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良山进口隧道进洞方案.doc
《青良山进口隧道进洞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良山进口隧道进洞方案.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漳永高速公路青良山隧道进口进洞施工方案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漳永高速公路漳州华安段A6项目经理部 目 录1.工程概述- 1 -1.1 工程概况- 1 -1.2工程地质- 1 -2.编制依据- 1 -3.主要工程量- 2 -4.施工计划- 2 -5.实测地形及断面- 2 -6.施工方案- 6 -6.2青良山入口进洞方案- 6 -6.4监控量测方案- 6 -7.施工工艺- 8 -7.1 施工准备- 8 -7.2截水沟施工- 8 -7.2边坡开挖及防护- 8 -7.3 CD开挖法- 9 -7.4偏压明洞段施工- 12 -7.5大管棚施工- 12 -8.劳力、材料、设备计划- 13 -8.1劳动力计划-
2、 13 -8.2主要设备计划- 13 -9.质量保证措施- 13 -10.安全保证措施- 16 -11.环境保证措施- 17 -1.工程概述1.1 工程概况青良山隧道位于漳州市华安县新圩镇一带,双洞分离式隧道。隧道左线进口,洞口采用端墙式洞门。进口段偏压明洞长度为5m,护拱暗挖段长度为5m。暗洞段采用超前管棚辅助进洞,管棚长度40米, 衬砌类型为SMb(5m)和SAW(5m)。隧道右线进口,洞口采用削竹式洞门。进口段明洞长度为10m。暗洞段采用超前管棚辅助进洞,管棚长度30米,衬砌类型S5b。1.2工程地质青良山隧道进口左线根据勘察设计图:围岩主要为砾质粘性土及全风化花岗岩,强风化碎屑状花岗岩
3、。砾质粘性土受雨水浸泡易软化,全风化花岗岩结构构造基本破坏,抗冲刷能力差围岩自稳能力差,无支护时拱部易坍塌,侧壁易失稳。集中降雨状态下洞室内呈线状或雨状出水。青良山隧道进口右线根据勘察设计图:围岩主要为砾质粘性土及全风化花岗岩,强风化碎屑状花岗岩。砾质粘性土受雨水浸泡易软化,全风化花岗岩结构构造基本破坏,抗冲刷能力差,围岩自稳能力差,无支护时拱部易坍塌,侧壁易失稳。集中降雨状态下洞室内呈线状或淋雨状出水。2.编制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 D70-2010)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2009
4、)公路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TJ07695)福建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指南(隧道)两阶段施工图设计第四册 隧道3.主要工程量青良山隧道工程量:左线进口边坡开挖土石方1754.2m3,回填土石方352.5m3, M7.5浆砌片石回填69.4m3,喷锚防护212.9m2,喷播植草65.9m2;C25混凝土21.89m3,I20a工字钢2.190t,108钢管22.182t,22钢筋13.159t。右线进口边坡开挖土石方1388.9m3,回填土石方381.1m3, M7.5浆砌片石回填148.3m3, 喷锚防护280.7m2,喷播植草228.6m2;C25混凝土32.39m3,I20a工字钢2.14
5、6t,108钢管16.9t,22钢筋10.026t。4.施工计划进洞计划的排摆是按照进洞10米考虑:青良山隧道进口:边仰坡开挖2013-1-102013-1-31;护拱的施作2013-2-12013-2-15;洞身开挖2013-2-162013-2-28。5.实测地形及断面5.2青良山隧道进口地形及横断面图6.施工方案6.2青良山入口进洞方案经现场测量调查青良山隧道入口地面的基本形状和沟壑布置基本于设计相符。覆土层厚度为2.4米,满足设计要求,实现“零进洞”理念。青良山隧道进洞施工方案:采用CD法开挖,辅以管棚超前支护,暗洞施工50米后开始施作明洞。进洞施工程序:洞顶截水沟开挖、砌筑洞口其他排
6、水工程洞口土石方开挖边仰坡及成洞面临时防护洞口套拱、管棚棚架式体系等辅助进洞措施施工明洞基础及洞口段路基硬化暗洞洞身施工明洞施工明洞回填洞门施工再次暗洞洞身施工。6.4监控量测方案隧道进出口联测完成,且贯通误差符合规范要求后,监理工程师同意使用控制点。洞顶沉降观测点布设完成并且取得第一组数据。边仰坡开挖线测设完成。洞口开挖段监控量测断面间距按照3m布设,CD法左右侧部,每分部一条水平测线,两条斜测线、其余分部一条水平测线。不同断面的测点应布置在相同部位,测点应尽量对称布置,以便数据的相互验证。测量频率按照下测量频率表执行: 测量频率表1: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监控量测断面距开挖面(m
7、)监控量测频率(0-1)B2次/d(1-2)B1次/d(2-5)B1次/2-3d5B1次/7d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测量频率表2: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位移速度(mm/d)监控量测频率52次/d151次/d0.511次/2-3d0.20.51次/3d0.21次/7d本隧道地质及断面比较复杂,为确保隧道施工顺利进行,认真进行监控量测,及时掌握围岩和支护在施工中的力学动态及稳定程度,为评价和修改初期支护参数、力学分析及二次衬砌施作时间提供信息依据,是确保施工及结构安全、指导施工顺序、便利施工管理的重要手段。我项目部成立总工程师为组长、工程部长为副组长、测量主管工程师和测量员为成员的专职监控量
8、测小组,负责隧道的量测工作。监控量测小组利用监控量测掌握施工中地表、围岩和支护的力学动态信息及稳定程度并及时反馈给设计和监理,调整支护参数,保证施工安全。施工监控量测必测项目有:地质及初期支护状态观察、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地质超前预报、爆破振速监测。选测项目有:地表下沉、围岩内部位移、围岩压力、锚杆轴力、钢支撑内力及外力。监控量测埋点数量及布置位置: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将周边位移及拱顶下沉量测布置在同一个断面,断面间距为1050m,每断面23对测点。拱顶下沉量测测点布置在拱顶。周边位移量测以量测初期支护上各点的绝对位移为目的,通过水平及斜向收敛量测,验证周边位移结果。每个断面布置7个测点,拱顶
9、下沉及周边位移量测在整个隧道中进行。浅埋段的地表下沉量测:量测断面布置与洞内一致,量测频率为1次/12天。隧道周边位移及拱顶下沉量测频率见下表:净空位移和拱顶下沉的量测频率表位移速度(mm/d)距工作面距离(m)量测频率10mm/日以上012m12次/日105mm/日1224m1次/日51mm/日2460m1次/日1mm/日以下60m以上1次/周隧道地表下沉量测频率为: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2b时,12次/d;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23d;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37d。7.施工工艺7.1 施工准备7.1.2 施工准备施工场地便道通畅、施工所需材料和设备全部进场。7.1.3
10、 实验准备施工中各项原材、混凝土的实验报告及配合比齐全,并且已经监理工程师验证,同意使用。7.2截水沟施工洞外截水沟采用C20混凝土矩形沟,经现场调查设计给出的截水沟能够与天然沟渠很好的结合,起到防排水的作用。施工中严格按照设计截水沟执行,保证防排水流畅。7.2边坡开挖及防护7.2.1边坡开挖明洞及明洞段临时边、仰坡采用1:0.5坡率,洞外临时边坡采用与永久边坡一致坡率;积极推广“零开挖”进洞理念。隧道洞顶截水沟以内植被禁止破坏,隧道中间山体植被尽可能保护。开挖完成后必须对基底和套拱拱脚作地基承载力实验,如果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需要施作扩大基础进行处理。洞口边、仰坡土石方的开挖应减少对岩、
11、土体的扰动,严禁采用大爆破;边、仰坡上可能滑塌的表土、灌木以及边、仰坡上的浮石、危石要清除或加固,坡面凹凸不平的应予以修整平顺。7.2.2边坡防护临时边、仰坡防护采用喷锚防护:C25喷射混凝土(10cm)+砂浆锚杆(L=3m,1.0m1.0m)+6.5钢筋网(20m20m)。7.3 CD开挖法7.3.1施工步骤隧道进洞采用CD法施工,在超前支护的前提下,首先开挖上台阶左部,对其进行初喷砼打锚杆挂网架设钢支撑架设中隔壁钢支撑复喷砼施作超前支护准备下一循环工作;然后开挖下台阶左部,对其进行初喷砼打锚杆挂网架设钢支撑接长中隔壁钢支撑、左部仰拱复喷砼准备下一循环工作;按相同方法施工洞身右部,安设型钢钢
12、架之仰拱单元,使之封闭成环。7.3.2施工步骤示意图说明:罗马数字代表支护;阿拉伯数字代表开挖。7.3.2施工步骤流程图.导洞及部分主洞拱部超前导管注浆预支护2.导洞上半断面开挖.导洞及部分主洞上半断面初期支护(安装钢拱架、挂钢筋网、安装锚杆、喷混凝土)4.导洞下半断面开挖.导洞及部分主洞下半断面、仰拱初期支护(安装钢拱架、挂钢筋网、安装锚杆、喷混凝土).主洞拱部超前导管注浆预支护7.主洞上半断面开挖.主洞上半断面初期支护(安装钢拱架、挂钢筋网、安装锚杆、喷混凝土)9.主洞下半断面开挖. 主洞下半断面、仰拱初期支护(安装钢拱架、挂钢筋网、安装锚杆、喷混凝土).浇注仰拱.敷设防水板,采用模板台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良山 进口 隧道 进洞 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