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考试辅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管理学考试辅导.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行政管理学学习辅导第一章1,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行政管理学的概念(1)行政管理的主体:行政机关。行政管理的范围: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全体国民。行政管理的特点:执行性、政治性、权威性。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行政。2,行政管理学历史发展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威尔逊。美国第一本行政管理学教科书:怀特的行政管理学中国最早的行政管理书:张金鉴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第二章1,行政环境的含义(170。行政环境的特点:主导性、联系性、综合性、层次性、变异性。2,行政环境的要素: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民族宗教环境、国际环境。3,以中国当前的的行政环境为例,说明研究行政环境问题的意义:行政环
2、境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因此行政管理的正常运行,首先要认清行政环境。1,正确认识和反映行政环境是增强行政管理学应用性的重要前提;2,正确认识和反映行政环境,才能科学地确定行政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手段,行政环境决定着行政管理的科学性。例如,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依据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社会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转轨过程之中,行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领导体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都是为了适应变化了的行政环境。3,正确认识和反映行政环境,有利于树立起系统整体的公共行政观念。4,正确认识和反映行政环境,有利于确立开放平衡的公共行政模式。4,行政生态模式:融合型
3、是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衍射型是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棱柱型是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行政模式。5,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制约的三种基本形式:要求;支持;反对。6,行政管理对行政管理制约的表现:1,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的生存间和发展空间;2,行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行政管理的内容和发展方向;3,行政环境影响行政体制与机构建设;4,行政环境影响着行政过程。第三章1,行政职能的含义(38)2,行政职能的特性:阶级性、服务性、多样性、动态性。3,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政治职能:包括专政职能、民主职能;社会职能:包括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服务职能。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行政职能增补转变的主要内
4、容和基本方向:1,职能重心的转变。由于“左”的影响,我国长期形成了重政治统治职能、轻社会管理职能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号召,实现各级政府职能的重心的根本改变。2,职能方式的转变。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实践证明,经济手段能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宏观调控,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等;(3)由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3,职能关系的转变。职能关系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5、的关键环节。它包括:(1)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为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中央多次强调“下放权力”,解决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职能关系的原则,就是既要维护国家政令的统一,发挥中央的宏观调控职能,又要保证地方、基层能够因地制宜,调动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2)理顺政企关系。其基本原则是企业下放,政府分开。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把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分开,实行国有资产分级管理制;(3)理顺政府的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从制度上解决职能不清、人浮于事的弊端。点 第四章 行
6、政组织 1行政组织的含义、要素、特点、类型 行政组织是指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活动过程,它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主体。行政组织有三层含义:从静态考察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和权责划分的组织实体,从动态考察行政组织功能的运行过程,从心态考察行政组织中人员的意志和智能的组合。 行政组织是由职能目标、权责体系、机构设置、人员构成、运行程序和法制规范等六个基本因素构成的,其中职能目标是行政组织存在的基础;机构设置是行政组织的核心,是决定行政效率的关键。 行政组织具有政治性、社会性、服务性、整体性、适应性和法制性等特点。 行政组织就其领导体制而言,有首长制、委员会制和混合制三种类型;就其组织结构而言,有纵向的层级制和
7、横向的职能制;就其组织权力体系而言,有集权制和分权制;就其组织机构而言,有领导机关、职能机关、辅助机关、咨询参谋机关和派出机关。 2行政组织的指导原则 行政组织的指导原则包括职能目标原则、精干效益原则、完整同一原则、反权管理原则、管理幅度和层次适度原则、职责权一致原则、依法设置原则、民主参与管理原则、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等九条原则。 3行政组织理论 早期的组织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代表学者有美国泰勒、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马克思韦伯。早期的组织理论反映了任何组织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但它只从制度范围角度研究组织理论,在研究方法上着重原理原则的概括,还没能从国家政府组织的宏观角度进行研
8、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是从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代表学者有梅奥、巴纳德、西蒙、麦克雷戈。这一时期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着重从动态研究人际关系、个人和组织行为,但还只注重社会实证的研究方法,还没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范围也仅局限于行政组织中的微观管理。 系统方法的组织理论是从20世纪50年代被引进行政学中的,代表学者是美国的利格斯、卡斯特等。它从社会整体联系、环境影响、发展变化来研究行政组织,着重对组织进行整体综合研究,强调把组织看作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适应性和目的性。 4我国行政组织机构的特点 我国政府机构建设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机构设置比较完
9、备,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我国行政组织实行中央集权的单一领导体系,全国行政机构上下对口;实行“条块结合”的双层领导体制;机构设置分工过细,部门较多;过去行政组织机构处在“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不断变动状态。第五章 人事行政一、人事行政的含义、原则 人事行政是人事管理,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事管理,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一定的法规制度和措施对国家公务员进行的管理活动。人事行政是行政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人事行政工作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行政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由于人事行政所处的社会条件不同,地理环境、民族性格以及政体形式上的差别,因而人事行政的原则也有所不同,我国要实现科学的人事行政,应该坚持任人唯贤、德才
10、兼备原则;扬长避短、适才适用原则;考试考核、晋升唯功原则;智能互补、结构合理原则;不断更新、合理流动原则;依法管理、用人治事一致原则。 二、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制度 国家公务员是指依照法律在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在编人员,是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职能的执行者。 我国的国家公务员有两大类:一类是政务类公务员,一般是指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一类是业务类公务员,指的是中央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中除了政务类公务员之外的其他工作人员。它们是两类不同的国家公务员,它们的产生方法不同,任期不同,职责不同,评价依据不同,管理机关不同。 我国国家公务员具有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 (1)要求全
11、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对国家公务员最基本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本质体现。 (2)坚持原则、实事求是 (3)廉洁奉公、不谋私利 (4)忠诚积极、以身作则 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人事行政的一种科学管理制度,它是有关国家公务员管理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我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 (1)国家公务员必须拥护党的领导,忠实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政务类公务员和业务类公务员尽管产生方式、管理方法有所不同,但并不决然分开,互相封闭。 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公务员的考核,公务员的奖惩,公务员的升降、转任和回避,公务员的
12、培训,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公务员的辞职、辞退和退休和公务员的申诉控告九大方面的内容。 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要遵循人事行政的原则,在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原则必须遵守。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施公务员制度,要遵循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扬长避短、适才适用原则;考试考核、晋升唯功原则;智能互补、结构合理原则;不断更新、合理流动原则;依法管理、用人治事一致原则。除此之外,还要遵循三项原则:鼓励竞争原则、注重实绩原则和公开监督原则。 第六章 行政领导 一、行政领导的含义、要素和特点 行政领导是领导活动的一种,是指国家行政组织系统中的各级行政首长和行政领导集团通过决策、指挥、监督、协调等手段依
13、法行使其权力与影响,以完成行政目标的活动过程。 行政领导包括领导者、被领导者和作用对象三大要素,其中领导者是行政领导的主体,他组织和指挥被领导者;作用对象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同作用的客体。 行政领导具有四个特点,即时代性、综合性、权威性和服务性 二、行政首长的含义、基本素质、领导类型、领导方式和行政首长负责制 行政首长是行政领导的主体,是拥有国家法律所授予的行政权力,处于领导、决策地位的人。 行政首长必须具备5方面的基本素质: (1)政治思想方面,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政治觉悟 (2)品格作风方面,应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勤勉塌实的作风 (3)专业知识方面,应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本行业的专长
14、(4)管理能力方面,应有驾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 (5)身体素质方面,应有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 行政职务、职权和职责是行政首长实施行政领导的三个要素,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其中行政职务是行政首长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前提。职权是由职务派生出来的权力,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而职责是行政首长在履行职务过程中所应尽的义务,是对国家和政府委托的任务应负的责任。 行政首长处于领导地位,根据行政决策者的参与范围、行政执行权的控制、行政监督的方式,行政首长的领导类型有集权型、分权型和放任型三种,这三种领导类型各有优缺点,实际工作中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 由于行政首长不同,具体的领导方式也就不同,但大致
15、有三种:强制命令的方式、疏导教育的方式和榜样师范的方式,这三种方式之间并不是矛盾的,它们可以融合。 我国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所谓行政首长负责制就是对于重大事务,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具体的日常行政事务由行政首长决定,独立承担行政责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优点是责任明确,事权集中,分工合作,反应迅速,效率较高。 行政首长负责制与民主管理并不矛盾,而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首先,行政首长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任命的,归根结底要受人民的监督;其次,行政首长行使的职权是广大人民的一直和要求的体现;最后行政首长行使最后决策权是有前提的。 三、行政领导集团、集体领导 行政领导集团通常由若干个行
16、政首长组成,在配备行政领导集团时,要注意领导集团的群体结构,包括年龄结构、知识和专业结构、智能结构和气质性格结构。 合理的年龄结构是指行政领导集团中成员的老、中、青比例合理,呈梯队结构;合理的知识和专业结构是指行政领导集团中成员的文化程度以及其所在组织的专业需要的领导人才的配备合理;合理的智能结构是指行政领导集团中具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成员的安排合理;合理的气质性格结构是指领导集团中成员在气质、性格、意志、兴趣、风度等方面形成合理的结构。 集体领导就是集体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作出决策和决定。实现集体领导可以充分发挥行政领导集团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有利于防止个人专断现象的发生,能够保证
17、行政领导活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实行集体领导要和个人分工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行政领导集团的整体作用。 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将它们分割开,也不可偏废任一方。集体领导是个人分工负责的前提,集体领导的决策是个人分工负责的方向;个人分工负责是集体领导的基础,是集体领导意志实现的途径。没有集体领导,就不可能集中各方面的经验和智慧,没有个人分工负责就会出现无人管事无人负责的现象。 第七章 行政决策与行政决策体制 (含第8、9、10、11章) 一、行政决策、行政决策体制 行政决策是政府机关及国家公务员为履行国家的行政职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出主意作决定的活动。 行政决策是管理决策中
18、的一种,具有一切管理决策的共性:针对性、目标性、实施性、选择性、优化性和预测性,但行政决策是政府机关的决策,所以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管理决策的特性,具体表现在决策主体、决策内容、决策所代表的利益、决策依据和决策所约束的范围上。 行政决策的主体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行政决策内容涉及到整个国家和社会范围的一切公共事务;行政决策所代表的利益是整个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反映国家和人民的意志;行政决策必须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来制定;行政决策所约束的范围很广,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中的中心环节,其正确与否直接决定行政管理的成败。为了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
19、,制定决策时应遵循预测原则、系统原则、信息原则、可行原则、择优原则、动态原则、服务原则和民主原则。制定行政决策大致需四个步骤:首先是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接着是拟定方案,寻求达到决策目标的途径,再下来就是评选审批决策方案,最后是局部试验验证确定的决策方案。 承担行政决策工作的机构、人员所形成的组织体系及制度就是行政决策体制。它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现代行政决策体制一般由中枢系统、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三部分组成。 二、行政执行 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实施决策指令,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它具有经常性、实务性、强制性、果断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行政执行不同于行政管理,也不同于行政决策。
20、行政执行和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它们是不同的、不能相互替代的两种活动。虽然这样,它们之间还是有密切联系的,行政决策是行政执行的依据,行政执行是行政决策的落实。 行政执行是行政决策达到预测目标的实现途径,为了使其能够忠实、有效地得以实现,应该遵循民主原则、准备原则、迅速原则、创造性原则、跟踪检查原则、毅力原则和条理原则。 一个行政执行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1) 行政执行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编制行动计划、做好思想动员、组织落实、财物准备 (2) 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沟通、协调和控制 (3) 行政执行活动的总结:主要是对行政执行情况的全面检查,实事求是地对行政执行的情况进行评定,对行政
21、执行情况总结经验教训。 三、行政信息、行政信息系统 行政信息是反映行政管理活动和行政对象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情况的信息、情报、数据、资料等的总称。行政信息和其他信息一样,具有广泛性、无限性、共享性、时效性和可开发性的特点。 行政管理要求信息要准确、及时、完整、适用和经济,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就得对信息进行科学处理,即进行行政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存储。 现代社会各种信息加速膨胀,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有效的、与行政系统相适应的行政信息系统,才能及时为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所需的、准确的、可靠的信息。建立行政信息系统的原则有:系统原则、效益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我国现有的行政信息
22、系统还很落后,必须加强建设,这就要做到信息收集制度化、信息形式标准化、信息内容系统化、信息储存档案化。 第八章 行政监督一、行政监督的含义 行政监督是党、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国家公务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遵纪守法情况的监察和督导活动。其中党、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是行政监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 行政监督是一种法制监督,行政监督各主体所享有的监督权都是法律赋予的,所实施的监督活动都必须依法进行,针对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的监督也只是对其在行政活动中遵纪守法情况的监督。 二、行政监督的任务和作用 行政监督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纠正一切违反国家行政管理原则、法规、规章的行为,防止和纠正行
23、政管理活动中的偏差,保障行政目标准确、及时地实现。 为了充分发挥行政监督的预防、补救、改进作用,在行政监督中必须坚持经常性原则、广泛性原则、公开性原则、确定性原则和时效性原则。 三、行政监督的体系 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内部和外部两大体系。 内部体系包括:政府机关内部的自我监督、国家行政监察机关的专门监督和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政府机关内部的自我监督以提高行政效率为中心任务,主要包括一般监督、职能监督和主管监督;国家行政监察机关的专门监督是对所有部门的行政工作实行全面性监督;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主要是对各行政机关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 外部体系包括:政党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群众团体的民主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四、我国加强行政监督的意义 加强行政监督是加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加强行政监督对改革开放总方针的贯彻执行起着保障作用;加强行政监督有利于保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强行政监督对实现行政管理法制化起着促进作用;加强行政监督对铲除官僚主义,提高效率大有益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