的先声,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课前热身: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以曲辞为主的一种综合艺术。元代出现了最杰出的大戏剧家关汉卿,其代表作窦娥冤,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马致远的汉宫秋。散曲在元代是韵文的主体,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类。小令一般指一支曲子(也就是一个曲牌);散套由两支以上以至数十支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首尾一韵到底。马致远的散曲成
30、就居全元之首,他的散套夜行船秋思是其名世代表作,另一首写景小令天净沙秋思以28个字刻划出一幅动人的天涯行象照象图,堪称“千古绝唱”,是其小令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被称为“秋思之祖”,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曾任浙江行省官吏。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后世把他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二、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明确: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住着几户人家,年代久远的驿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瘦马缓慢前行。傍晚的太
31、阳向西坠落,悲痛到极点的游子,飘泊在天边极远极远的地方。(二)四边互动1:齐读曲子。根据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很明显,这首曲子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三句纯粹写景,大家看看这三句的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明确:每句都是三个名词性的短语排在一起,短语之间、句子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让读者根据前后连贯的几个画面意会“秋思”的主题。2:能说出都有哪些并列的短语吗?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3:根据这些写景的短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时候所特有的景色呢?明确:深秋傍晚。昏:黄昏;西风:即秋风(东风,春风)。4:这些景色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何以见得?明确:萧瑟、苍凉、沮丧树是老的,藤是枯
32、的,显得毫无生气;而傍晚时栖息树上的乌鸦却能引起旅人思归之念。“小桥流水人家”本来是恬静明丽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与上下句所描写的景象截然异趣,其实不然。因为旅人在荒郊野外见此安适的人家,只会引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第三句更给人以苍凉之感。一个“古”字唤起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古道: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而旅途劳顿的“瘦马”,更使整个画面带有令人沮丧的感情色彩。5:哪们同学能把这并列的九种景物,用你自己的语言把它联缀起来,向大家描绘一幅秋郊夕照图呢?明确: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住着几户人家,年代久远的驿道上
33、,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瘦马缓慢前行。6:在这幅图画中,有人吗?是谁?明确:有,“断肠人”(断肠:形容悲痛到了极点),末两句不仅写景(夕阳西下:傍晚的太阳向西坠落),而且写人。7:哪位同学能根据曲中的意境,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是个什么样的断肠人?明确: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来。悲痛到极点的游子,飘泊在天边极远极远的地方。天涯:天边,极远的地方。由此可见,前面一系列景物的渲染,为末句“断肠人”作了铺垫。末两句是本曲的名句,也是本曲的主旨句,面对此景,不由得让人肝肠寸断,凄然泪下。8:大家想一想,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明确: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
34、小结: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7、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一、分类1、从
35、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的说明顺序对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
36、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三、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四、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 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五、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
37、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作比较:把_和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打比方:将_比作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38、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六、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
39、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类型1、加点字词有
40、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
41、句,并体会。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七、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八、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