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测量课程设计ee.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矿山测量课程设计ee.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山测量课程设计ee.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引 言*煤矿南区布设两个立井,进风井和回风井,目前正在施工,现回风井施工已接近一水平-796m。施工回风井-796m井底车场时,需进行矿井联系测量,将地面坐标、方位及高程传递到井下。考虑到连接中央区和南区主要工程“南翼胶带机大巷和轨道大巷”的贯通距离长达10km(含地面测量部分,中央区井筒和南区井筒间距离约5km),为确保中央区和南区间井巷按设计进行正确施工,保证中央区和南区大巷的准确贯通,南区回风井联系测量的起始数据系统必须和中央区统一,达到足够的精度。为此需要进行中央区和南区地面(井下)控制测量、连接测量、联系测量,包括陀螺定向,使中央区与南区的井上下测量系统保持一致,确保本矿区测量系统技
2、术合理,安全可靠,为生产安全做好技术服务。为此,需建立中央区和南区间的井上下测量基准,为下一步的生产决策服务。同时本次地面控制成果,将作为调整本矿区GPS基站系统的基础资料,使得RTK流动站在矿区范围内的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GPS RTK技术在矿区的生产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其次,改扩建现有矿区控制网,将今后位于开采影响范围内的矿区三等测点,改建到近10年内不会受到开采影响的范围内,保持本矿区控制基准的延续性,因而本次地面控制测量意义重大。“*煤矿南区联系测量”工程技术项目包括矿区平面与高程控制测量、中央区-南区地面连接导线测量、南区矿井联系测量和南翼轨道大巷及井底车场陀螺定向四个部分。1.1
3、测区概况1.1.1 交通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概况位于*市*镇境内,是年设计生产能力1000万吨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该市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条件优越,其主要气候特征是:春温多变,夏季雨水集中(占全年雨量的50%),春季次之,秋季较少,冬季最少,累计年平均降水为937.2毫米。秋高气爽、冬季干冷、季风显著、四季分明。累计年平均气温为15.3。无霜期较长,最长为261天,最短为179天,平均为224天。冻土深度为0.3m。井田范围北起F81断层,南止F211断层,西自1煤层隐伏露头,东至三十一勘探线和13-1煤层-1000m底板等高线地面垂直投影线。全井田南北走向长平均约13km,东西倾
4、斜宽平均11km左右,面积约140km2。测区内总体地势平坦,最大高差不足4m;村庄密集,高大树木较多,不利于采用常规三角网和导线网进行平面控制;乡村道路较为发达,大部分道路能通行汽车,其余部分可通行三轮摩托车。测区范围内,水系发达(根据图增加主要水系名称),给观测工作(特别是水准测量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1.1.2 地质采矿条件简介地层及煤层:本井田新生界松散层厚224.10576.00m。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共有9层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24.11m,其中13-1、11-2、8、6-2和1煤层为主采煤层,平均总厚度21.14m,各煤层赋存稳定,倾角一般515。地质构造:本井田地层形态总
5、体为一走向近南北、倾向东的反“S”型单斜构造。共发现断层167条,大致可划分为近东西、北西、北东向3个断层组。由于受区域构造作用影响,井田五线以北构造中等,五线F92断层之间构造简单,F92断层以南构造中等偏复杂。煤炭:9层可采煤层共有地质储量(因无D级储量,亦为工业储量)26.3亿吨。可采储量12.97亿吨(-850m以上7.60亿吨)。煤质:为中灰富灰、特低硫、低磷特低磷、富油高油、高熔难熔灰分、具较强粘结的气煤和1/3焦煤。可供动力、炼焦配煤和化工之用。水文:本井田新生界松散层自上而下可分为3部分;每部分又分为3个含水组和3个隔水组,共计分为4个含水组、4个隔水组和1个碎石层。其中下3含
6、水组在七线以北与基岩直接接触,为基岩含水层的主要补给水源;二叠系砂岩以中、细粒为主,富水性弱,以储存量为主,为矿坑的充水因素之一;煤系地层下伏的太原群灰岩距1煤层约1620m,灰岩水水压较高,在开采1煤层时需采取疏水降压措施。区域资料表明,奥陶系灰岩的中上部岩溶裂隙比较发育,虽分布不均,但富水性较强,系太灰的主要补给水源。矿井初期开采4-117-2煤时正常涌水量为850m3/h,最大涌水量为1330m3/h;开采1煤时,经蔬水降压后,另增太灰涌水量805m3/h。瓦斯:本矿井属高瓦斯矿井。地温:本井田平均地温梯度为3.08/100m;预计-780m水平地温为37.743.7,平均40.1,属地
7、温异常区。煤层可燃性及煤尘爆炸性:本井田可采煤层除6-2和1煤层不自燃很易自燃以外,其余均很易自燃。煤尘均具有强爆炸性。地下水资源:本井田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新生界第二含水组水质均符合饮用水标准,含水组沙层较厚,水量丰富,水质优良,可作为矿井饮用水等生活用水水源;另外,矿井井下排水量较大,正常涌水量为850m3/h,经深度净化处理后也可满足矿井生产用水的要求,因此矿井供水水源丰富可靠。本井田面积大,煤层埋藏深,煤层数目多且赋存平缓,因此设计确定矿井采用立井、分区开拓、分区通风、集中出煤的开拓方式。主要巷道采用主要石门及分层(组)大巷布置形式。全井田划分为中央区、西区、北区和南区4个分区。矿井初
8、期先开中央区,其他分区为接替区。根据矿井提升、通风等要求,矿井投产时在中央区工业场地内设主井、副井和中央回风井3个井筒;并预留1个主井位置。西区、南区和北区分别设进、回风井井筒各1个,形成各自独立的通风系统;其中进风井装备提升设备,用于各分区辅助提升。全矿井共设井筒11个。本次联系测量,就是在南区进风井和回风井中进行的。全井田划分2个生产水平开采。其中,一水平标高为-780m,采用上、下山开采,下山采至-850m;二水平标高-950m,亦采取上、下山开采,下山采至-1000m。本次联系测量和陀螺定向,除保证一水平南二11-2胶带机大巷和南二11-2轨道大巷的正确贯通外,也是为南区一水平和二水平
9、的安全生产服务的。本矿井煤层倾角小,一般515。因此,根据不同采区块段的开采条件及开拓布置,确定采区采用走向长壁与倾斜长壁相结合的布置方式。1.2 测区概况1.2.1 南区井巷工程概况*煤矿南区工广位于*市*镇境内,工广范围约0.16km2。南区主要作为整个矿井的后备采区,为*煤矿的后备主力采场,出煤系统仍由中央区主井承担。考虑到行人运料战线长以及通风能力不足,南区布设进风井和回风井2个立井,设计断面进风井8.6m、回风井7.2m,由合肥设计研究院设计。回风井2007年7月1日正式开挖,进风井2007年10月1日正式开挖,第一水平设计标高-796m,第二水平-905m。水文地质情况:表土(新地
10、层)段300350m,以沙层为主,富水性强。基岩段以泥岩、砂质泥岩和砂岩为主,局部砂岩富水性较强,井筒穿过煤层主要为11-2和13-1煤层。施工方法采用冻结法,井筒外围预注浆,局部通风机供风。表土(新地层)段人工挖掘,基岩段炮掘,模板浇注混凝土,其中基岩段双层井壁,内壁采用套壁法施工。单层井壁厚度0.50.8m,施工时井筒内主要设施包括吊盘、模板、风水管路、电缆线、吊桶、散钻、大抓、双路风筒等目前,进风井已掘至-550m标高,回风井接近第一水平-796m。回风井-796m马头门拨开后,便施工-796m井底车场,首先与进风井贯通。待回风井马头门两侧平巷施工一段距离(15m左右),需要进行矿井联系
11、测量。矿井联系测量中采用几何定向或陀螺定向,根据现场条件确定。1.2.2 中央区井巷工程概况*煤矿中央区工广位于*市*镇境内,工广范围约1.1km2。*煤矿中央区2003年开始建设,2007年4月28日正式投产。中央区与南区均为立井开拓,中央区第一水平标高-780m,南区第一水平设计标高-796m,第二水平-905m。南区布设两个井筒进风井和回风井,中央区副井与南区回风井间直线距离4.6km。根据设计图纸和生产安排,中央区与南区第一水平大巷预计2009年下半年进行贯通,中央区与南区大巷总长约4.9km,共设计三条大巷,即胶带机大巷、轨道大巷和回风大巷,设计巷道净断面5.6m4.4m,锚网喷支护
12、一次成巷,软岩地段采用U型钢二次支护。地质概况:目前*煤矿南翼采区处于开拓之中,南翼轨道大巷将先后穿过6080、H=050m的FD95逆断层,5055、H=555m的FD108-1正断层,65、H=085m FD108正断层, 7080、H=030m的F114-1正断层等大型断层。该区为地质异常带,有新构造断层活动的迹象,目前南翼轨道大巷迎头底板距11-2煤层顶板法距约25m,巷道向前掘进过FD95逆断层后巷道顶板距13-1下煤层底板法距约20m左右;穿过FD108-1正断层后将进入13-1煤层顶板地层中掘进,巷道底板距13-1煤层顶板最小法距不到20m;穿FD108正断层后将揭露13-1煤层
13、,并穿过13-1煤层,进入其底板中掘进;在穿F114-1断层附近将可能揭露11-2煤层,巷道穿F114-1断层后最终进入11-2煤层底板中掘进。该区域构造极其复杂,断层众多且落差较大,受其影响,巷道施工层位及岩层产状变化强烈,岩性复杂且岩体破碎。水文地质概况:南翼轨道大巷构造发育,岩体破碎,受其影响,煤系砂岩含水层富水性好,巷道掘进时将会时常发生顶底板涌水现象。巷道在穿FD95及F108等断层时,受大断层影响,砂岩富水性将会进一步增强,且存在导通新生界下含水的可能性。该区域构造复杂。中央区向南施工的“南二11-2胶带机大巷和南二11-2轨道大巷”是连接中央区和南区间运输与回风的主干工程,公司3
14、09队和602队于2006年 9 月开始施工轨道大巷和胶带机大巷,采用炮掘,月进尺90m左右,到2008年4月10日,分别掘进 约1.9km和1.6km,与南区西翼轨道石门剩余贯通距离约3.0km,待南区西翼轨道石门施工后,中央区和南区大巷将进行对向掘进,巷预计09年下半年进行贯通,为确保中央区与南区两井间长距离大巷的准确贯通,减少测角误差的传递对贯通点水平精度的影响,按煤矿测量规程的要求,在两井轨道大巷中每隔1.52.0km需加测一条陀螺边。其中,轨道大巷中部2条, 两区井底车场至少各1条。南翼大巷控制导线按井下一级精度要求测设,测角中误差7,永久控制点点间距一般200m,按煤矿测量规程要求
15、的精度敷设,使用全站仪“三架法”,独立二次,起始数据为2005年7月陀螺定向边“TG-T7”。高程控制采用三角高程和水准测量各独立一次。日常每隔3050m延设一次中腰线,日常导线按30精度要求进行。目前南翼大巷中还未加测陀螺方向坚强边。1.3 已有测量成果概况1.3.1 地面控制测量成果概况*煤矿区平面控制网属*矿务局的三等三角网。该网是*省物测队于1981年建立的,根据该市城建局于1975年施测的三等三角网和省物测队于1981年施测的三等三角网组合而成,其成果经省物测队进行两网的整体平差后提供的。平差采用的坐标系统为BJ-54坐标系,中央子午线经度为117,投影带为3带的第39带。该网平差后
16、的测角中误差为0.58,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为0.022m,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21万。*煤矿区高程控制网属于*矿务局测绘队于2001年3月施测的“矿区三等水准网”,采用的是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正常高程系统。起始点为解放军第三测绘大队于1976年施测的国家一等点两点。中央区测定了“SG-1”、“SG-2”、“SG-3”三个近井高程基点。内业平差采用间接水准网经典平差和严密平差,两种平差结果相同。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为1.6mm/km,平差后结点单位权中误差2.14mm,结点最大高程中误差8.47mm。对于“*煤矿南区联系测量”工程项目而言,在进行平面控制测量时,测区周围可供使用的控制点有G
17、GDNA、GPLZH、GSJN、GTZH、GXLZH等5个平面控制点(可作为GPS测量的坐标联测点),GPLZH、GXLZH、GGWZH(三等水准点)可为高程起算点,但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需对这些点间的兼容性进行检核。1.3.2 近井网测量成果概况1)中央区近井网测量成果概况2002年10月集团公司组织,选用GPLZH、GXLZH、GSJN三个已知点,对*煤矿区采用GPS网加密,顾桥测区测定了SG-1、SG-2、SG-3、SG-4四个点。1954北京坐标系,中央子午线经度117。2003年12月,利用SG-1、SG-2、SG-3按四等三角网精度要求,在工广内再加密P0、P1、P2、P3四个控制点。
18、平差后测角中误差2.6,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15万。2004年9月在P0、P1、P2、P3的基础上,按四等三角网精度要求在工广内再次加密控制点P4、P5。平差后测角中误差1.8,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11万。2005年1月,为满足井下陀螺定向测量,在工广办公大楼前广场又加密了P6、P7两点,作为地面测定陀螺常数边。平差后测角中误差1.8,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9万。目前保存完好的点有:P5、P25、P0、P6、P7。中央区高程控制采用SG-1、SG-2、SG-3作为高程起始点。目前该三点已被破坏。2)南区近井网测量成果概况2005年8月,因*煤矿南区建设需要,选定GSJN、GTZ
19、H、GXLZH三个已知点,按D级GPS网对南区进行加密控制,加密点为G6、G7、I132三点,成果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中央子午线经度为117,分别为6投影带第20带,3投影带第39带。同时对中央区加密了P5、P25、I068三个点。二维约束平差时,首先对三个已知点进行相互约束,结果GTZH的约束值与已知值差值较大(x=-52mm,y=6mm),将三点约束与两点约束的平差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点的坐标差最大为8mm。考虑到2002年10月中央区近井网采用的已知点为GSJN、GTZH、GXLZH三个,故最终采用GSJN、GXLZH二点约束,平差后精度,点位中误差最大9.8mm,方位角中误差最大1.
20、6,边长相对中误差最大1/13万。目前保存完好的点有: G6。南区高程控制:因*煤矿南区建设需要,2005年8月10月,使用NA2精密水准仪,以中央区“SG-1”为起算点按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向南区测设闭合水准环线,中央区工广内测点有BM1、P8、GS3,南区工广外近井测点有BM6、BM4、I132,线路经过三等三角点GSJN。环线长度14.7km,高差闭合差-39mm,水准线路往返高差不符值-2.2mm,观测高差偶然中误差1.6mm/km,平差后高差全中误差1.7mm/km。目前保存完好的点有:中央区有BM1、GS3、P25三点,南区有BM4、BM6、JD三点。1.3.3 中央区和南区矿井联
21、系测量概况1)中央区联系测量概况2004年12月9日进行风井联系测量,采用一井几何定向方法,双钢丝三角形连接,地面起始边为P0-P5,地面连接导线按5精度要求测定。导入高程采用长钢尺,高程来源于“SG-1”。2005年1月2日陀螺定向边NE-S1方位和几何定向方位差值310。2005年1月8日主井联系测量,采用一井定向方法,单钢丝投点,地面连接导线按5精度要求测定,井下陀螺定向连接,陀螺边Z1-Z3。地面起始边为P0-P5。导入高程采用长钢尺,高程来源于“SG-1”。陀螺仪型号GAK-41041(15),观测方法为中天法,采用“3-2-3”观测程序,地面测定仪器常数边为P6-P7,一次定向中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矿山 测量 课程设计 ee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