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单元说明】本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它们分别是社戏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和口技。社戏是回忆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小说。文章采用写意笔法,于优美的意境中包孕着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珍惜与眷恋。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散文。竹影则是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观舞记是对印度舞蹈艺术的形象展现。口技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五篇文章表现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如乡村戏剧、民间传统艺术、舞蹈艺术及绘画艺术,但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不仅局限于文化艺术。像社戏中不仅有地方戏曲方面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孩子
2、们天真可爱的童年生活;竹影中精彩的童趣表现;安塞腰鼓中演绎的生命的力量;观舞记中展现的中印人民的浓厚友谊。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充分发挥选文的题材优势,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学习中体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戏曲大舞台”意在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交流、合作、探究等综合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继续扩大识字量,积累词语,丰富词汇量。2 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美。3 激活思维,多角度理解课文内容,形成和表达个性化的见解二、过程与方法:1 指导运用“粗
3、读细读精读”阅读法;“朗读理解诵读品味精读赏析”阅读法;比较阅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理解课文,丰富阅读形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 探究性阅读,练习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判断,总结阅读体验。3 搜集和整理资料,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三、情感、态度和价值:1 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观、价值观。2 感悟作品中所表现的作家对生活的体验,引发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陶冶情操。【教学指要】社戏课型:讲读型基本教学思路: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勾画出景物描写的语句,揣摩作者精心选材、结构文章的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
4、面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纯朴真挚的思想感情。安塞腰鼓课型:朗读品味型基本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在读清节奏、读准感情、读出气势的基础上,借助媒体的视觉镜头,加深对安塞腰鼓恢弘场面的直观认识,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竹影课型:课内自读型基本教学思路:朗读品味文中重要的语句,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体验课文中蕴含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同时,培养自己追求艺术、享受艺术、创造艺术的能力。观舞记课型:课内自读型基本教学思路: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写法,学习如何用语言表现其他的艺术形式。充分发挥想象力,领悟印度舞蹈的魅力。努力广泛地接触、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口技课型:讲读型基
5、本教学思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大意,注意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及用法,找出正面描写口技者表演情况和侧面描写听从反应的语句,理清摹写声音的层次,感悟作者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16 社戏【教学目标】(一) 知识储备目标: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2.了解鲁迅及其代表作品(二) 能力培养目标: 1.品味富于表现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2.理清故事情节,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3.学习通过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三) 情感体验目标1.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2.会农家少
6、年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优秀品质和“我”与农家少年的诚挚情谊,培养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教学设想】(一) 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难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疑点:社戏并不好看,但为什么“我”不能忘怀。(二)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1.课型:讲读型2.基本教学思路:在反复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段概括出文中的主要事件,勾画出景物描写的语句,揣摩作者精心选材,结构文章的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中所表现出的对劳动人民纯朴真挚的思想感情。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发现问题、
7、思考问题、从而有所感悟。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因此本课设计“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另外,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使学生在交流思考中理解内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快乐的童年常常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童年有祖母讲不完神话故事,童年有长大以后再也吃不到的美味佳肴,童年有情同手足,情深似海的小伙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本品不够的书,今天,让我们一起寻觅迅哥儿童年的足迹,分享他在农家获得的无限快乐。二、课前热身,初读课文(1)了解鲁迅及代表作品。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的知识。(3)齐读课
8、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扫除字词障碍。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1)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以“社戏”为线索,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2)学生细读课文,学习圈点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来帮助理清课文情节脉络,把握叙事的详略。(学生小组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努力,得出结论。)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详写3、4、5节略写1、2、6、7节。2、讨论探究,感知课文思想内涵(1)小组讨论:平桥村在“我”的心中
9、的位置?为什么?(乐土:得到优待、 免念古书、 钓虾放牛)且不管戏是否好看,中心事件是看戏,为何要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 (从中看出老人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平桥村是“乐土”,因为那里老人孩子纯朴善良可爱。这样写能起深化主题的作用。)(2)学生反馈,教师点拨。(3)归纳思想内涵。四 、小结五 、布置作业1.巩固生字词2.反复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3. 阅读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思考它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板书设计】 得到优待 老 纯 平 乐 免念古书 人 朴 桥 土 钓虾放牛 孩 善 村 好豆好戏 子 良 第二课时一、回顾全文大概内容,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一起了解课文以“
10、社戏”为线索写了“我”在平桥村的愉快经历。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试着欣赏课文的精彩语段。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小组合作研读课文描写精彩的部分,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方面着手学习,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对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敢于质疑的学生应给予鼓励)1学生阅读自己认为精彩的部分,想想这部分美在哪里?2学生在个人精读的基础上分组,按写景的与写人的分若干组,相互交流,再全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概括,得出供学生参考的结论:社戏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对话,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培养了学生提出自己见解、疑问的能力,也培养了通过合作方式共同探
11、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3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月夜行船,朋下归航”语段,速度稍慢。其他学生闭目静听,想象其意境,体会语言的流畅和表现的自然美。4请男生齐读10自然段少年朋友开船的动作描写,圈出动词,揣摩语言的准确。三、精读赏析,问题探究1为什么要写戏前三次波折?渲染小伙伴们盼看社戏的迫切心情。2不能看戏“我”心情怎样?心理描写突出心情十分沮丧。3一切问题解决否,小伙伴们自然急急忙忙赶着去看戏。作者抓住了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们看戏的心情。第10自然段:开船一系列动作,突出他熟练的驾船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看戏时愉快的心情。第11自然段:调动
12、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水乡月夜图”表现“我”愉快而急切的心情。4小伙伴如此热衷看戏的原因是什么呢?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他们更在乎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玩耍,感兴趣是看戏前后那种快乐的氛围和感觉。5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自由畅谈,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四、教师总结本文写作特色写作特色:围绕中心精心选村,详略得当地叙述事情。景物描写细腻逼真,很好地起到烘托人物,抒发感情,推动情节。成功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社会环境描写颇具地方色彩。五、体验反思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在也没有
13、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通过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六、拓展延伸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设计些题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习俗的兴趣和喜爱之情。)七、作业:你觉得平桥村有哪些好的民风?你家乡民风如何?用几句话写出你家乡的好民风。【板书设计】社戏鲁迅自然美:豆田 河流 远山 月色 戏台“三美” 人性美:善意的嘲笑 偷豆 对付六一公公情感美: 伙伴得到物许来陪我母亲再三嘱咐与深夜候船
14、年幼的陪“我”坐船中桂生为“我”找豆浆、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与送豆17 安塞腰鼓【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精炼含蓄的语言,学习文中运用排比、反复的手法进行场面描写的方法。(二)情感态度目标:1.感受文章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艺术美。2.体会安塞腰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三)过程方法目标:1.朗读理解诵读品味精读赏析,以悟代学,领会文章的意蕴美。2.讨论探究。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课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教学重点】1.精读赏析重点语句,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2.丰富朗读形式,从不同角
15、度、层面感受文章恢宏的气势,品味文章的主题。【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教学思路】课型:朗读品味型教学思路:这是一篇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应引导学生读清节奏、读准感情、读出气势,在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生动、铿锵激越的语言并借助媒体的视觉镜头,加深对安塞腰鼓恢弘场面的认识,领会作者对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颂。【课前准备】1.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2.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充分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学生主动探究、师生互动交流,研讨课文主旨。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场景,学生用“的安塞腰鼓
16、”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如:激越昂扬的安塞腰鼓)2.渲染情境,学生谈感受,交流查阅了解的“安塞腰鼓”的资料。(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二 、课前热身,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注音:亢奋( ) 晦暗( ) 羁绊() 搏击( ) 烧灼( ) 蓦然( ) 冗杂(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个句子。叹为观止 戛然而止三 、整体感知,研讨主旨(一)朗读感知,初步理解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及感情基调2.指导学生集体朗读,体会文章的语气节奏。(朗读指导:鼓声响起之前
17、,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中间主体部分,语调激越、昂扬、饱满、迸发,稍快中注意层次;鼓声落,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3.学生归纳朗读后的整体感受,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二)诵读品味,揣摩内涵1.学生分组品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师生共同评价。2.学生组内讨论,疏理文章脉络文章的叙写顺序是什么?(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文章反复出现哪个句子?出现几次?有什么作用?(“好一个安塞腰鼓” 4次,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学生反馈,教师引导理清文章结构(三)研读探究,揭示主旨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质疑探究。2.教师集中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18、,组织展开交流讨论。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3.学生反馈,教师点拨。4.请学生在朗读及理解重点语句的基础上,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5.教师引导归纳文章主题
19、思想四 、体验反思,拓展延伸播放歌曲黄土高坡片段,谈谈自己对大西北的感觉。想想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而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五 、教师小结,布置作业1.内容及方法小结2.作业:摘抄并熟记文中精彩句段。【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搏击前:(安静) 鼓声令人震撼 动作奇伟磅礴搏击中:(奔放、火烈) 舞姿阳刚之美 节奏粗犷雄劲戛然而止:(出奇的寂静)渺远的鸡啼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赏析课文美点,体味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学习反复、排比手法的运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一 、复习导入1.请学生朗读文章片段,检查朗读情况。2.师生齐声诵读全文。二 、精读赏析,体会意蕴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
20、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请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使用排比和反复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2.学生诵读所勾画的语句。3.男女生分组,比赛诵读所勾画的语句,仔细品味。示例:第9-11自然段中“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这个语段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学生根据范例分组品味语句,相互交流,教师参与指导。对共性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给予点拨和补充,达到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效果。4.请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片段,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5.学生分组品读,组内讨论:(1)就课文的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用“_好,好在_”这样的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2)
21、学生反馈,教师引导归纳如:词语方面“茂腾腾好,好在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 句式方面“短句的运用好,好在营造了激越的气氛。 修辞方面“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手法好,好在增强了气势,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结构方面“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反复咏叹好,好在使文章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三 、拓展延伸,迁移巩固 学习课文,使用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短句,进行合理的想像,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200字左右,并把它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四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内容小结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腰鼓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册 第四 单元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