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doc
《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李大平首都医科大学T_b1. 掌握胰岛素与五类口服降糖药的使用,包括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用法用量、注意事项2. 掌握糖尿病的分类 3. 掌握糖尿病的治疗原则4. 熟悉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5. 熟悉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6. 了解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内容介绍1.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2. 糖尿病的病因3.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4. 糖尿病的分型5.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6. 治疗原则7. 常用的降血糖药物T_e一、流行病学B_e糖尿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患病率迅速增加。据WHO估计,全球患者超过1.5亿,到2025
2、年将增加一倍。19791980年我国成人患病率为1%,19941995年我国成人患病率为2.5%,另有糖耐量减低者2.5%。估计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3千万,居世界第二位(第一位为印度,第三位为美国)。糖尿病的发病正趋向低龄化,尤其在发展中国家2型糖尿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升高,成为发达国家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对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我的笔记】二、病因B_e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不是单一病因所的疾病,而是复合病因的综合征。其发病因素包括遗传、自身免疫、病毒感染、肥胖、环境因素等。【我的笔记】三、发病机制B_e从胰岛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经血液循环到达
3、体内各组织器官的靶细胞,与特异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物质代谢的效应在这整体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均可导致糖尿病。【我的笔记】四、分型B_e(一)1型糖尿病(T1DM)1.分类1型糖尿病包括免疫介导型和特发型两类。自身免疫介导过程所致胰岛细胞破坏的病例,属于免疫介导型;特发型是指部分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的病例。2.特点多发生于在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上起病较快,血浆-C肽和胰岛素的水平很低,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在而在另一些患者(主要是成年人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胰岛细胞破坏较为缓慢。在起病的初期易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但数月或数年后必须用胰岛素治疗。又称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二)2型糖尿病
4、(T2DM)1.病因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类型。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2.特点(1)病因与多基因遗传有关,有较强的遗传易感性。(2)发病机制的异质性很大,从显著的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到显著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不发生自身免疫介导的胰岛细胞破坏。(3)大部分患者体形肥胖或有肥胖史。(4)不容易自然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在某些应激因素的情况下可发生酮症酸中毒。(5)起病隐匿,高血糖逐渐发生。(6)多数患者通过饮食和运动疗法或口服降糖药治疗而不使用胰岛素可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7)在病程较长、胰岛细胞功能衰竭、口服降糖药失效后、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应该使用胰岛素治疗。(三)特
5、殊类型糖尿病包括以下8种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的特殊类型:1.胰岛细胞的遗传缺陷(1)青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25岁以前发生糖尿病,临床表现类似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糖尿病家族史。(2)线粒体糖尿病:多发生在45岁以前,多呈母系遗传方式。其临床表现类似2型糖尿病,但体重指数多在正常或偏低。一些还需要胰岛素治疗。胰岛细胞自身抗体阳性。2.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基因异常导致的胰岛素作用的缺陷。3.胰腺外分泌疾病胰腺炎、胰腺创伤、胰腺切除、胰腺肿瘤、囊性纤维化等引起胰岛细胞的损伤或减少。4.内分泌病变一些激素(如生长激素、皮质醇、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当这些激素过量(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综
6、合征、胰高血糖素瘤、嗜铬细胞瘤等)可引起糖尿病的发生。分型5.药物或化学物质诱发的糖尿病许多药物可减少胰岛素的分泌,这些药物可能不直接引起糖尿病,但是在胰岛素抵抗的患者有可能直接加速糖尿病的发生。6.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与胰岛细胞破坏有关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B、巨细胞病毒、腺病毒、腮腺炎病毒都可引起这类糖尿病的发生。7. 罕见型免疫相关性糖尿病强直综合征,抗胰岛素受体抗体等。8. 伴随糖尿病的其他遗传综合征许多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 。包括Down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Tumer综合征的染色体异常。(四)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GDM)指在妊娠期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如下
7、(1)多尿:排尿增多。(2)多饮:多尿导致口渴。(3)消瘦:大量的热卡从尿中丢失,引起体重下降。(4)多食:感到异常饥饿。(5)其他症状:视物模糊、嗜睡、恶心、体力下降。【我的笔记】五、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B_e1型糖尿病患者大多起病较快,病情较重症状明显且严重。发病年龄多30岁,多见于小儿和青少年。体形一般较瘦,孪生者的一致性低(共显性50%),胰岛细胞萎缩,不注射胰岛素及应激时会出现酮症酸中毒。对所有的患者都需要胰岛素治疗。主要的血管疾病为微血管病。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起病缓慢,病情相对较轻,肥胖患者起病后也会体重减轻。发病年龄多30岁,成人、中老年多见。孪生者的一致性高(共显性90
8、%)。不注射胰岛素及应激时不会出现酮症酸中毒。不同的胰岛素水平伴有对胰岛素的耐受。口服降糖药有效。主要的血管疾病为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可能数年或数十年无任何症状,当胰岛素缺乏加重时可出现症状,多尿及口渴症状数周或数月后逐渐加重。由于感染或药物重叠应激作用,血糖持续升高(常超过1000 mg/dl)时,患者可出现严重脱水,导致精神紊乱、嗜睡、抽搐等,高血糖高渗性非酮症昏迷。【我的笔记】六、治疗原则B_e(一)一般治疗原则目前尚不能根治糖尿病,对糖尿病的治疗目的为:缓解症状,控制血糖于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保证儿童及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维持良好的学习和工作能力,
9、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降低病死率。(二)药物治疗原则对于1型糖尿病必须用胰岛素替代治疗;替代治疗只能采用注射法,不能口服给药。对于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常能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对1型糖尿病患者无效;通过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不能良好降血糖者,加用口服降糖药。如果口服降糖药不能完全控制血糖,可换用胰岛素或联合使用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我的笔记】七、常用的降血糖药物B_e(一)胰岛素1.药理作用(1)降低血糖:可增加葡萄糖的转运,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和酵解;促进糖原合成和贮存,抑制糖原的分解和异生,使血糖降低。(2)其他方面:促进脂肪的合成、抑制脂肪的分解,使游离的脂肪酸减少、酮体减少;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10、、抑制其分解;促进细胞外的钾离子进入细胞内。2.临床应用(1)主要用于各型糖尿病,是治疗1型糖尿病唯一有效的药物。(2)可用于经饮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药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3)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的糖尿病。(4)用于糖尿病合并应激情况(如严重感染、高热、妊娠、分娩及大手术等)。(5)其他:高钾血症、纠正细胞内缺钾。3. 不良反应(1)低血糖反应:最常见和严重的ADR,为过量所致。(2)变态反应: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极个别可发生过敏性休克。(3)胰岛素抵抗性:急性胰岛素抵抗性是因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所致;慢性胰岛素抵抗性产生的原因包括:产生了胰岛素抗体,使胰岛素的结合锐
11、减;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系统失常。(4)反应性高血糖:源于胰岛素用量不当,低血糖引起调节机制的代偿反应,生长激素、Adr、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多。(5)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我的笔记】(二)口服降血糖药口服降血糖药主要适用于在饮食治疗及体育锻炼基础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用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也可联合使用部分口服降血糖药。1. 磺脲类(1)作用机制磺脲类降糖药作用于人体胰岛细胞上的磺脲类药物受体,使细胞膜钾离子通道关闭、钙通道开启,钙离子内流,从而使胰岛素分泌增加。其降血糖作用依赖尚存有一定数量有功能的细胞(30%以上),部分磺脲类药物也可能使肝脏、肌肉等组织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胰岛素 口服 降糖药 临床 应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