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行为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行为反思.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注课堂教学行为 让课堂焕发生机大涌旗北小学 林玉艳在金秋,我校语文教学研讨课紧张而有序的进行。我认真地聆听了语文科组老师们的授课。走进他们的课堂,我惊喜地发现我们的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努力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提问、如何讲解、如何激励、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等教学行为都有待进一步探讨反思。一、教师的提问技能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发现:教师的提问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琐碎的、细小的问题少了;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小了;不着边际,让学生不知所措的问题几乎绝迹了。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里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
2、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读书是一种个体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是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学科特点,不分时间和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的使用,结果,学生趣味索然,所见所思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作为语文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时候,应该反复自问: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设问需进一步改进?所以,教师提问时要注意做到:一)、设定适当提问时机。“不愤不启,不排不发。”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
3、时刻提出,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二)、设计准确问题切入点虽然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用重大,但要注意提问要在针对性,不要太碎太杂,切忌满堂问,问题满天飞。多而滥的提问使学生总是处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地位,他们只是忙于老师简单呆板地提问,并不能进行认真地冷静地思考。提问的积极意义因而被取消。为此,教师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对学生而言覆盖全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当学生对课文初读认知课文后,老师提问,为什么国榷书稿被偷对谈迁来说是厄运呢?对学生而言,这一点很快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
4、深层的多问的思考与探析。他们通过思考,读课文很快知道,因为谈迁写出这么翔实可信的国榷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努力,历尽艰辛,变卖了所有的家当,生活变得非常贫寒,但是他还是坚守他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真是令人佩服啊!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说是深刻的,有很深感悟的,达到了预设的效果。三)、注重提问后的两个等待美国教育研究者认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和第二等待时间。第一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时间不能马上重复或指定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间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答案后者提出另一个问题,大量的调查表明,许多教师为了显示教学的
5、效率或课堂教学的紧凑和活跃,运用了不断地发问,最后可达每分钟810个问题,而等待时间通常在1秒3秒之内,有的甚至不足一秒。教师的第一等待时间增加至3秒以上,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原因在于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机会,让学生有充裕时间全心投入思考,创造了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更为宽松的课堂气氛。第二等待时间调整到3秒以上,能更好地让教师自己有充裕的时间去判断学生的答案是否可取,尤为注意的是针对那些意料之外的或笼统地回答要进行判断归纳概括做出评价,及时为学生做好引导。这都需要时间,否则,可能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四)、注重提问的善后工作课堂提问的激励原则告诉我们,教师在提问时要亲切、和悦有耐心,使他们的
6、思维在关键环节上一直处于应激状态,从而爱学、会学、乐学,为达此目的,教师在提问时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并做出回答,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过程。对于他们的创造过程要予以肯定,这样能激发学生今后积极思考的兴趣,而不是畏惧提问,因此,评价要以表扬个鼓励为主,也就是教师必须要做善后工作。二、教师“讲”的艺术在这次语文研讨课中,发现有的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语”;动不动让学生当众表演,称之“凸现
7、主体地位”;热热闹闹的无聊问答,赞之为“焕发课堂生命力”。如,有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奇松,整节课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读书,但是,学生就是那样一遍一遍的读,漫无目的,教师想方设法追求学生感官上的活跃生动,千方百计在教学的浅层面上操作运作。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新课程需要老师讲。新课程需要老师怎样“讲”呢?首先我们要将功夫放在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上,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真正把握“要不要讲”、“讲什么”和“怎么讲”这三个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
8、这个目的精要的“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比如,在教学学与问时,教师就要向学生讲清作者以我们的生活现象入手,然后引导学生引用了哥白尼小时侯勤学好问的故事,说明好问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懂得了方法后,在以下的学习中就融会贯通,自读自悟,知道了以下的段落也是用这种方法写的。在学生各抒己见的时候,加上教师精当的评点,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情景体验,老师加以启发引导,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老师加以优美的语言,点亮思想的火花,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多了几缕明媚的春光。我们不能当讲的不讲,该挖掘体会的没有挖掘体会,该掌握的没有掌握,这样的教学势必缺
9、少深度和广度,缺少课堂教学应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三、有效的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是“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现了,手也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但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每次只用二、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的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思维含金量很低
10、,相互作用效果很差;有的往往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对合作有效性的指导;有的不管问题是否适合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方式,不论问题大小、深浅一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为达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重视:(一)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可以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就保证了每个人都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在参与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
11、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培养学生在小组内主动参与的勇气,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赵老师在上陶罐和铁罐时,为了让学生更能深刻地领悟课文人物的特点,她要求学生进行合作的演绎。她通过让学生先同桌练习,在已经有一定的时间和熟练后,再让学生自由选择伙伴进行演绎,效果非常好。(二)精心选择合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的问题不太复杂,这样的问题,可通过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时间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的一般加工方法和策略解决,但有的问题的复杂性水平较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如观察物体的空间位置、形状。学生对这些问题可能会存在许多不同的认识,则运用一般的方法难
12、以奏效,这就需要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三)加强对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要等待,不要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教师不应该担心学生讨论会提出很多问题,怕“放”了又不能“收”,而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可教给学生归纳、演绎、创想等方法,从而完成知识的形成和再现。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活泼、多样,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在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深刻,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合作学
13、习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障碍,出现合作学习中的“冷场现象”,出现这些情况,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去,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其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中的问题,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策略,让他们逐步掌握合作的方法,同时,不断的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抗挫能力,引导学生在不断的争论与反思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质和量。四、激励适时适度在课堂上,我们还经常听到有节奏的“啪、啪、啪”鼓掌声“你真棒!”“你真聪明!”,一节课,往往掌声不断,赞声不绝。有的一节课下来,几乎人人都得了小红花、小贴士或其他小礼品,有的有几份,甚至十几份。但是,有时我们看看学生,被表扬者,无动
14、于衷,有时觉得表扬得来实在太容易,有时感到莫名其妙;赞美的同学有口无心,这样,就不能真正发挥激励的作用。因此,老师的激励要适时适度。恰当的使用鼓励性语言让学生自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有效方法。那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激励?笔者认为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励,而是细心地、耐心地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坚持不懈的鼓励学生进步,克服一切困难前进,不断地为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加油,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上下功夫。一是激励要适时。三(3)班的一个男生,成绩很差,平时老师费尽心思要表扬他也很难,但是在课堂上小男孩总是大声地抢着回答问题,尽管也是不对的答案,但是老
15、师却对他说:冠希今天表现真好,有进步。就这么一句适时的轻声激励,他就觉得非常开心,整节课下来是那么认真,那么主动。二是激励要适度。“节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只有能节制的人才会重视实际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一段充满真情的生命历程,正确运用肯定和奖励,采用适当的竞争方法,适度的竞争,避免过泛的鼓励性语言,慎用批评,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在五(2)班,同学们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了艳清,一个很害羞的女孩,老师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时,适时适度地提出:我们还应表扬谁?顿悟教室里掌声响起。小女孩脸上泛起的淡淡喜悦,定格成一幅美妙的画面。我想,如果教师的每一次激励都能够促动学生心灵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我们想,在新课程理念被广大教师所普遍接受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课堂教学行为的落实。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剖析、反思,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片生机。参考文献:1、叶圣陶教育思想2、新课程标准理念3、苏教版语文第九册4、网上素材:科学教育家2009年第4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